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新發現 距今5000年的水利系統什麼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鯉魚山壩發掘的戰國墓

出土的遺物

出土的玉料

本報記者 李佳霖

大量玉禮器出土、大型建築基址被發現、良渚古城被發掘……自發現80多年來,浙江杭州良渚遺址不斷有驚人發現。

日前,良渚古城外圍距今4700年至5100年的水利系統的發掘,再一次震驚了考古界,這項考古發掘也毫無意外地入選了近日評出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壩系統,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已知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領隊王寧遠表示。

屬於良渚時期由11條長堤和短壩組成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對於良渚遺址水利系統的研究就已進入了考古視野。

從1987年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注意到塘山遺址土垣,認為其有可能是防備天目山洪水泛濫的防洪堤。

2009年,良渚遺址附近崗公嶺的一個工地出現大量青膏泥,被考古人員確認為古代水壩類遺存。

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範圍內的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了正式發掘,並聯合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對壩體和庫區進行了勘探調查。

王寧遠介紹,勘探發掘的結果顯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共由11條堤壩組成,是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設計的古城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些堤壩根據形態和位置不同,可分為沿山前分布的長堤和連接兩山的短壩,短壩又分為建於山谷谷口的高壩和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壩。

長堤為塘山長堤,全長約5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是水利系統中最大的單體。

高壩包括崗公嶺、老虎嶺、周家畈、秋塢、石塢、蜜蜂弄6條壩體,壩體長50米至200米、厚近100米。

低壩包括梧桐弄、官山、鯉魚山、獅子山4條壩體,壩長35米至360米、厚10米左右。

這樣體量巨大的工程,由大約5000年前的先民建造,確實讓人吃驚。

「我們把7條壩體的樣本送至北京大學年代學實驗室進行C14測定,得出的12個測年數據顯示,時間都在距今4700年至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

」王寧遠表示。

運用草裹泥工藝

具有防洪和運輸等功能

大約5000年前的水壩是如何建成的?王寧遠介紹,因為長堤、高壩、低壩用途不同,結構與營建工藝也有差別。

塘山長堤採用底部鋪築塊石,其上堆築黃土的形式築成,與良渚古城的城牆堆築工藝類同。

低壩獅子山壩體由黃土、黃斑土、青膠泥、青粉土、黃粉土等多種土分段、分層堆築。

高壩老虎嶺則先在谷底地面上鋪築青膏泥混雜草裹淤泥,再在其上堆築青粉土,然後在受力較大的迎水面附近堆築草裹黃土、內部間雜使用黃色散土的斜坡。

斜坡上覆蓋黃褐散土為護坡。

另一條發掘的低壩鯉魚山壩體還採取了挖槽堆填青淤泥和草裹淤泥的方式。

所謂的「草裹泥工藝」,就是把泥土用蘆荻茅草包裹形成長圓形的泥包,再將泥包橫豎堆砌而成。

「它與現代營建堤壩使用草袋裝土類似,可使壩體增加抗拉強度,不易崩塌。

在該水利系統壩體的建築中,這種工藝被廣泛使用。

」王寧遠說。

而根據目前專家初步判斷,該系統可能具有防洪、運輸、灌溉等多方面綜合功能,與良渚遺址群及良渚古城的生產與生活關係密切。

王寧遠表示,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雨水充沛,夏季極易形成山洪,對地處下游平原的良渚遺址群形成直接威脅。

通過水利系統的高、低兩級水壩,可將大量的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以解除洪水威脅。

此外,良渚時期輪式交通及配套道路系統尚未形成,水運是最便捷的運輸方式。

通過築壩蓄水形成的庫容,可以形成連接多個山谷的水上交通運輸網。

意義重大

開啟史前水利考古研究新領域

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發現與確認,意義重大。

王寧遠認為,良渚人興建不同類型的水利設施,表明他們已經具備全流域的水環境規劃和改造能力。

水利系統工程浩大,僅外圍堤壩的總土方量即達260萬方。

在距今5000年之前,其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令人刮目相看。

大規模的水利系統建設,涉及複雜的組織機構、人員管理和社會動員能力,也為認識良渚古國的管理機構和社會複雜化程度重新開闢了重要的觀察視角。

「中國水利史通常認為始於距今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傳說,而現存的水利工程遺蹟如都江堰、靈渠、白渠等均早不過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水利系統的確認,是中國古代水利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表示。

專家還認為,世界早期文明中,埃及、兩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以小麥種植為經濟支柱,水利設施多以灌溉為主要目的,以引水渠、水窖、池塘等形態為主。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良渚文明是東亞稻作文化進入國家形態的典型代表,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以堤壩形式出現,帶有明顯的防洪功能。

東西方文明因為環境和生業模式不同而呈現的差異性,在世界文明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該水利系統在細節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其建造、使用、廢棄的過程等,這就需要對遺址進行徹底發掘。

」山東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建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浙江發現世界最早水壩 距今約5000年

中新網杭州3月15日電(記者 施佳秀 實習生 張若嫻)記者15日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