故宮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專家諮詢會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故宮博物院於2013年成立了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並於2014年獲得國家文物局認可的團體考古發掘資質。
為配合故宮的基本建設,2014年和2015年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分別對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和隆宗門西遺址進行了發掘,取得突破性進展。
為了論證發掘成果的科學性及後期文物保護工作的規劃,2016年4月18日,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故宮博物院組織專家諮詢會,邀請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西城區政府、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故宮進行實地考察和研討。
與會學者考察發掘現場
與會學者考察發掘現場 (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冀洛源/攝)
與會學者首先考察了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和隆宗門西遺址的發掘現場,聽發掘人員詳細介紹了發掘的整體規劃、遺蹟現象、地層剖面及目前遺址的狀況等,直觀地了解了這兩個遺址的發掘情況。
座談會由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主持,發掘者圖文並茂地介紹了發掘的主要收穫、文物保護措施、科技手段的運用、公共考古活動及其面臨的問題。
隆宗門西遺址位於故宮隆宗門西廣場北側、內務府各司值房南側,2015年7月至10月進行發掘,發掘面積62平方米。
發現2處磚鋪地面、1條磚砌排水溝、1道牆和門道基址、 3座磚砌磉墩、2處夯土夯磚建築基槽、2處夯土鋪磚建築基槽、1處面積較大的素土夯築層等遺蹟。
其中最早的素土夯築層和夯土鋪磚層基槽,無論層位關係、建築工藝,還是出土遺物,均是故宮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
故宮隆宗門西遺址位置示意圖
其中素土夯築層在該區域分布範圍較大,出土有青磚、筒瓦、青胎帶布紋瓦殘塊和紅胎施化妝土琉璃瓦、鐵塊、外黑釉內白釉碗、黑釉梅瓶、白瓷芒口碗、灰白釉碗等殘片。
故宮隆宗門西消防管道工程工地遺址探方平面圖
從層位關係判斷,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素土夯築層為該遺址最早的一組堆積。
夯土鋪磚層堆積的土質土色、包含物、建築工藝等與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的夯土夯磚層明顯一致,可早到明代早期;而素土夯築層出土的布紋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遺物具有明顯的金元時代風格。
根據地層關係和包含物可以初步推斷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和素土夯築層的年代為元代;牆和門道基址、鋪磚地面及3座磚砌磉墩大體為明代後期;磚鋪地面、磚砌排水溝為清代中期。
T0101探溝北壁
T0101④底:1 ,綠釉琉璃瓦殘片
在素土夯築層中採集的圓形、長方形龍紋琉璃瓦當、異形琉璃瓦飾件等遺物具有明顯的金元風格,表明故宮隆宗門西至斷虹橋一代的堆積與元代大內(皇宮)的建築遺蹟有密切關係。
隆宗門西遺址發現疊壓關係清楚的元、明、清遺蹟,堪稱故宮「三疊層」,對研究元大內(皇宮)格局、紫禁城歷史和中國古代建築史具有重要價值。
故宮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位置示意圖
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南北長132米,東西寬22米,故宮考古研究所於2014年9月至11月、2015年4月至10月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376平方米。
目前已發現2處磚鋪地面、1處建築材料施工坑、2條磚石混建排水溝、1處白灰硬面、1處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等遺蹟。
慈寧宮花園東院高壓線鋪設工程工地遺址探方平面圖
最重要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由地釘、樁承台、磉墩、夯土層、夯磚層等遺蹟構成。
出土有元代風格的紅胎琉璃瓦、黑釉盆底殘片,元末明初特徵的青釉碗口部殘片以及有明後期風格的青花瓷碗殘片,推測這處保存較好、規模宏大、工藝考究的宮殿建築基址的時代可能為明代早期。
結合出土遺物和慈寧宮興建的文獻記載,推測磚鋪地面ZM1和建築材料施工坑的時代為清代中期,而磚鋪地面ZM2和磚石混建排水溝為明代後期的嘉靖時期。
慈寧宮花園東院高壓線鋪設工程工地遺址全景(由南向北攝,2015年5月)
明早期宮殿建築基址的磉墩位置復原圖(紅虛線框為磉墩復原位置)
目前學術界對於元代大內(皇宮)與明清紫禁城中軸線是否發生變化存在不同觀點,慈寧宮花園東院發現的明早期宮殿建築基址對研究相關問題提供重要的考古學依據,也為研究紫禁城歷史和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提供了新資料。
隨後,國家文物局考古處副處長王錚,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原副院長晉宏逵、院長單霽翔、故宮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王光堯研究員以及參加發掘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徐光冀研究員、董新林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城市與規劃學院教授唐曉峰,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喬梁研究員、王丹華研究員,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岩研究員,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許偉等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對這兩個遺址的重要收穫及突破性進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對性質不明確的遺蹟現象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後期的保護和展示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會議現場(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冀洛源/攝)
此次故宮的發掘堅決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遵循「見面即停」的理念,最大程度保護現有文化遺蹟。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這兩個遺址的後期保護要從故宮整體規劃和展示需求來考慮,既不能破壞故宮的景觀,又要最大程度地向公眾展示發掘成果;建議本位展示,分不同文化層展現立體的故宮;保護和展示,不能只著眼於建築本身,還應該注重傳統的工藝及建築乃至城市的變遷和沿革。
故宮考古研究所的成立對故宮本身的研究意義重大,對明清考古乃至近代史研究意義重大,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標誌之一。
此次「三疊層」的發現,展示了一個立體的故宮,一個歷經元、明、清三代變遷和沿革的故宮,對故宮的研究有著特殊的意義;明代早期宮殿建築基址等遺蹟現象的發現已經遠遠超出了考古學研究的範疇,為元、明、清宮殿中軸線的確認、宮殿建築學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故宮學研究以及北京城市歷史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遺址資料和圖片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考古獲新成果:紫禁城內發現元代遺址
5月5日,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發布一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發現元代地層、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宮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層是近兩年來故宮考古的突破性發現。
故宮研究院: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遺蹟
華訊網6月12日電 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在北京公布一項研究成果,日前對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基建勘探坑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一處明代早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這是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
慈寧宮「新發現」超乎想像
「過去也曾懷疑過慈寧宮花園東側地下有宮殿基址,但不是很清楚,因為我們古代文獻對工程工匠的記錄不是那麼重視,很簡單,甚至鮮有記錄。」除了元代地層的發現,在慈寧宮花園東院考古發掘出的一處保存完好、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