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讚嘆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經書作者慧能大師聖誕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曆二月初九(3月25日)慧能大師聖誕日!頂禮讚嘆慧能大師,我佛慈悲,護佑眾生消災避禍,隨順佛子所求皆得!

慧能大師是唐代高僧,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中國佛教禪宗六祖,其傳法的法語被弟子整理為《壇經》,成為禪宗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在佛教中,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被稱作「經」,而一個宗派祖師的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在佛教史上六祖慧能大師是唯一的一個。

慧能法師在推動佛教中國化方面的貢獻,在中國佛教史上可謂千古一人。

惠能大師在曹溪南華禪寺駐錫傳法三十七載。

大師圓寂後,時過千年,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在世間。

為我國最圓滿、最珍貴的肉身高僧法體,現供奉於南華禪寺祖殿之內。

成為佛法修行之見證。

慧能大師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使佛法在中華弘傳,讓更多百姓享佛法甘露。

慧能是先悟佛道,後入佛門。

值此殊勝之日,讓我們一起賞析禪宗六祖慧能,這條流傳千年的智慧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或許看了之後又能悟到些什麼。

【白話譯文】

菩提樹哪裡是真的菩提樹,

明鏡台那裡是真的明鏡台?

本來就沒有個實在的東西,

哪裡還會沾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合而成,是受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的,是父母精血因緣所生,哪裡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身體可得?

「明鏡亦非台」,明鏡台也是各種因緣組合的產物。

我們的心是妄念相續,生生滅滅,虛幻不實,哪裡有有個真實的東西呢?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的身體、心念,都是時時變化,念念遷流,了不可得的。

既然如此,哪裡還會沾惹上什麼外在的塵埃!正所謂:狂心歇處即菩提,一念回心便到家!

是啊,「淥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一旦參透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命立即回歸到了凈裸裸、赤洒洒的本地分光,本來面目。

這首禪偈又是與神秀的禪偈系在一起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的禪偈,形象地濃縮了佛家修持的三個階段:戒、定、慧。

這三個階段體現著佛教基本世界觀。

教我們怎麼修行用功,是用漸修的功夫,去污除穢,是求道的境界,不是悟道的境界。

而慧能的偈子是證悟到大乘佛法的空性,證悟到空性的體。


神秀的北禪宗,是修行下手的方便法門;慧能的南禪宗,是頓悟成佛的向上法門。

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各有千秋,影響深遠。

其後禪宗百花齊放,爭奇鬥妍,大師輩出,五家七宗相繼建立,開創了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

慧能五句話道盡一切真相。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他在聽到五祖講解《金剛經》時候頓悟的,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突然頓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攜一份美好幽居在禪意里,從容淡然,拭去浮華,顯露本真,就像是一幅留白水墨山水畫,率性自然,意境幽遠,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沒有爭奇鬥豔的熱烈,所有的意蘊盡在那簡單流暢的點線里繾綣,暈染。

人生,繼續;禪意,幽幽。

我,在路上。

感恩六祖慧能大師的禪宗思想在啟發喚醒我們的智慧。

值此殊勝之日,念佛誦經,吃素放生,廣行善事,回向給法界眾生,願法界眾生同沾法喜,六時吉祥,福慧增長,業障消除,早證菩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菩提本無樹 此處有菩提

文/白頭翁國恩寺寂靜。風吹影動,落葉聞聲。豎起的匾額滄桑凝重,端莊肅穆,據查是武則天所贈:敕賜國恩寺。中國寺廟萬千,由當朝天子賜國字頭為號的寺廟似只廣州新興這座寺院。此寺院中曾住佛家禪宗六祖慧能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