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秦始皇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

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一部分:建設過程

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

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

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

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

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

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

初期階段。

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中期階段。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

最後階段。

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這一階段主要是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

在這一階段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秦帝國危在旦夕時。

此時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二世當即准奏,命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起義軍,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第二部分:歷史盜掘

1、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

2、《漢書·劉向傳》記載,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結果有一隻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著火把到地洞中去尋找,不料竟然走進了秦陵地宮,引發大火,將秦始皇的棺槨燒掉了。

對《漢書》所記,《水經注·渭水》也作了補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3、新莽末年,赤眉軍盜掘秦始皇陵,將發掘出的葬具、銅槨熔化掉,以取銅材。

4、魏晉時期,後趙統治者石虎又盜掘秦陵。

5、唐代末年,黃巢攻入關中,秦始皇陵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破壞。

6、五代時軍閥溫韜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

7、清光緒年間,秦陵又一次被盜墓賊光顧。

當地官府獲悉後立即派人趕來調查,發現盜洞後將洞口用實物封死不留痕跡,嚴加看護,防止再次被盜。

8、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政局混亂,社會動盪,在陝軍閥又一次挖掘秦陵。

劉鎮華是河南軍閥,發跡於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

1926年率十萬「鎮嵩軍」由豫西進入關中,將楊虎城、李虎臣二部圍困於西安城長達8個月之久,城內餓死和戰死的軍民有好幾萬人,時稱「二虎守長安」。

劉鎮華盜秦陵就發生在其主政陝西期間,並且,被其盜掘的並不僅僅是一座秦陵。

除劉鎮華外,原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戰壕」。

知情人後來稱,孫連仲是暗渡陳倉,裝模作樣,實際是在盜陵。

第三部分:主要建築

1、城垣: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

內城呈矩形,周長3840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內城裡即為封土所在。

外城呈矩形,周長6210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

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2、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

《漢書·楚元王列傳》載:「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

3、地宮: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

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

4、宮牆:2003年11月29日,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

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5、宮殿群: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

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發現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面積18.75萬平方米,建築密集,規模宏闊,是陵園的禮制性建築即陵寢建築遺蹟。

第四部分:秦始皇陵不挖之密

1、水銀問題: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因此在發掘過程中,如何處理這麼大規模的水銀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能造成中毒事件,水銀的釋放也會造成環境的污染。

2、發掘規模過大: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發現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考古任務,如果我們用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地宮面積,大約25000平方米。

這個面積相當於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估計要挖40年;這個面積又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

3、考古保護工作難度大: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

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

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

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

不僅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的。

特別是對陵墓最關鍵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穫,還不足以解釋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結構、布局,連基本的解釋都無法形成體系。

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挖掘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

中國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應對規模巨大的秦陵地宮。

在兵馬俑問題上,已經犯下了不少錯誤,如不能保護帶顏色的兵馬俑,致使其彩繪快速脫落。

而地宮有怎樣的情況也不清楚,冒然發掘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第五部分:價值影響

1、世界最大帝陵之一: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2、世界第八個奇蹟: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蹟,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3、考古發現: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發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蹟,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

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

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4、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5、建築影響:東漢蔡邕《獨斷》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改」,稍後的應劭也有相同的說法,帝王陵園專門設寢當始於秦始皇。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都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6、軍事影響:俑坑數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內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資料之一,許多資料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7、歷史影響: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

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多而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

即使是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髮髻、刻記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產工具和勞作痕跡,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反映出秦興亡的歷史真諦。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秦代物質成就的直接見證。

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秦朝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如關於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秦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等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可能已被盜?何時才能打開

最早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情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記載地宮被盜的也是《史記》,劉邦在兩軍陣前當面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當然,認為地宮沒有被盜掘者也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