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五世孫捐贈《翁同龢日記》等珍貴資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記者 許暘

「翁萬戈老先生與上海圖書館的淵源由來已久。

如今又一批翁氏文獻入藏上圖,算是水到渠成,覓得歸宿。

」昨天在上圖舉行的「翁萬戈捐贈翁氏文獻入藏儀式」上,捐贈代表、翁萬戈侄子翁以鈞向本報記者透露,翁老曾數次與上圖結緣,對上圖的收藏條件、研究團隊、服務理念印象深刻,「他最不希望文獻一捐出去就被封存在庫房沒動靜了,希望古籍為天下所用」。

翁老的期待沒有落空。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在儀式上宣布,2016年底上圖將推出翁氏文獻年度特展,屆時在滬讀者都能一飽眼福。

文獻整理研究、原貌影印出版、數字化掃描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上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說:「翁氏後人的無償捐贈,令人感佩。

這是繼2000年上圖在市政府支持下購回翁氏六世守藏的古籍善本後,海外中華古籍回歸的又一重要成果,也將促進業內對古籍的整理、保護和利用。

歸宿感:98歲翁萬戈鄭重「嫁女」

為了奉迎「寶貝」,上周,上圖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研究館員陳先行等人與翁以鈞一道,飛赴美國東北萊姆小鎮的「萊溪居」,拜見98歲高齡的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並舉行了一場特別簡樸的捐贈儀式。

「老人家頭腦清楚、是非分明,一直悉心保存家藏。

」與翁萬戈相熟多年的陳先行說,雖經數次遷徙,這批手稿始終伴隨在翁萬戈身邊,手澤如新。

翁老在家中對照清單查點了47冊翁同龢日記手稿,加上12包《翁氏文獻叢編》手稿,被裝進5個「連刀都割不破」的特製背包中。

「這些珍貴手稿歷經翁氏四代人百多年守護,完好無損,出讓和捐贈就像『嫁女兒』般鄭重。

」黃顯功說,翁萬戈選擇上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雙方的古籍情緣由來已久。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史研究專家翁萬戈正在做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的專題研究,他得知上圖館藏明刻本《楚辭述注》有一篇序言,系依據陳氏手跡上版,在傳世署有年款的陳氏作品中,這篇序年代最早。

翁萬戈來館查資料時提出複製要求,時任上圖館長的顧廷龍熱情應允。

1997年翁萬戈曾首次參觀上圖新館,歷史文獻閱覽區的收藏條件、研究團隊、服務理念給他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圖2000年獲得翁萬戈轉讓的宋刻孤本《集韻》等80種翁氏藏書,成為當年轟動海內外的文化事件,《翁氏藏書圖錄》也同步出版,雙方建立起互信。

2010年翁氏藏書回歸10周年之際,上圖舉辦「琅函鴻寶——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展」,這不僅是「翁氏藏書」首次公開亮相,也是內地首次由公共圖書館舉辦的宋刻本專題展覽。

當時93歲的翁萬戈從美國趕來,在展覽會場激動不已,為今年翁氏文獻再度回歸埋下了伏筆。

使命感:讓古籍「活」起來為人所用

「點滴細節無不為此次捐贈打下了紮實基礎。

」吳建中說,從今年4月上圖獲悉翁家有意在中國大陸選擇一家圖書館或公藏機構捐贈翁氏日記的意向開始,翁萬戈就委託翁以鈞與上圖多次接洽。

「可以說這些珍貴文獻凝聚了翁氏家族幾代人文化守護的心血,如今翁同龢日記手稿入藏上圖,圖書館人有責任和使命將文脈傳承下去。

珍稀文獻入藏,首先「受益」的,便是學者了。

翁同龢研究專家、華東師大教授謝俊美在儀式上表達了對翁氏後人的敬意:「此前《翁同龢日記》出版過多個版本,但區別於一般出版物,第一手稿本的文物價值獨一無二,它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全面豐富。

能夠一睹真容實乃學人幸事,比如日記中的浮簽及標註,影印本就很難完整再現。

除了讓這些孤本秘笈化身千百,便於學界便捷使用,上圖還將通過數字化、影印、展覽、公益性講座等多種方式讓古籍「活」起來為公眾所用。

黃顯功說,自2000年「翁氏藏書」入藏後,研究人員將這批藏書連號登錄,整體存放於古籍善本書庫,並為其中的宋、元本全部定製金絲楠木匣,予以妥善保存。

就在今年11月,翁萬戈女兒還來到上圖,在工作人員陪同下觀看了這批「安住」15年的藏書,她連拍許多照片帶回美國給父親看,老人家看後十分欣慰。

研究人員還從大量館藏尺牘、檔案文獻中,整理出一批翁同龢手跡,編輯出版《上海圖書館藏翁同龢未刊手稿》一書,集中公布了432件珍貴的翁同龢手稿墨跡,其文獻價值彌足珍貴,為晚清史與翁同龢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來源。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