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寧宮「新發現」超乎想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去也曾懷疑過慈寧宮花園東側地下有宮殿基址,但不是很清楚,因為我們古代文獻對工程工匠的記錄不是那麼重視,很簡單,甚至鮮有記錄。

除了元代地層的發現,在慈寧宮花園東院考古發掘出的一處保存完好、規模宏大、工藝考究的明早期宮殿建築基址,也為研究紫禁城歷史和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提供了新的資料。

「也就是說,紫禁城建立之初時,這個宮殿就有了。

可以說,人們還從來沒有從實證上看到過建紫禁城宮殿之初時是什麼樣子,這個遺址的發掘重要性也就凸現出來。

紫禁城建立之初的宮殿 拆殿遺蹟尚未遠棄

李季表示,在慈寧宮花園東側的發現規模超出想像。

最初在慈寧宮花園東院西側發現的南北向4個磉墩、東西向4個磉墩,用徐華烽的話來形容就是「比較怪」,「南北寬24米5,東西16米8,按道理尤其是皇家宮殿,應該是東西長一點南北寬一點,這樣坐北朝南。

」按建築模數推算,在攬勝門以北、以南區域,這樣的建築磉墩至少有16個。

從周圍繼續做相關工作,磉墩數量和夯土夯磚層分布甚至還不止於目前的發現,「發現這個宮殿還有一部分在東邊,範圍可延伸到慈寧宮花園東院以東、今天的故宮修繕技藝部院內。

」地釘、樁承台、磉墩、夯土層、夯磚層……據文獻記錄上的明確記載,這是中國古代在軟質地基礎上建大型宮殿的做法,「說明這個地方是一個大型的宮殿建築基址,地下挖這麼深,做得這麼講究,反推上面的宮殿一定很重要。

」在明代,這裡本身就是一塊比較重要的區域。

這次還發現了帶多塊嘉靖銘文磚的排水溝系統被壓在底下、疊壓宮殿建築基址的夯磚層出土的元代風格紅胎琉璃瓦、黑釉盆底殘片以及帶元末明初特徵的青釉碗口部殘片……「確定這處宮殿建築基址的年代是明早期基本沒有問題了,結合出土遺物和相關文獻記錄,推測廢棄是在明嘉靖時期,太后制度形成後要建慈寧宮,也就是說是在慈寧宮興建之初。

」拆殿時的遺蹟尚未遠棄,一部分建築飾件用在了排水溝上,初步分析認為這座宮殿應該是明早期仁智殿、仁壽殿之間的大善殿。

有文獻記錄,明初建紫禁城時,元皇宮還在,「拆了一部分,利用了一部分,所以這裡面的磚、包括一些瓷片都有可能是更早的東西。

」至於有沒有可能利用元代的遺址,徐華烽說,要看在慈寧宮花園這邊能否找到元代地層,「也就是比現在發掘的更早的地壓關係,證據出來了,中軸線也將更明晰。

」只是慈寧宮花園的建築根基「很大很厚」,「周圍是不是能有,還要等一等後續的工作。

考古挖出歷史真實 高科技「拼圖」作用大

2015年10月,配合故宮西區開放,慈寧宮東院遺址實行「邊發掘邊開放」。

「我們做過統計,故宮參觀人員達到8萬的時候,這個地方平均遊客可以達到8000人以上,淡季的時候也基本保持在5000人左右,去年10月開放時,每天將近有上千人在這看,我們認為這也是人文考古一種新的模式,至少以前在電視里看到的,現在在實地可以看得到。

這些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考古題材影視劇熱播熱映,掀起不小的「考古熱」。

李季自嘲,其實當初學這個專業時沒少被「質疑」考古的用處,「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考古能解決很多文獻上的懸疑,比方說一些重大事件。

當然考古不是萬能的,和歷史記載完全相符是最完滿的狀態,不過現實卻往往有所出入。

」李季比喻,就好像寫日記和當天真實活動很可能有差異,會議記錄也未必和會上發言完全一致,「何況古人沒有很嚴密的記錄系統,像現在我們有錄音可以為證。

」考古挖出來的才是歷史真實,這方面有時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可是考古發現也存在"不一定挖出來就真相大白"的情況——在一個舊問題還沒完全解決的情況下,有可能又提出更多的新問題,十萬個為什麼在後面等著……」當然考古的魅力、趣味性恰恰也正在於此,「要不然學科也沒法繼續發展了。

而對於考古發現來講,學術上的重要性和社會關注的轟動效應,有時重合有時並不重合。

「大墓的發掘和城市地下考古都有學術意義,不過前者更容易引起轟動,因為大家都知道"裡面有寶貝",比方說海昏侯大墓發掘,確實證明了當時重大歷史事件、劉賀這個人傳奇的一生,於是刷了屏,被大家從各方面解讀。

」但像這次進入十大考古的發現,比如太極殿遺址等大城市考古發現,卻未必有同樣高的關注度,「好地方,古代看著好,後代看著也好,於是歷代城市選址都在一處,一摞摞壓起來,像夾心餅乾似的,考古工作做起來便極其複雜。

」考古工作者很多年的工作也許都只為了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線來,「可這條線非常珍貴,在學術上是一種堅守。

」或者為了某些可觀性沒那麼強、在外行人看來不過一個土墩兒、幾塊石頭的發現嘗試做一些有依據的復原,「可能並不理解你在幹什麼,其實考古學家是為了找出歷史的輪廓,首先定下歷史真實,非常值得敬佩。

對於「觀眾看不出太多門道」的發現,比如這一次的元代剖面,儘量先以保護為主,「比較窄,也不太適合大規模參觀。

」而像慈寧宮東邊挖出比較宏偉宮殿基址這種可視性較強的發現,「將來準備設計和周圍景觀比較協調的棚子之類的設施,觀眾可以實地看到地下的大原木、做得如此漂亮的柱礎等等,知道原來在這麼宏偉的宮殿底下也有如此厲害的基礎。

如今的各種先進設備、高科技手段,對考古工作同樣幫助極大。

「以這一次的發現來說,過去這麼大範圍內拿儀器也能做,只不過比較累。

」現在可以依靠精密的測量定位,在電子圖上將每個具體挖的小地點落實到高程、平面位置,「所謂"拼圖"的概念。

」還可以利用三維掃描對地層剖面進行自然科學手段的採樣,「當時什麼土質、黏土裡是否摻了白灰、包含各種元素是多少……包括碎磚也可以做全面採集,得知其中的化學成分等,這些都可以做得非常細。

」文/攝 新報記者 吳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故宮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專家諮詢會紀要

故宮博物院於2013年成立了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並於2014年獲得國家文物局認可的團體考古發掘資質。為配合故宮的基本建設,2014年和2015年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分別對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