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故事:從清儒鄭珍的楊價墓調查說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汲古】
作者:李飛(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清代西南大儒鄭珍作於庚申(1860)閏三月的《訪楊價墓記》一文,記載了他對播州楊氏第14世楊價墓的調查與認識。
文曰:
裝飾繁縟的十三世楊擦墓
宋威靈英烈侯楊公價善甫之墓,舊無識其處者。
道光庚子(1840),趙石知旭與余言,曾見楊氏譜,稱價墓在桐梓治西胡盧壩。
嘗跡之,壩無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磚猶存。
即楊氏後人亦有以為先世當是也。
余時輯府志,據載入「丘墓」中,歷二十年矣。
今日獨戴笠游蟠龍洞,歸溯溱溪南岸行,約去洞三里,地名宅頭,果得如石知所云者。
秧針繞槨頂,外無餘土,不可蹊田,逼視徘徊陌上者久之。
因思石知未一見碑碣,獨據譜,譜為其家世傳,故不虛。
吾郡凡今存大石冢,率為前代有勢力人。
其規制精壯逾此者頗眾,而侯之藏但似此,以別求壩中,又不復有蹤跡,則其譜所傳者信謂是矣。
然上下兩列槨大小同,何者為侯墓亦不可定。
余觀其兆當未墾前高平之原,體勢宏稱,葬宜不止一世。
若上而侯也,下蓋其子播國公文乎?如下也,上蓋其父威毅侯粲乎?
根據鄭珍的記載,這裡應有兩座墓葬,一座六穴居上、一座三穴居下,他認為這是楊價與其父楊粲或其子楊文的墓葬。
所依據的主要是楊氏家譜的記載。
從描述看,這應是一組明代墓葬,非宋墓。
科學的考古發掘證明,鄭珍的判斷是錯誤的,楊價墓在新蒲、楊粲墓在皇墳嘴、楊文墓在高坪,錯誤的根源在於其所依據的家譜的記載是錯誤的。
楊價墓出土的象紐銀執壺
由此提出的問題是,家譜的記載為什麼是錯的?明人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記載了26世土司楊愛曾往冉家(即楊粲墓所在的皇墳嘴)上墳之事,由此表明祭掃祖墳是土司應有之禮,他們記得祖先埋葬的具體地點。
21世楊鏗和24世楊綱墓志銘里清楚提到他們分別祔葬於楊價與楊文墓側,考古發掘結果顯示志文記載無誤。
這進一步說明楊氏不可能記錯埋葬先祖的墳塋。
族譜的誤記,或因其是後修之故。
原譜已在播州之役中被有意焚毀。
《平播全書·獻俘疏》記載,明軍繳獲的器物凡100餘件,有「誥命三道,敕書一道」等等,或亦包括家譜。
《遵義府志》卷43載有天啟六年(1626)盧安世所作《楊生族譜序》,是天啟時零落的楊氏後人有再修族譜事,或可旁證平播毀譜事。
後世所據,鄭珍友人趙石知所見的楊氏族譜,或即此。
但因是追記,錯訛難免,不足為據。
序言的作者盧安世是貴州赤水衛舉人,天啟初,曾率兵參與平水西土司奢崇明之亂,後出任遵義監軍。
盧氏在序言中引述了他與楊氏後人楊生的一段對話,十分有趣。
引如下:
余於蒞任之始,每從公餘,詢諸父老,訪庠生俊秀,欲求便民養兵之法,靖而安之,俾邊隙杜野處寧。
適有楊生,獻厥奇略,為予借箸,予甚佳之。
恆來謁見,足稱入幕賓矣。
越年余,烽煙漸息(案即水西奢亂),人物頗安。
予登龍山,眺湘水,生從。
予曰:「快樂哉!山水之固乎?」生愀然曰:「在德不在險也。
」予曰:「何以言之?」生曰:「予家自始祖端世守茲土,因爽厥德,遂削平焉。
不然,公焉得茲土而蒞之。
」予聞是說,始慨然曰:「爾固楊侯子孫乎?胸中甲兵,志氣卓犖,亦云無忝祖德矣。
」興盡而返。
次日,生持族譜謁予為序。
予維楊氏之番,肇自唐,衍於宋元,及於我明。
雖當零落之後,而厥族猶彬彬蔚起,以文化武,以治易亂,不恃險阻,從法約束,亦可謂世胄之子孫,識時務,知興衰,挽習俗而還大雅也。
爰為序,以表不忘之志。
我祖若在,哪有你戲唱?
讀書至此,不禁啞然。
播平後,楊氏嫡系盡無,唯有旁支余絮仍在遵義生活至今。
其境遇與氣度,於此可略見一斑。
而其所追記之事,大多已失真。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16日 05版)
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入圍2014年中國六項重大考古發現
號外最近,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以高票入圍2014年中國六項重大考古發現,這可是繼赫章可樂遺址、海龍囤遺址之後,貴州考古第三次獲此殊榮喲~一組時間告訴你它多牛 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的考古工作...
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遵義舊屬播州, 9 ~ 17 世紀為楊氏所據,從楊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楊應龍時傳 27 代 30 世,即 30 人先後出任播州統領。經過幾代考古人的努力, 30 位土司中已有 7 位已經找到墓葬,分...
楊價墓採用土坑木槨反而未遭盜掘
光明網11-23 09:17顯示圖片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考古學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和西南考古的研究。楊價晚年,大概有感於連年征戰,枯骨遍野,故開始專注於佛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