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的好書氣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張稚丹

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曾這樣寫道:「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基因中所蘊含力量的外化。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傳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屹立不倒的根基所在。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從當年大量引進、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時代,開始進入到一個自主創新、以我為主的時代,一個系統建立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文化體系的時代。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漢口生活書店

重慶讀書出版社

昆明新知書店

三聯書店對中國學術文化界的文化自信積極呼應、大力支持,推出了大量優秀成果,如李零《我們的中國》、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李伯重《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王銘銘《超社會體系:文明與中國》、辛德勇《海昏侯劉賀》、劉禾主編《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徑》……

讓我們來聽聽三聯用好書解讀中國的故事。

聚談會上的思想風暴

三聯每年春節前都會舉辦一個作者聚談會,有幾百人參加,像流水席一樣,有的來看看,打個招呼走了,有的坐下來深聊。

這本是《讀書》雜誌的傳統,後來漸漸變成了全社作者、編輯參與的聚談。

2015年2月,又一次聚談會召開,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跟三聯總編輯翟德芳、副總編舒煒談起他十餘年來在國內以及韓國、美國所做的涉及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幾次演講。

對價值觀,陳來有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

早在2003年,江蘇省委學習班請他去談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那次陳來初步講了儒家價值觀。

比較集中是在2010年的中央國家機關讀書論壇活動中,陳來開始對價值觀採用比較的方法。

價值本來就是一種偏好,孟子講捨生取義,就是在義和生之間的選擇。

最近十多年來,世界上也有一種對中華文化價值觀了解的需要,中國現代化成功後,世界上有一種期待,就是怎麼能從中華文明中找到一些替代性的、適合今天世界需要的倫理原則。

陳來認為,中華文明核心價值有別於西方的四大特點是:責任先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社群高於個人,和諧高於衝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是一脈相承的。

兩位老總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很好的圖書選題,於是力邀陳來將這部分內容重新整理,交由三聯出版。

只過了兩個月,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這本最終名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的10萬字小書出版了。

5月三聯開了學術研討會,引起各界關注,得到了中央黨校、中紀委、外交部的推薦,不但獲評中國好書,而且被納入中宣部和廣電總局的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之後版權被輸出到多國。

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編輯張龍看來,《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2016年7月,在一個中古史前沿論壇上,他碰上了同做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史研究的前輩、復旦大學教授韓昇。

張龍知道韓教授對日本漢學非常熟悉,本想約這方面的書稿。

聊天中,韓昇隨口談到在「百家講壇」錄製《中華家訓》節目的情況,他認為,家訓是從人生經驗總結出的智慧,把倫理道德化為日常的行為規矩和利益,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

千百年來潛移默化中規範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乃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價值與族群認同的凝聚力。

張龍轉念一想,從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立意,這是個好選題。

韓老師研究的魏晉南北朝有很多大家族,講究家教門風,詩禮傳家、耕讀傳家,他於此題一定積澱深厚,於是果斷約稿。

該書脫跳出對古代家訓逐條羅列釋讀的說教式方法,而是將各家訓中的共通性精髓提煉出來,用歷史人物、典故圍繞主題生動講述。

此書出版後,被納入中宣部、廣電總局2017國家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榮獲第十三屆「文津獎」,被中國出版協會評為2017年度中國30本好書,被《中國教育報》評為2017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三聯的吸引力

三聯老編輯孫曉林退休後,2008年,曾誠接手擔任北大教授李零的責編。

他發現李零雖是中文系教授,但因為有深厚的考古學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功底,所以在考古、古文學和古文獻的研究非常深入,而且對於自己的研究、寫作有著極清晰的規劃。

上世紀90年代國學熱,李零花8年時間拿出了4本一套《我們的經典》。

他認為,《論語》《老子》《孫子》《周易》是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智慧的書,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跟常規解釋不同,他反對泥古、崇古,而是依據最新出土文獻來譯註和解讀,尤以用白話文講解《周易》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影響最大。

如果說《我們的經典》解說的是中國人的內心世界,那麼李零的《我們的中國》則從書齋走向了名山大川,面對一個更廣闊、更現實的大地上的中國,用他的實地考察和具體研究建立起關於中國「大一統」的宏觀思考。

兩套叢書帶領讀者從歷史到地理,從經典到思想,讀懂一個自古以來的中國。

李零對三聯有著極深的感情。

在《和三聯一起過生日》一文中,他寫道:「(三聯)這個書店很有名,我早就想成為它的作者。

小時候,我最心儀神往有三個出版社:中華、商務、三聯。

中華出古書,了不起;商務出洋書,也了不起。

它們是百年老店象牙塔。

三聯的特點是什麼?是貼近生活,渴望讀書,追求新知。

一個字,新。

它更接近廣大知識分子而不是專家的興趣;第二,三聯特有人文氣息。

人文也者,要義精義是拿人當人。

讀書人,吭哧吭哧,一輩子都寫不了幾本書,他希望的是尊重和負責。

杜甫詠胡馬,『真堪托死生』。

三聯書店的編輯,學歷高,知識背景深,很有朝氣也很有幹勁,我和他們打交道,那是如魚得水。

第三,三聯的書,不僅思想內容吸引人,用紙用料、封面設計、版式設計也非常考究,讓人看了,賞心悅目。

我能送給三聯什麼呢?只有我的書。

建一個思想儲備庫

如果說,上面的尋書故事都是隨機發生或之前積累的,那麼三聯還有一個思想儲備庫,那就是創建於1994年的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三聯人親昵地稱它為「三哈系列」。

在學者「出書難」的上個世紀,三哈系列旨在扶持中國中青年學者的原創性著作。

為保證學術質量和遴選的公正,採取了國際通行的匿名評審制度——這在當時的出版界,可謂是首開先河。

叢書首任學術委員會由季羨林、李學勤、李慎之、蘇國勛、厲以寧、陳米、劉世德、趙一凡、王蒙構成。

三聯幾代學術編輯負責過這套叢書,到曾誠已是第三代。

20多年來,這套叢書與中國學界共成長,它始終位居人文科學研究的前沿,至今已推出上百種中青年學者的專著,力圖鑑古知今、鑒外知中,更深層地應和中華文明復興的時代訴求。

很多如今的知名學者在叢書中出版了他們的第一本書或是成名作,叢書還湧現了很多知名度極高的學術暢銷書,如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趙汀陽《論可能生活》、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的思想根源》、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等。

近年來,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榮獲了各種重要獎項:《1944:騰衝之圍》(2015年中國好書、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楚亡:從項羽到韓信》(2016年中國好書)、《海昏侯劉賀》(2017年中國好書)、《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選擇》(2017年中國好書)、《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王世襄集》(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

這說明,三聯書店已和作者聯起手來,共同把闡揚民族主體性文化形態和價值理念的圖書當成出版的重要部分,並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張稚丹)

三聯書店好書榜

2016年度

《我們的中國》

《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

《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 《魯迅藏浮世繪》

《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澤東時代的舊體詩》

《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

《百年舊痕:趙珩談北京》

《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

《我的精神自傳》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

2017年度

《1944:龍陵會戰》

《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韓戰》

《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

《古詩詞課》

《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1860-1911)》

《人倫的「解體」:形質論傳統中的家國焦慮》

《在台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御窯千年》

連結:

三聯書店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932年鄒韜奮、徐伯昕、胡愈之在上海創辦的生活書店。

1948年,生活書店與錢俊瑞、薛暮橋等創辦的新知書店以及李公朴、艾思奇等創辦的讀書出版社合併,成立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截至此時,三店共出版圖書2000餘種,前後創辦期刊50餘種,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開辦分店百餘家。

1951年,全國出版體系調整,三聯書店被拆分為幾部分,「三聯書店」的品牌則以人民出版社副牌形式保留。

1954年,獲中央批准,人民出版社內部設立三聯書店編輯部,下轄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地理等六個編輯組。

1979年,三聯創辦《讀書》雜誌。

1986年,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