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的絕世寶藏「金縷玉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專門淺談文物玉器一族中的「金縷玉衣」,緣起是前幾年甚囂塵上的「金縷玉衣」騙貸案的曝光,不僅文物界震動很大,就連街頭巷尾,也都作為茶餘飯後談話資料。

人們稀奇什麼個東西值上個24億人民幣呀?就連國際拍場上畢卡索的「拿菸斗的男孩」享譽全球的名畫也只拍了一億另四百萬美元。

英國藝術家達明安等人製作的白金鑽石骷髏,用了幾千克白金、八千多粒高純度的鑽石製成的,也只拍了一億美元,當時摺合人民幣七億五千二百萬元,那算是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天價了。

「金縷玉衣」比白金鑽石都貴,那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為讓廣大群眾對我國的古代殮葬玉器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也就是直接披露「金縷玉衣」歷史。

千萬不能盲目取決於專家的光環所釋放出來的異彩,認定專家的認證和評估都是正確的,都是對的,那你就有可能受蒙了,更不要做一個順從和膜拜專家的「粉絲」,因狂熱和不理智所造成的失誤,在文物藝術品市場上屢見不鮮,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確認識

歷史上的封建帝王集所有權利於一身,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為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皇位或是貪戀世間繁華,很多帝王都希望練就長生不老之身,繼續執掌天下。

於是,一些皇帝就尋找長生不老藥,煉仙丹,喝甘露。

也有的皇帝認為玉能養精,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可以使屍骨不腐,來世再生。

於是「金縷玉衣」就成為殮服隨葬。

玉衣(也稱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體現了穿戴者的身份和等級。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我國玉器的使用已有7000年的歷史,玉的晶瑩溫潤向為人們所崇尚。

良渚文化墓葬中,便有大量玉器串聯成組佩,墊覆屍身的實例,被稱為「玉斂葬」。

《墨子·節葬下》記載:「諸侯死者,虛車(庫)府,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

」《呂氏春秋·節喪篇》也記載: 「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

」高誘註:「鱗施,施玉匣於死者之體,如龜鱗也。

」漢代文獻《淮南子·齊俗訓》還記載:「竭國麇民,虛府殫財,含珠鱗施,綸組節束,追送死也。

」今人對這些文獻解釋為「鱗施」應是一種和「玉」有關的服飾,可能就是指縫綴玉片的殮服而言,而這種殮服可能就是漢代「玉衣」的前身。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飾」。

所謂「綴玉面飾」,就是將做成眉、眼、鼻、口形狀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狀排列,輾附在織物上,再覆蓋在死者面部。

這種綴玉面飾就是漢代玉衣的雛形。

圖片所示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

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

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

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

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調,著實令人驚嘆,反映出玉師傑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

頭 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

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

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

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

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

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

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

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

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

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

金縷玉衣只有中國有,媒體報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並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金縷玉衣」。

玉雕技藝乃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

金縷玉衣是誰設計的並無史料記載。

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我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

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是最有價值的金縷玉衣。

我國已出土漢代完整和不完整的玉衣已達70多套,目前經修復完整的有7套,分別為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王后竇綰金縷玉衣2件,河北定縣金縷玉衣1件,徐州獅子山金縷玉衣1件,南越王趙昧絲縷玉衣1件。

徐州火山西漢劉和墓和土山東漢彭城王墓銀縷玉衣各1件。

這些玉衣絕大多數玉片以遼寧岫巖玉製作,玉片密度相對較差,埋入地下2000年,滲入各種物品腐爛後的顏色,表面拋光也失去原有的光澤,顯得色澤比較晦暗。

徐州獅子山的金縷玉衣則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或青白玉製作而成,硬度大,密度高,玉質溫潤,透明度好,有玻璃光感。

楚王墓內有巨大的空間,玉衣片沒有受到壓力滲透,不易受沁。

因此出土時能保持原來的晶瑩光澤,是迄今我國發現玉衣中最上乘的一件。

現在我們看到金玉交輝、華貴異常的玉衣似乎不很白,這是因為受到黃金色的金絲映照和反射造成的。

玉衣片四角的小孔,是用於穿綴金屬絲的。

由於玉的硬度達6度以上,鑽孔的技術含量非常高。

鑽孔的工具要使用金屬的細管蘸金剛沙伴水緩慢打孔,一般從背面鑽起。

獅子山金縷玉衣的玉片中僅有極個別是用管鑽成的,因管鑽的管必須中空,鑽成的孔徑比較大,孔徑為0.94毫米。

「管鑽」這種工具今天的玉工依然在使用。

據推算,漢代製作一件玉衣,約需一名玉工費十餘年的功夫。

用這麼精美的玉衣作為殮服,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

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頻頻招來盜賊光顧。

據《三國志·魏文帝本紀》記載,「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

西漢金餅

根據《史記》卷三(殷本紀)載:「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紂淫亂不止,微子數鑒不聽,乃於太師少師謀,遂去。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又見其心。

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

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紂亦發兵拒之於牧野。

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奔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以上這段引文,恐怕是我國玉衣殮葬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

這是從經史中尋找到的信息,至於先秦諸子的著述中是否有關玉衣葬制的著述,由於對先秦諸子的書讀得不多,不勝了了,但我相信在七千萬的藏家中和龐大的專家隊伍里,存在大量的學貫中西讀破萬卷的精英之士可能有新的發現。

不過到目前為止已將專家對「金縷玉衣」的葬制認為肇始於西漢的結論,也就是從公元前兩世紀推到公元前十六世紀,向前推進了一千四百年左右。

這一點從我見到過實物的銘文字體可以得到證明,因為銘文是用商代甲骨文體書寫雕琢的,學習過甲骨文的人都知道,甲骨文通常所用的「五期斷代法」予以分期,第一期為武丁時期,包括子、午級、卜辭等等,第二期是祖庚、祖甲時期,第三期是廩辛、庚丁時期。

第四期是武乙太丁時期。

第五期是辛乙、帝辛時期(帝辛即是商紂王)。

從實物銘文的考釋中,足以證明它是商代帝王殮葬的文化遺存(現在市場上所出現的仿玉衣包括騙貸的偽作那是另一碼事)。

由於此件文化遺存帶有甲骨銘文,足以佐證了「西漢文章兩司馬」的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殷本紀)所言不虛,是值得信賴的史料。

故而,鑑賞和研究這種玉衣,使人產生凝重的時空飛逝、陵谷滄桑之感,並能以物史相互印證後得出明確無誤的結論。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

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

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

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

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代金縷玉衣,是真的嗎?

希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這種求生的慾望寄托在死後的裹屍衣上,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金縷玉衣什麼樣?它是如...

揭秘金縷玉衣真的能夠保持屍骨不朽嗎?

玉衣也稱「玉匣」、「玉押」,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