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通論】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文化 名詞解釋 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 900 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 ,黃河流域距今 8000 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 5000 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 ,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

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

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

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

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

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

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奔馳,有的站立。

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 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 ,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

植物紋樣,在距今 6800 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

★★★黑陶: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

黑陶的燒成溫度達 1000 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

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 0.5-1 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 ,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

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

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

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 1000 度左右。

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

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

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 ,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

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

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

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

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

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

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

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

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 ,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

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瓦店遺址:夏代早期的都城級遺址。

1979 年發現,遺址面積達 45 萬多平方米。

遺址主要包含龍山文化早、中、晚期遺存,並以晚期遺存為主。

文化層堆積厚度一般在 2 米 ,最厚處達 4 米,內涵豐富。

出土有:陶鼎、罐、甑、斝、鬹、觚、瓮、刻槽盆、豆 、圈足盤、罍、石刀、卜骨,以及玉鳥、玉璧、玉鏟等,並發現有大量的房基、灰溝 、奠基坑、窖穴等遺蹟。

其中陶酒器、玉器、大卜骨等,是目前河南境內最為精緻的龍山文化時期代表性器物。

它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主要成果,是龍山文化晚期全國面積最大的人類聚落遺址之一 。

★★★大汶口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

遺址總面積 80 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 2~3 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 4500~6400 年 ,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三次的挖掘發現,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都異常精美 。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 、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

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

墓葬以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齊家坪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

年代約公元前 2000 年左右。

齊家坪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總面積約 1.5 平方公里。

遺址內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遺蹟,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此外,在遺址中還出土有銅鏡一面,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銅鏡。

齊家坪遺址是齊家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賈湖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舞陽縣。

年代約公元前 7000 年~公元前 5000 年。

賈湖遺址總面積約 55000 余平方米,是河南省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中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文化面貌最為豐富的遺址,並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質。

經過多次發掘,遺址的揭露面積已達 2300 多平方米,共計清理房址 45 座,陶窯 9 座,灰坑 370 座,墓葬 349 座,瓮棺葬 32 座,埋狗坑 10 座,以及一些濠溝、柱洞等。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數千件。

出土物中以七音階骨笛、成組隨葬並裝有石子的龜甲及其契刻符號最為引人注目。

此外,還發現了具有原始形態的粳稻栽培遺蹟。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提供了結合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係的一個連接點。

★★★裴李崗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新鄭市。

年代約公元前 5500 年~公元前 4900 年。

裴李崗遺址總面積約 2 萬平方米。

經勘查得知,遺址東半部為村落遺蹟,西半部為氏族墓地。

1977~1979 年先後經過 4 次發掘,共計發掘墓葬 114 座、陶窯 1 座、灰坑 10 余個以及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

出土各種器物 400 余件,包括各種石器、陶器、骨器等。

已發掘墓葬的墓坑多呈長方形,死者葬式絕大多數為單人仰身直肢葬。

隨葬品主要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該遺址的出土器物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故被命名為"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命名地,為探索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仰韶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填補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空白。

★★★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臨潼縣。

年代約公元前 4600 年~公元前 4400 年。

姜寨遺址是一處與西安半坡遺址同時期的原始社會部落遺址,遺址內存在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總面積約 5 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約 1 萬平方米。

遺址內出土的石器、陶器、銅器、骨角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1 萬餘件。

陶器紋飾中的"蛙圖",被稱為中華始祖女媧時代的"圖騰"。

此外,在遺址內仰韶文化層中還首次出土了黃銅片。

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對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也有著重要價值。

姜寨遺址是迄今為止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它的發掘 ,對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生產技術、婚姻制度、文化藝術、墓葬習俗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大地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秦安縣。

年代約公元前 5800 年~公元前 3000 年。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總面積約 110 萬平方米,已揭露面積達 13700 平方米。

共計清理房址 238 座、灰坑 357 個,墓葬 79 座、窯 38 座、灶台 106 座,出土各種骨器、石器、蚌器、陶器、裝飾器及生活用具 8000 余件。

遺址內的房屋建築遺蹟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有的房屋內部還有人與動物構成的地畫及防火設施。

此外,室內地面的硬度幾乎可與現代的水泥相比,令人嘆為觀止。

大地灣文化命名地,該遺址對了解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

★★★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章丘市。

年代約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2100 年。

城子崖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存,總面積為 22 萬平方米。

遺址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包含有龍山、周至漢等幾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大批各時代的文化遺物。

在遺址內還首次發現了一種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之為"黑陶文化",後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現在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

此外,在遺址的周圍還發現一處平面為長方形的板築夯土圍牆遺蹟,可能是當時的城牆基址。

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

它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此揭示出來的龍山文化,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後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代遺址,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安陽市。

年代從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1100 年。

後岡遺址是殷墟的重要遺址之一。

1934 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遺址內發現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的"三疊層"地層關係,從而解決了三者的年代順序問題,轟動了中外學術界。

根據該遺址內的"三疊層",首次判明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三種文化的相對年代關係。

後岡遺址的殷商文化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一脈相承,為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興隆窪遺址: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敖漢旗。

年代約公元前 6200 年~公元前 540O 年。

興隆窪遺址總面積約 20000 余平方米,它是西遼河流域和內蒙古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後對其進行了近 10 次發掘。

發現有聚落房址、環形壕溝、墓葬、灰坑等大量遺蹟。

其中,遺址中心的兩座房址面積達 140 平方米左右。

除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外,還發現了中國迄今年代最早的玉器。

陶器中的陶塑作品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首次發現。

興隆窪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保存較好,時代最早的一處聚落遺址。

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為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北首嶺遺址: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陝西寶雞市金陵河西岸。

發現早期新石器文化與仰韶文化遺存,年代為公元前 5150 ~ 前 3790 年。

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存命名為北首嶺下層遺存,出土的彩陶缽、鵝蛋形三足罐和雙聯鼎等陶器富有特徵。

仰韶文化遺存有房子、墓葬與陶器、石器等。

其中墓葬 451 座 ,包括長方形土坑墓與瓮棺葬,一般都有陶器等隨葬品。

一件器表繪黑彩水鳥啄魚紋的船形壺,是難得的彩陶藝術珍品。

★★大河村遺址: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

在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

遺存分屬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秦王寨類型及早期龍山文化,而以秦王寨類型為主 。

秦王寨類型的遺存包括房址 21 座,形制有方形或長方形的單間房 , 也有套間及多間相連的連間式建築。

陶器有彩陶盆、罐、鼎、大口尖底器等,特徵鮮明;彩陶花紋約有六角星紋、太陽紋、 ∽紋、X 紋等,也別具特色。

有人以這裡的遺存為代表,將秦王寨類型改稱為大河村類型。

陶器中的背水壺 、尊和鍋,分別與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類似,表明此處當時與鄰近地區存在密切的交往。

★★西水坡遺址: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遺址。

位於河南濮陽。

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東周時期的遺存。

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前所未見、用蚌殼擺塑的人物與動物圖案 ,年代約距今 6400 年 。

蚌圖分成 3 組,直線式排列,卻不相連。

第一組圖中間有男性骨架,頭朝南,兩側擺塑龍虎圖形;第二組在第一組南面,蚌圖為龍、虎、鹿和蜘蛛;第三組位於第二組南面,擺塑人騎龍與虎等。

三組蚌塑中都有龍、虎圖像,生動逼真,是中國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時期龍虎圖形 。

★★老官台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亍陝西省華縣城西南,渭河支流西沙河的東岸。

1959 年試掘。

在清理的兩個灰坑中,出土的陶器具有顯著特徵,器形以罐居多、缽、碗、杯和小口鼓腹平底瓮次之,鼎極少,紋飾以劃文為主,其次是繩紋,也有少量的線紋、錐刺紋、附加堆文、陶質有夾砂陶和細泥紅陶兩種,前者多為桔黃色或磚紅色,有的內壁呈灰色,後者則多為桔紅色,少數黑色,也見有個別白陶。

出土陶器均手制,胎壁較薄,反映制陶技術已有很大提高。

同時還出土有石器、骨器等、關於老官台遣址的住質有專家提出這一遺址是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具有一定淵源關係的一種新的文化遺存。

但也有不同意見,有待今後進一步考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南陽淅川溝灣遺址

溝灣遺址原名下集遺址,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2007年7月~2008年8月,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委託,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

寧陽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你知道嗎?

泰山巍巍,汶上湯湯。寧陽境內山巒起伏,丘陵連綿,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片地方成為人類起源較早、較先進入文明、創造悠久歷史的地區之一。根據李登高(曾任寧陽縣博物館館長,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