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之心 浴火重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戰亂連年的絲綢之路古國,一批劫後重生的驚世珍寶,一段跌宕起伏的藏寶傳奇。
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東雁翅樓展廳展出的「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把二百餘件具有傳奇色彩的阿富汗文物首次帶到中國。
在這裡,能夠觸摸到一個國家數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在這裡,承載著一個國家連年動盪的深重苦難;在這裡,同樣也能感受到一個國家的生生不息砥礪前行的意志。
本次展覽精選231件(套)來自異域的珍貴藏品,展品時間跨度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之間,它們分別來自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貝格拉姆四處考古遺址發掘。
其中包括距今約4000年前的金杯,希臘城邦遺址的青銅像和石雕,從羅馬和印度進口的青銅像、象牙雕像和彩繪玻璃器皿,還有100多件黃金飾品,它們是著名的「大夏金器」中的一部分。
通過展覽,觀眾不僅能夠欣賞奇異珍寶,領略絲路風情,還能深入了解阿富汗多樣化的歷史與文化。
法羅爾丘地的歷史風塵
古代阿富汗,地處南亞、中亞和西亞的交匯點,自古以來一直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塞,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被賦予「亞洲之心」的美譽。
阿富汗的多樣文化交流的痕跡浸透在此次展覽的各個部分,成為貫穿始終的主題。
此次展覽中最古老的展品便是阿富汗作為文明交匯之地的印證。
它們是來自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4件金杯,出土自法羅爾丘地,穿越4000年,雖然器形殘缺,但其上的精美紋飾依然清晰可見。
研究者認為,這些紋飾中帶鬍子的公牛形象,顯然是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而其他幾何圖案,又是典型的中亞風格。
這表明,早在青銅時代,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就在這裡開始了。
專家推斷,該地區人類居住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
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地區文明如何興起與衰落,已徹底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無人知曉。
只有這些光彩照人的金杯,見證著曾經的文明。
「遺失之城」阿伊哈努姆
與法羅爾丘地相似,阿伊哈努姆也曾是「遺失之城」,直至20世紀60年代才被重新發現。
1961年,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在阿富汗東北邊境附近的阿姆河畔狩獵,看到當地農民挖出的古代石柱,一下就認出了這是希臘風格的古代文物,於是下令進行考古發掘,結果挖出了一座巨大的希臘式古城遺址—阿伊哈努姆。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從這裡南下印度,而部分士兵和他們的後裔留居在此,並逐漸在當地以泛希臘文化取代了波斯文化的影響。
在這裡發現的希臘日晷、希臘式建築、怪獸狀滴水嘴等,都帶有明顯的地中海風格。
在該地區眾多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製作於公元前300年的圓形青銅裝飾板,板上多處金箔都已脫落,但它斑駁的金色痕跡卻依然刺眼奪目。
上面畫著頭戴金冠的希臘大地女神西步莉,乘坐著一輛獅子戰車,去向一個祭壇。
戰車的駕駛者是背生雙翼的勝利女神尼凱,天上是金色的太陽神和星月。
這樣的純希臘風格的精緻,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而更多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這裡就已經是一個知識分子、牧師、商人和軍人云集的高度國際化的都市。
蒂拉丘地的世紀發現
在全部展品中,最精美、最不容錯過的,要屬居於展廳中心的一頂黃金王冠。
即便放置在密閉的展櫃中,觀眾走過引發的微微振動,也會令王冠上薄薄的黃金綴片隨之搖曳。
金冠不僅極大地利用了黃金的延展性,使得繁複的金冠不至於過分沉重,同時金冠還可以拆卸成六部分,連上面的裝飾物也都是可以拆卸下來的,非常便於攜帶。
這頂出土於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古代墓葬中的金冠,便是著名的「大夏金器」中最精美的一件。
1978年,俄羅斯考古學家維克托·薩瑞阿尼迪發現了6個遊牧部落的古代墓葬,出土了21618件工藝精湛的黃金製品,轟動考古界,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這批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在遊牧民族統治下的大夏國,即巴克特里亞王國,它們講述了一個帶著阿富汗獨有色彩的故事:公元元年前後,遊牧部落騎馬踏出了中亞的大草原,渡過阿姆河,開創出一個新的文明,他們的藝術中體現出東方與西方、四海為家與安居樂業的融合。
器物上的動物紋樣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原野,比如一把黃金匕首的刀柄上刻著一頭跳舞的熊,嘴裡還銜著葡萄藤;另一件黃金打造的劍鞘上則出現了中國元素——雙龍造型;而一尊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金像,眉心卻點著印度風格的圓形印記,體現出希臘與印度文化的交匯。
不幸的是,這批「大夏金器」被發覺後的數月內,阿富汗就陷入了戰亂,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秘密將文物轉移至安全地方。
面對恐怖、暴力、內戰乃至流言,他們一直保持沉默,甚至用生命保守著藏寶之地的消息,才使得這批文物免於被毀。
2003年,這些人類的珍貴遺產終於再次現世,並開始了全球巡展。
它們成功躲過多次劫難,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貝格拉姆與絲綢之路
和蒂拉丘地一樣,地處阿富汗東北部的貝格拉姆古城遺址也挖出了大量珍寶,包括希臘青銅雕像、羅馬彩繪玻璃杯、西漢漆器等,最精彩的是大量印度風格象牙雕塑,造型有安然微笑的印度女神,還有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牙雕和骨雕等等,這些出土文物中的大部分這次也都來到了中國。
在一個精美的彩繪高腳杯上面,描繪了一名男人和一名女人在棕櫚樹下勞動的景象,暗示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人物的穿著雖然簡潔,卻直接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服飾風格與色彩搭配。
而各種造型的玻璃容器和裝飾物,如玻璃海豚、藍色花瓶、玻璃魚等,雖經歷一千多年滄桑,卻依然光彩艷麗,顯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貝格拉姆是阿富汗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兩個密封於2000多年前的房間,裡面全是當時交易的貨物。
最初學者們認為這兩間房屋及其寶藏可能屬於皇宮所有,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它們是用來儲存「絲綢之路」貨物的巨大庫房,房間內的工藝品反映了2000年前阿富汗卓越的藝術創作水平,其中所蘊含的豐富而多元的藝術、文化、技術,是一扇了解阿富汗文明的窗口。
作為中西走廊上的關鍵節點,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燦爛的文明在有著「亞洲之心」美譽的阿富汗匯聚和碰撞,相信看了展覽,觀眾對此會有更深的體會。
文/高媛 攝影/李曉尹
2月1日到成博看阿富汗四大遺蹟 將世界古文明一網打盡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1月28日報導2月的第一天,231件(套)阿富汗國家頂級珍寶將在成博閃耀亮相!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了解到,本次《文明的迴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展》將以法羅爾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