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語③ | 舒敏:《穆天子傳》和《伏羲女媧交尾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繼《絲綢之路起源考與三條古道》後,本期繼續推出「絲路花語」第3集《<穆天子傳>和<伏羲女媧交尾圖>》。
「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本文謹選取舒敏老師對《穆天子傳》和《伏羲女媧交尾圖》的深入解讀,希望能助讀者對絲路文化窺得一斑。
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
西北與中原地區交往的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西周的時候。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河南汲縣出土了一部珍貴的竹簡文獻《穆天子傳》,書中主要記述的是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同時對西域的歷史概貌、地理形勢、風土人情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至今對我們了解西北的歷史和文化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穆天子傳》書影(作者供圖)
根據《穆天子傳》的記載,周朝第五代國主周穆王姬滿,曾命御者造父,駕八駿,率六師,雄心勃勃,巡遊西方。
有一種說法,周穆王西巡所走的路線,是最早的絲綢之路。
後來西漢時的張騫通西域,大體上就是沿著周穆王所走的路線西進的,這條路被人們稱為老北道。
周穆王最早將絲綢作為禮物,帶到西域。
在古代,絲綢不僅是貴重的商品,而且是傳播友誼的禮物。
如帛為白色的絲綢,象徵吉祥,取「化干戈為玉帛」之意。
英俊瀟洒的周穆王向各國的國王贈送中原的絲綢,並且會見了西王母。
那時的西王母可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老太婆,而是一個美貌溫柔的少女。
周穆王贈送給西王母很多禮物,除去白圭、玄璧等外,主要是帛、貝帶、朱帶、錦、朱丹等極其珍貴的絲綢。
美麗的天池(作者拍攝)
西王母對周穆王的來訪欣喜萬分,在瑤池也就是現在新疆的天池,設宴款待周穆王一行。
舉觴奏樂之間,二人吟詩唱和,西王母婉轉地唱道: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
道路悠遠,山川間之。
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意思是說,白雲飄浮在藍天,山峰聳立出地面。
道路是這樣的遙遠,高山河流把它隔斷。
祝願你健康長壽,希望你再度光臨吧。
周穆王接受了這良好的祝願和熱情的邀請,欣然對曰: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周穆王說,我回到東方的故土,一定治理好我的國家,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到那時我就來看望你。
大概過不了三年吧,我會再次來到你這美好的地方。
穆天子和西王母這次友好會見的場景,至今被保留在敦煌莫高窟423窟的壁畫上,在酒泉西涼時期5號墓葬前室的東西壁畫上,也可以見到二人舉杯互祝時的溫馨畫面。
雖然《穆天子傳》的記載,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是,書中記述的有關西域的山川地理形勢、物產習俗風情,基本與歷史的實況相符,它記錄了早在漢代以前,我國中原民族與西部少數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
另外,上個世紀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盆地西緣、天山阿拉溝東口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件保存良好的鳳鳥紋綠色絲線刺繡絹,經鑑定為中原地區的產物,墓葬時間約在公元前642年左右。
在同一地區的其他墓葬中,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的先秦墓葬中,也發現出土文物中留有中原絲綢的遺蹟,這就為我國早期絲綢之路的開創提供了實物證據。
正是這種民族團結的友誼,為後來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阿斯塔那古墓入門處的伏羲女媧雕塑像(作者拍攝)
大西北的人文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話傳說中伏羲和女媧生活的遠古時代。
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寓意深奧、構圖奇特,極富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
傳說,伏羲和女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神,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山海經》中,就有了關於伏羲和女媧的記載。
古史傳說中的伏羲教人們結繩記事,結網捕魚,馴養動物,於是我們人類才學會了計數,產生了漁業和畜牧業。
女媧以泥土造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千百年來,伏羲和女媧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表達了人們對戰勝自然災害的強烈願望和人類對征服自然的美好憧憬。
另一種傳說是,伏羲與女媧是兄妹,遠古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大洪水,吞沒了所有的人,只有伏羲和女媧活了下來。
後來他們二人結為夫妻,繁衍了子孫後代,人類才免於滅絕。
伏羲女媧圖(網絡圖)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媧圖。
這些圖大多出現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釘釘在墓頂上,畫面朝下,少數畫則摺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象徵祥瑞,表示夫妻和順,至死不渝。
伏羲女媧圖雖然在色彩、人物造型上略有不同,但是在大的構圖方面基本相同。
二人同是上為人身,下為蛇尾。
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布滿星辰,仿佛置身在浩渺的宇宙之間。
源於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畫面上伏羲在左,女媧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媧,女媧以左手抱住伏羲,兩人二目相交,下身均為蛇形且相纏繞。
伏羲左手舉著「矩」即拐尺,女媧右手舉著「規」即圓規,象徵著天圓地方。
「規」和「矩」的出現,表明了人類社會生產技術的進步,體現了建築房屋和做木製器具方面,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準則。
伏羲女媧圖在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中也有少量發現,在敦煌莫高窟建於西魏時期的285號洞窟的壁畫中,伏羲女媧的尾部是分開的,顯然是受社會文明進步的影響,這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情形。
伏羲女媧圖自本世紀初發表以來,一直深受學術界的重視。
早在1953年,科學家就發現,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是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竟然與伏羲女媧尾部相纏繞的造型非常相似。
20世紀末,關於生命科學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我們人類的基本遺傳基因也是雙螺旋結構。
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我們的祖先早已諳熟人類繁衍生存的奧秘?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採用)
198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媧圖以「化生萬物」為名,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誌《國際社會科學》試刊號的首頁插圖。
舒敏,原名李淑敏。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文藝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副研究員。
《北京社科聯》原主編。
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大漠暢想》《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所羅門王的禮物——舒敏作品選》《愛的遠行》《百年文藝學》《散文百家百篇鑑賞》等,以及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理論文章,共計100餘萬字。
文藝隨筆《「狼」來了真好》入選《中學生千字議論文讀本》。
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文摘報》等報刊和書籍轉載,並多次獲獎。
人文之光網(www.bjskpj.cn)是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大型公益性社科普及網站。
用通俗的故事解讀正史,用輕鬆的知識普及社科。
繼續讀下一章,請登陸www.bjskpj.cn。
講故事·知新疆 | 揭秘吐魯番曠古逸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期待中~ 吐魯番位於新疆東部天山南部盆地,漢代稱「車師」,十六國至唐代稱「高昌」。歷史上,這裡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西域地區漢文化遺蹟在吐魯番保存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