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視頻」蔡駿攜《鎮墓獸》來南京,稱想要打造中國人自己的超級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蔡駿接受揚眼記者採訪 蔡震·攝

揚子晚報訊 (記者 蔡震)N年前,還在讀小學三年級的蔡駿,寫了一篇作文,講述「長大後的夢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

長大後並沒實現這個願望,他成了我們熟悉的那個人——中國懸疑小說第一人、懸疑小說暢銷紀錄保持者。

7月7日下午,蔡駿帶著他的歷史奇幻冒險新作《鎮墓獸》來南京言幾又書店舉辦讀者見面會。

在這部計劃創作5部的巨製中,蔡駿為把鎮墓獸寫的活靈活現,閱讀了大量真實的考古報告,以及上千幅鎮墓獸的實物圖片。

可以說,從小學三年起,關於歷史、古墓、傳奇的關鍵詞,他一直留存於心。

「鎮墓獸」究竟是什麼?

鎮墓獸,在古代墓葬中很常見,獸面鹿角,形態各異,是一種鎮守陵墓地宮的冥器。

從生髮靈感到落筆成書,耗時近兩年半的《鎮墓獸》,講述的是風雲詭譎、動盪不安的清末民初,最後一個皇家陵墓工匠傳人的故事。

談起創作這部作品動筆的起因,蔡駿說,2015年春天的一個午後,他開車被堵在上海鬧市街頭,無意中看到一家證券公司門口蹲著兩尊石雕。

「這並非常見的石獅子,而是麒麟模樣,各自頭頂一對鹿角——這不就是古墓里的鎮墓獸嗎?那個瞬間,我有了靈感。

」此後,他就開始了資料搜集工作,閱讀了大量古代文獻、學術論文、考古報告,為了把鎮墓獸寫的活靈活現,還參考了上千幅鎮墓獸的實物圖片。

在《鎮墓獸》創作中,蔡駿融入了不少真實的歷史背景。

比如,《鎮墓獸1北洋龍》中,寫到安祿山的墓葬。

這就是蔡駿根據2014年河北發現疑似安祿山墓葬的報導,再結合相關史料改編的,「當然小說創作會有虛構和誇張。

」剛剛問世的《鎮墓獸2金匕首》,故事發生在1917到1919年,「我把這段故事設置在兩個歷史大背景之下,一是新文化運動;一是一戰剛剛結束,世界格局在重新架構,形成了『凡爾賽體系』。

」蔡駿介紹。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小說男主角——十八九歲的秦北洋也應了現在最時髦的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開始了他遊學的旅程。

嘗試新的創作類型和寫作技法

蔡駿筆下的懸疑故事,交織著青春成長記憶,也記錄著一代人的命運與機遇。

相信不少讀者都讀過《生死河》、《荒村公寓》等經典小說,或者看過蔡駿小說改編成的電影。

蔡駿的恐怖懸疑係列可謂在國內懸疑小說中獨樹一幟,而他似乎並不滿足於此。

與蔡駿以往的作品相比,《鎮墓獸》系列擁有恢弘的歷史背景,是他在創作類型和寫作技法上的全新嘗試。

小說中穿插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張勳復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歷史事件,嚴謹的歷史知識與絲絲入扣的情節,相得益彰形成了小說的獨特魅力。

在《金匕首》中,會出現很多腦洞大開的神奇場景,蔡元培、陳仲甫、錢玄同、周樹人、辜鴻銘、胡適之等七位大家,會因為某件神秘的事物而聚到一起。

蔡駿表示,他試圖從主人公的成長經歷中,總結出更多歷史規律。

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藉由虛實結合的故事,對歷史與文化現象,進行總結、批判以及反思。

談到作品類型的轉變,蔡駿坦言,之所以嘗試這樣的敘事結構,是受到了武俠小說的影響。

「一般來說,懸疑小說都是封閉、環形的結構,把一個事件來龍去脈說清楚就行了。

但《鎮墓獸》說的是一個時代,一個人或者說一群人一輩子的事,所以是線性結構,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

就像《射鵰英雄傳》最後郭靖的成長之路,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嘛,主人公核心的成長過程,才是故事核心的主線。

打造「中國的超級英雄」

看到《鎮墓獸》,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蔡駿開始寫盜墓小說了。

但蔡駿覺得,《鎮墓獸》和盜墓小說單純探險、挖墓,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因此,他把《鎮墓獸》定義為歷史冒險和懸疑題材,外加一些「超級英雄」的幻想元素。

「三千年來,保護帝王陵墓依仗的並非銅牆鐵壁,機關暗道,而是鎮墓獸。

」蔡駿筆下的鎮墓獸,虛實巧妙結合,這也是最吸引讀者的地方。

鎮墓獸雖然真實存在,卻只是古代用以守護陵墓的器物。

而小說中的鎮墓獸不僅「活」了過來,還有著自己的世界觀。

「創作之初,我其實想要做像漫威宇宙那樣超級英雄概念的東西。

後來因為內容越寫越多,我就把它縮小成一個元素,主人公會有像超級英雄這樣的技能。

鎮墓獸,就好像《超能陸戰隊》里大白的概念。

」 談到超級英雄話題,蔡駿說,「孫悟空應該是中國超級英雄的最早期代表。

而在現在的文化體系下,我希望把《鎮墓獸》中的秦北洋和鎮墓獸九色打造成超級英雄。

因為與美國的超級英雄不同,我們的超級英雄來自於歷史以及中國這塊豐厚文化的土壤,相信中國的讀者和觀眾一定會更加喜歡。

」 據悉,《鎮墓獸》IP 將採取「影漫遊書」四位一體的開發模式,蔡駿透露,電視劇已進行到劇本階段。

《鎮墓獸?天啟》由天下霸唱擔任世界觀構架師、蔡駿本人進行小說創作並擔任影視作品的編劇顧問。

視頻拍攝:蔡震 編輯:黃彥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