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1萬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制陶技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1

圖2

圖3

圖4

(原標題:大汶口文化中的精美陶器)

陶器是泥與火的藝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意義。

我國使用陶器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考古可知,我國古代的先民至少在距今1萬年之前就已經掌握了製作陶器的技術,而陶器的出現,也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陶器的出現,不僅大大改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並促進了原始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也推動著原始社會組織形式與結構的變革。

因此可以說,陶器的發明與使用,在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對世界物質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

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除紅陶外,還有彩陶、白陶、黑陶。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質比以前更加細膩,器物製作方法仍以泥條盤築法為主,間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現輪製法。

器型主要有鼎、盂、豆、尊、缽等,器物以圈足器和三足器為多,帶把手器耳和器蓋得也較常見,其中缽形鼎、背壺、圈足高柄杯等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器物素麵陶較多,大部分經過打磨。

有裝飾的器物,運用刻劃、拍印、堆塑登技法,紋飾有藍紋、圓圈紋、劃紋、弦紋、弧線三角紋及附加堆紋等。

大汶口文化裝飾的顯著特點是出現鏤空。

這種技法主要見於豆和高足杯,有三角形、圓形、菱形、方形和長方形的鏤空。

大汶口文化彩陶缽(圖1):盛食器,泥質紅陶。

通高12厘米,口徑17.8厘米。

此器圓唇,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腹部有同體彩繪,淺褐色線條,白色繪葉片的草葉紋,整體和諧統一。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麗,紋樣繁縟,與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彩陶遙相呼應,共同創造了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輝煌。

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葉紋樣和幾何圖案為主,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審美的生活情趣;線條如行雲流水,極為生動活潑,表達了先民質樸而熱烈的情感。

大汶口文化白陶鬹(圖2):炊煮器,泥質白陶。

通高36厘米,口徑11.2厘米。

圓口圓唇,流上翹,流與口部飾對稱乳釘紋,頸直筒式飾兩條凸紋,三個乳狀腹袋,袋下有錐狀足,頸部與乳袋後部飾一寬頻橋形手鋬,兩側飾有對稱乳釘。

鬹是原始先民用來燒水的容器,古人運用形象誇張的藝術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穩定性原則為基礎,創出三個袋形錐足,具有增加受熱面積以縮短烹煮時間的作用。

鬹是史前東夷人創造的一種造型別致的器物,既實用又美觀。

東夷人崇尚鳥圖騰,把自己喜愛的鬹做成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飛的鳥,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雞,造型獨特,姿態生動,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大汶口文化貫耳尊(圖3):飲器,泥質灰陶;通高25.3厘米,口徑12.7厘米;直口,矮頸,折肩,深腹,腹部下斜收,高圈足,外撇,兩側有對稱圓孔,肩部有對稱貫耳,形制新穎美觀。

大汶口文化高柄黑陶杯(圖4):泥質黑陶;高21.8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6.1厘米;敞口,高柄蓋,杯壁內凹,杯底斜收似折腹,高柄柱,柄柱上下均飾圓形鏤空,底座呈圓形。

造型嚴謹規格,裝飾樸素大方,亭亭玉立,頗具特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