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十三五」目標:讓齊魯文化遺產煥發新光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山東網12月16日訊(記者 馬文文) 12月15日,山東省政府在濟南召開全省文物工作電視會議。

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就加強文物工作作出批示。

副省長季緗綺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會前,省政府印發了《關於貫徹國發〔2016〕17號文件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

會議總結交流「十二五」時期全省文物工作,提出了「十三五」的目標任務。

山東省不可移動文物5萬處,可移動文物281萬件(套)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全省文物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釐清了全省文物資源狀況,核定公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全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萬餘處,新發現的文物點占總數的63%。

經過4年多努力,在全國率先圓滿完成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省6.7萬家國有單位參與普查,共普查登錄文物281萬件(套),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101 處增加到 196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606 處增加到 1711 處,總數位居全國首位。

市縣級文保單位達到近1萬處。

大運河成功申遺,山東世界文化遺產達到4處。

遴選公布了第一批300個「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錄,在全國率先將鄉土遺產列入文物保護範圍。

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保護了文化遺產,也提升了所在地的文化內涵。

實施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保護工程618個,實施省級文保單位保護工程540個,項目和資金數均居全國前列。

開展文物勘探、考古發掘 600 餘項,3個考古項目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了大批遺址,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

山東省博物館體系日臻完善。

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由「十一五」末的149家增加到現在的439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從5家增加到215家。

通過舉辦精品文物巡展、聯展、外展,讓館藏文物「活」起來,共舉辦展覽2萬多個。

全省博物館免費開放288 家,增長了1倍多,接待觀眾人數增長2.5倍。

對外開放文物單位1180處,其中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建成景區並開放560處,文博景區成為地方「亮麗名片」和熱門旅遊目的地,文物的合理適度利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會議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文物事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與壓力同在,尤其要堅持問題導向,看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當前一些地方履行文物保護的責任不到位,法人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盜掘、盜竊、破壞、走私、倒賣等文物犯罪屢打不止,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文物合理利用存在「不夠」和「不當」的問題;文物數量大幅增加,保護任務日益繁重,技術人員不足,執法力量相對薄弱,市縣文物經費保障水平總體偏低。

文物工作必須持續努力、久久為功。

三舉措加大保護力度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周曉波介紹,目前全國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護機構的「四有」工作完成率分別達到100% 和90%。

目前看,國保、省保單位保護管理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但文物保護不能僅僅局限在國保、省保等「金字塔尖上」的文物,一些市縣級文物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往往是文物消失的「重災區」,需要分類指導,加強保護。

對不可移動文物,將開展國家重點文保單位的預防性防護和展示提升工作,完成省級文保單位的本體保護和部分單位的環境整治,重點是強化市縣級文保單位的應保盡保工作,強化市、縣級文保單位應保盡保工作,加大經費投入,確保「四有」工作到位。

把文物保護規劃納入城鄉規劃內容,防止建設性破壞。

對於大型基建項目和處於地下文物埋藏區的建設項目,在開工前要進行必要的考古調查勘探。

在全省推廣實施「文物安全天網工程」,對重點文保單位和田野文物實施24小時巡查、監控,並與公安聯網,提高監管效能。

對可移動文物,分批分類實施保護修復項目,優先搶救瀕危易損文物和珍貴文物,同時加強館藏標準庫房建設,建設全省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平台。

圍繞深入推進「七區三帶」文化遺產片區保護,組織實施曲阜片區、淄博片區等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重大文物保護工程。

曲阜片區按照「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建設規劃,全面推進儒家文化遺產地系統保護利用。

臨淄片區將依託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建設「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打造齊文化新高地。

實施全省文物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抓住重點、打造亮點,推進全省文物保護「十大工程」。

到「十三五」末,全省基本形成「七區三帶」文化遺產保護空間格局,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區域戰略的融合統一。

季緗綺要求,要積極適應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和城鎮化建設新形勢,著力加強工業遺產、鄉土遺產等新型文化遺產的保護。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最重要記憶,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省工業遺產資源豐厚,尤其是膠濟鐵路沿線濟南、青島、坊子、周村、青州、淄川、博山等地,工業遺產資源聚集,在全國很有影響。

總體來看,目前保護工作仍很薄弱,家底不清、重視不夠,不少工業遺產首當其衝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

要抓緊開展工業遺產調查,摸清資源家底,制定保護法規規章,編制技術標準、規範,實施一批保護工程,打造新的工作亮點。

鄉土遺產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載體。

我省鄉土遺產資源積澱豐厚、類型多樣,保護任務繁重。

為加強鄉土遺產保護,2014年以來,我省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對鄉土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這是我省保護鄉土遺產的創新嘗試。

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目前取得初步成果,第一批300個項目順利實施,不僅成為記住鄉愁的新載體,也成為促進民生的新增長點。

下一步,各地要針對項目特點和實施情況,實行分級分類保護,明確保護責任。

列入文物保護範圍的,要嚴格依法實施剛性保護;未列入文物保護範圍、但又具有較高價值的,要參照文物管理辦法,由文化、規劃、國土、城市執法等部門登記備案,統一造冊,掛牌保護。

一方面針對法人違法多發態勢,按照國家文物局統一部署,大力開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整治專項行動」,對由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的法人違法 7類案件,加大督察懲治力度,公開曝光、執紀問責。

另一方面,針對田野文物等違法犯罪,大力實施「文物安全天網工程」,在田野文物保護單位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實行24小時不間斷電子監控,並與公安機關天網監控指揮中心聯網、聯動,力爭用3到5年時間,實現省級以上田野文物保護單位全覆蓋,最終形成全省一張「網」。

健全完善文物、公安、海關、工商、海洋等部門參加的行政執法聯動機制,對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實行嚴防、嚴管、嚴打、嚴治,保持高壓態勢。

山東每15萬人將擁有一座博物館

會議提出,要在發揮國有博物館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調整和優化博物館、紀念館結構布局,大力支持建設專題和特色博物館、紀念館,鼓勵和扶持行業、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發展格局,到2020 年,全省博物館總數達到600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達到300 家,「鄉村記憶」博物館100 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數達到60 個,達到每1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據介紹,今後在國有博物館方面,將發揮山東博物館龍頭作用,建設山東自然博物館,推進孔子博物館、泰山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館等山東特色重點博物館建設,支持濟南、青島等博物館群建設,扶持新建、改擴建一批文物大縣博物館。

成立山東省高校博物館聯盟,帶動高校博物館建設發展。

為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省政府去年出台了《關於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在規劃建設、稅收資金扶持、土地使用、運營發展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賦予非國有博物館在表彰獎勵、評估定級、價格政策等方面與國有博物館同等待遇。

各地將各地因勢利導,強化措施,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支持行業、高校、私人等興辦非國有博物館、特色博物館,推進工業遺產、「鄉村記憶」、自然科學藝術、遺址類、紅色文化類專題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的發展。

文物作為無聲的歷史,不僅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重要活動載體。

豐富展陳內容,活化展陳手段,舉辦特色展覽尤其是常換常新的臨時展覽,是提升博物館活力的最有效手段。

省文物局將充分發揮利用好文物的這一獨特價值,做好文物的解讀,讓文物「說話」,使人民群眾在參與文物鑑賞、保護中,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促進館藏資源、展覽共享,通過聯展、巡展、借展等方式,推出更多具有齊魯文化特色、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物展覽,吸引更多民眾感受博物館魅力。

創新文物展示方式。

充分運用雲計算、「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海岱雲博」文物大數據云平台,重點實施全省館藏珍貴文物精品數字化工程、孔府檔案等重要館藏古籍數字化轉化工程,讓館藏文物走出禁宮,向社會全面開放。

建成山東數字化博物館,實現館藏珍貴文物的網上共享和展示。

擴大文博單位免費開放範圍。

符合條件的國有公共博物館要全部免費開放,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也要逐步納入財政支持的免費開放範圍,力爭全省實現400個博物館免費開放,博物館年接待觀眾1億人次以上。

逐步建立完善中小學生參觀博物館的長效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博物館納入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研學旅行接待單位名錄,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走進博物館。

合理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工作在傳承文明、服務社會、促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日漸成為社會共識。

同時,文物利用仍然存在著文物資源開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會參與不夠以及過度利用、不當利用等問題。

我省將在

加大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社會開放度。

到「十二五」末,實現800個省級以上文保單位、5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10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100個「鄉村記憶」工程示範點對外開放。

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等使用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創造條件實現局部或定時開放;非國有文物保護單位向公眾開放、提供展覽展示服務的,給予大力支持。

立足我省特色資源,有序開放各類文物古蹟,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齊文化、琅琊文化、莒文化和近現代紅色文化的歷史遺蹟,爭取建設更多文物景區、景點。

用文物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

以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為契機,推動優秀文化資源與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在考古發掘、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的保護建設等工作中,充分考慮居民生活的便利和居住質量的提升,使文物元素更多融入公共空間、公共設施、公共藝術的規劃設計,把城市、村鎮打造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郁的人文空間。

魯國故城經過幾年的持續推動,魯國故城遺址保護區一改髒亂差面貌,居民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得到很好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初步形成,老百姓從中得到了實惠。

泰安大汶口、臨淄齊國故城、章丘城子崖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也都取得階段性成果,有的已部分對外開放。

明年,省里將公布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同時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進一步促進我省大遺址保護,爭取到「十三五」末,每個設區市都有1—2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協調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探索文博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方法、模式,在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擴大文博產業消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鼓勵支持各地依託文物資源發展文物旅遊及相關產業,快培育一批以文保單位、博物館為核心的體驗游、休閒遊和研學旅行等新興旅遊業態,建設一批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旅遊村鎮,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物旅遊品牌,實現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互利雙贏。

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

這是讓觀眾走近博物館的新方式,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手段。

我省文物資源豐富,發展文博產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應當大有作為。

各地將在搞好試點和規劃基礎上,充分挖掘文物藏品的豐富內涵和多種元素,延伸衍生產品鏈條,拓展文博創意產業發展空間,開發具有齊魯特色的原創文化產品,打造我們的文化創意品牌。

破壞文物將被依法追責

記者注意到,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和省政府印發的實施意見文件最大的亮點,不僅是讓文物「活」起來,還在於強調了要嚴守保護文物的責任,讓文物工作「硬」起來。

會議要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對本地文物工作負總責,定期聽取文物工作匯報,及時協調解決文物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進、一同督查;強化文物機構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文物保護責任評估機制,每年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存狀況進行一次檢查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寬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利用領域的渠道,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及時公開發布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項目清單。

對社會力量自願投入資金保護修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可依法依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給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20年遼寧博物館總數將達120家

東北新聞網訊 (記者 許嘉玥)記者從今日召開的遼寧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間,全省文物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根據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數據,全省共發現各類文物遺蹟24115處;世界文化...

建一批文保工程 打造「博物館之都」

日前,《洛陽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出台,明確了全市加強文物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面摸清我市文物資源狀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明顯改善,二里頭夏朝遺址博物館、隋...

雨露潤巴蜀 光芒照未來

——四川省「十二五」期間文物事業發展成果顯著 四川省是文物資源大省,擁有眾多世界和國家級文物資源,是推動四川省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撐。記者從11月30日在成都召開的省文物工作會議上...

十八大以來文物保護利用新成就概述

砥礪奮進 輝煌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新成就概述中共國家文物局黨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圍繞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