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薈萃:來自先秦的6大上古金文名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法講究韻味,與晉韻、書卷氣鼎足而立的金石氣,源自商周的彝器鐘鼎、前代的摩崖碑版。

青銅器之鐘鼎文字,或謂金文,上承初民之甲骨文字,下接秦小篆,後漸變為漢隸,實乃中華文字變遷的重要環節。

書法第一網為您編輯整理來自西周時期的6大金文名品,包括《散氏盤》《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渾樸蒼勁,《散氏盤》意趣天然,《毛公鼎》形式與意境共臻極致……它們代表了西周書法藝術的至高境界,請欣賞!

免費下載6大金文名品資料:

請關注 書法第一網 微信

一、《散氏盤銘文》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盤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徑:54.6公分 底徑:41.4公分

重:21312g 銘文:19行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

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

盤上的銘文共357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

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

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

也叫「矢人盤」。

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

曾藏於乾隆內府。

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

散氏盤高圈足,左右兩耳,滿器施飾,莊重華麗。

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

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

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

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散氏盤銘文並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羅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鍊,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

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

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 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 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賞可習,精美高古。

二、虢季子白盤

西周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是青銅器中的瑰寶,其流傳極富傳奇色彩。

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後曾被當地農人用以餵馬,後縣令以數錢據為己有。

幾經動盪,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為珍惜。

在其後幾十年內,凱覦此盤者不乏其人,劉氏後人將盤重埋地下,遠避他鄉。

解放後,劉肅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

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

器物長方形,四面各有二獸首,銜環,四足作矩形,飾環帶紋。

長130.22厘米、寬82.7厘米、高41.3厘米。

造型巨大壯重,紋飾華美。

是迄今所見最大的銅盤。

盤為商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

當時盥洗以匜倒水,用盤承接。

此盤有銘文一百—十一字,記述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我國西北境內當時的強族玁狁,因有功受到周王的賞賜。

長篇銘文不僅有史料價值,也是先秦書法代表作。

其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圓轉周到,一筆不苟甚有情致。

這派圓轉書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寶盤。

不顯子白,庸武於戎工,經維四方。

伐嚴狁,於洛之陽。

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

子白,獻馘於王。

王孔加子白義,王各周廟,宣爰鄉。

王曰「白父,孔□又光。

王賜乘馬,是用左王。

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戉,用政蠻方。

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三、大盂鼎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

圓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頸及足上部飾獸面紋。

為康王時貴族盂所作的祭器。

傳為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

大盂鼎造型雄渾,工藝精湛。

其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字,記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並賜給香酒、命服、車馬及1700余名奴隸之事,為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重要史料。

原器出土之初,為岐山豪紳宋金鑒所有。

後因家道中落,此鼎被其後人以七百兩銀子轉讓到西安。

後來,又曾一度為左宗棠所有,數年後為答謝潘祖蔭的厚恩,左宗棠以此鼎相贈。

此後,大盂鼎便成為潘家的傳世之寶,供於蘇州潘家大堂。

一九五二年由潘氏後人獻給國家,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銘文載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

認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業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認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

由此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並賜盂命服、車馬、酒與邦司、人鬲等。

盂在銘文中說明作此鼎也是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

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大盂鼎又稱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為了區別於小盂鼎。

這兩個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僅存銘文拓本。

大盂鼎銘文白話譯文: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

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

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

排除了那個奸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

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

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

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

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於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

現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於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

"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

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儘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

"王說:"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

"盂頌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大盂鼎》拓片局部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四、毛公鼎

毛公鼎,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是金文的經典名作。

傳清道光末年於陝西岐山出土。

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

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莊穩重。

頸部飾重環紋及弦紋各一道,簡樸莊毛公鼎嚴 。

腹內鑄有銘文32行、499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較長的一篇。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國君君主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感嘆現時的不安寧,接著敘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

宣王一再教導毛王要勤政愛民,修身養德,並賜給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勵。

毛公將此事鑄於鼎上,以資紀念和流傳後世。

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銘文,但不拘泥於傳統的冊命體例,分五段,各段均為「王若曰」起,顯然是出自當時(周成王時,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

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

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將曷吉?跡跡四方,大從丕靜。

嗚呼!懼作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毛公鼎》拓片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

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五、大克鼎

大克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期器物。

1890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鼎、鍾等器,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

此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銘文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

洋洋洒洒,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清大克鼎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六、小克鼎

小克鼎,高35.4cm,寬33.6cm,重12.54kg。

鼎圓形,碩腹,雙立耳,蹄形足。

耳上飾三頭夔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雲紋帶,足上部飾獸首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小克鼎清末全形拓軸 拓軸紙芯高124厘米,廣59厘米。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拓本,為吳大澂藏拓。

吳大澂題跋,鈐印:"愙齋金石文字","吳大澂印"。

小克鼎拓片

小克鼎傳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的青銅器之一。

銘文中所述器主人為「膳夫克」,故稱克鼎,又稱膳夫克鼎。

為與大克鼎區別,也稱小克鼎。

小克鼎造型雄渾厚重,花紋粗獷流暢,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銅鼎。

器內壁鑄銘文8行72字: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

年,克作朕皇祖季

寶宗彝。

克其日用朕

辟魯休,用介康*、純祐、

眉壽、永命、靈終。

萬年

無疆,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銘文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舊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東部新都成周洛陽發布命令,整肅王的部隊成周八師。

就在這一年克作了這批紀念其偉大祖父季並置於其宗廟中的寶貴彝器。

克每日用它來祭享祖先,同時也就每日在宣揚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

用來祈求康順、福佑、老壽、長命、善終。

願克萬年無疆,克的子孫後代永遠寶用這批彝器。

編輯:書法第一網

總編微信:11660975

請關注 書法第一網 微信:shufa001_co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到底有多少國寶被國家博物館弄走了?

由於《國家寶藏》節目的持續火爆,小編也寫了一系列文章,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文章有很多有趣的評論,特別有意思的是有網友說要「防火防盜防國博」,因為陝西有不少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出土發現後都收藏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