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十八陵被盜12陵,只有6座未被盜,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盜墓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中十八陵中有十七陵被盜,至今不能確定是何人所為。

著名的「唐十八陵」或「關中十八陵」乃是唐朝18個皇帝的陵墓。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

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曄和陵和哀帝李柷溫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外,其餘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陝西省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東西綿延100餘公里。

唐代帝陵從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峻山開始,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構築在山上。

「依山為陵」一方面是為了顯示氣勢雄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盜。

令人遺憾的是,「關中十八陵」除乾陵幸免於難外,據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專家的考證,其他陵墓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盜掘。

那麼是誰盜掘了「關中十八陵」呢?據歷史記載,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觀點一:朱砒盜陵說。

朱砒本為唐臣,徑原兵變、德宗出走奉天后,即自稱為帝。

據史料記載,唐德宗在其詔書中曾說過:「朱砒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

」新舊《唐書》《資治通鑑》和專門記錄朱砒之亂的《奉天錄》也曾記載道,「斬乾陵松柏,以夜繼晝」,「據乾陵作樂,下瞰城中,詞多侮慢」。

據此,有的學者提出了異議:大多數盜陵者皆為財寶而來,而朱砒既踞京師,府庫之寶取之不盡,又何必去盜皇陵呢?況且朱砒稱帝不久,就率師西進,與唐軍交戰於奉天,兵敗後逃回長安,根本就沒有盜陵的時機。

據此推斷,德宗「盜竊名器」之言是針對朱砒自稱皇帝而言的;至於「暴犯陵寢」,也僅僅是指朱砒砍伐乾陵的樹木、移帳陵寢的不敬行為而已。

所以,朱砒盜陵不可信。

觀點二:黃巢盜陵說。

黃巾軍起義一度攻占長安,後來黃巢兵敗退出長安。

此後,在高駢寫給唐僖宗的奏章中曾說到「傘則園陵開毀」。

然而在新舊《唐書》僖宗記、黃巢傳和《資治通鑑》中都沒有記載黃巢盜陵之說。

如果黃巢當時真的盜了唐陵,那麼唐僖宗在鎮壓了起義軍後,必定要下令予以修復。

可事實上僖宗只下了一道《處長奉太廟制》,並沒有頒發修復陵寢的詔書。

可見,關於黃巢盜陵之事並沒有真憑實據。

觀點三:溫韜盜陵說。

據史料記載,溫韜年輕時聚眾為盜,占據華原後改名李彥韜,被任命為義勝軍節度使,統耀、鼎二州。

後來溫韜投降後梁,又降於後唐,而後唐大臣郭崇韜曾指責溫韜盜掘皇陵,要求將他處死。

《舊五代史·溫韜傳》記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資治通鑑》中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的記載,而在《新五代史·溫韜傳》也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惟乾陵風雨不可發」的言論。

有的學者從分析溫韜的轄地入手分析,如果溫韜真的盜掘唐陵,也只是部分而已,並不是全部。

據《宋會要》記載,北宋建立後,太祖趙匡胤決定修復前代帝王陵寢。

為此,詔令州縣檢查歷代帝王陵寢的存廢情況,結果得知「關中十八陵」中的12座曾經被盜掘。

又據考證,自從宋太祖大規模修復諸帝陵寢後,保護帝王陵墓的詔書屢著於令典,而盜掘唐陵的隻字卻不見於史書記載。

所以說,迄今為止,「關中十八陵」中獻、端、昭、定、建、元、崇、未、章、貞、簡、靖12座皇陵已被盜,而乾、莊、橋、泰、景、光6座唐陵未曾被盜。

當然,由於歷代古書對「關中十八陵」的被盜記載敘之不詳,有的雖有記載卻難免有疏漏之處。

大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創造了高度繁榮的物質、精神財富,在中國建築史上也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尤其是皇家建築,無論是宮殿還是陵寢,規模的宏大、氣派、雄偉,均堪與漢代相媲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在盜墓界名聲最爛,關中十八陵盜了17座

唐代被譽為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時代,無論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有唐一代獨領風騷。與唐代的繁榮鼎盛相對應,唐代崇尚厚葬,唐代大墓無不裝飾精美,奇珍異寶藏滿其中,尤其是唐代帝陵,陵園恢弘,雄偉瑰麗,氣...

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盜墓賊——溫韜

唐朝共有21位皇帝(含武則天在內),其中19位皇帝的陵都在漢陵以北的關中北山山脈一帶,號「關中十八陵」(武則天與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盜掘了,而第一禍首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在史料...

為什麼武則天的乾陵至今都沒被盜?

在古代,對於帝王墓非常重要的防盜墓手段就是外部的堅固。一般高規格墓葬多是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是用夯土築成,雖然比較堅固,但是也給後世的盜墓賊指示了目標,所以如何封閉洞口與如何把墓造得更堅固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