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棋藝之一:六博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六博棋是古代棋戲的一種,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都非常盛行。

這種棋由兩人玩,雙方各有六枚棋子。

其中各有一枚相當於王的棋子叫「梟」,另有五枚相當於卒的棋子叫「散」。

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

據現代棋史學家的研究,這種古老的六博棋實際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諸如象棋、西洋棋、將棋等等有兵種的棋戲,都是由六博棋逐漸演變改革而成。

關於六博棋的產生年代可能還在春秋戰國以前。

《楚辭·招魂》中有一段話敘述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賽方法:

菎蔽象棋,有六博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

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第一句,說當時六博棋的棋制是由棋、局、箸(後世稱為色子)三個部分組成。

棋是在局盤上行走的象形棋子,由象牙製成,每方各六枚,一梟五散,故稱六博。

局就是棋盤,方形並有曲道。

箸就是骰子。

用竹子做成,長為六分。

貴族人家用菎即玉來做裝飾,以顯其珍貴。

棋子在局盤上行走,以投箸決定行棋的步數。

第二句,說的是行棋比賽的方法。

由兩人對局或兩組聯賽,方法是「投六箸,行六棋」。

先投箸,後行棋,鬥智又鬥巧。

行棋時要講究技巧,相互攻逼,務使對方死棋。

第三句「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的是棋走到最後的關鍵時刻,當投箸投成「五白」,可以任意殺對方重要棋子而取得倍勝(牟),並迸發出勝利的呼聲。

六博棋的出現,比中國象棋要早得多。

當時六博棋盛行的情況,在考古資料中有著較多的反映。

20世紀70年代中期,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和13號秦墓中都發現了六博棋局。

其中11號墓出土的六博棋局接近方形,長32厘米、寬29厘米、高2厘米,局面陰刻道紋、方框和4個圓點。

這副棋局,可以使我們對春秋戰國以來的六博棋有更為完整的認識。

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銅鏡紋飾中,也有許多反映當時六博的圖案。

如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仙人六博》畫像磚,圖中兩仙人肩披羽飾,相對博弈。

背景上有仙草、鳳鳥為陪襯。

這類「仙人六博」,是漢畫中的常見題材。

人們把玩六博看成是神仙過的日子,可見六博這一棋戲在當時的影響之深。

六博最初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後來隨著六博賭博化趨勢的加強,在博法上原先六籌得勝的計算容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

人們的注意力及勝負判斷已主要集中在擲箸(即擲采)這一步驟上,僥倖心理與求財動機如影隨形,「博」與「賭」漸漸結合為一體。

這樣一來,失去了大眾化的六博在漢代以後漸呈衰勢,進入晉代後便銷聲匿跡了。

在國外,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六博棋也傳了出去。

關於六博棋的玩法現在已經失傳,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解開這個迷局,讓人們真正的了解到何為六博棋,讓中國悠久的棋文化在現代得到更大的延續和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如何「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棋戲選例

正刷著微博突然想起,在那個大家都還是「抬頭族」的時代,古人如何休閒?都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技能最高配置,嫉妒之餘會安慰自己說可能是因為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供消遣所以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不過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