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潤巴蜀 光芒照未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川省「十二五」期間文物事業發展成果顯著

四川省是文物資源大省,擁有眾多世界和國家級文物資源,是推動四川省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撐。

記者從11月30日在成都召開的省文物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四川省更是按照國家要求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在文物資源普查、文化遺產保護、考古發掘、文物與旅遊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執法監督與管理體系逐步形成,文物保護事業取得新成就。

齊抓共管 發展格局更完善

「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各相關部門依法履職,與文化文物部門緊密協作、齊抓共管,共同推進文物工作。

據財政決算統計,「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各級財政文物支出70億元,年均增長15.52%;其中省財政累計投入近5億元,年均增長11 %。

兩項增幅均高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四川全省財政共安排普查經費近1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保證了從田野調查到後期工作的基本需要。

自國家實行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政策以來,各級財政部門更是把「兩館免開」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按政策落實了經費分擔機制,同時積極支持改善陳列布展條件、添置消防安保設施、提高展覽水平。

目前,四川全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已達90家,中央和省財政累計補助免開經費16億元,保證了「兩館」的正常運轉,文物資源的社會教育作用得到明顯增強。

與此同時,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事業的熱情持續高漲,建川博物館、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等一大批非國有文博機構為文物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格局日漸成熟,有力推動了四川省文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上下聯動 文物保護綻光彩

回顧過去的五年,四川省文化文物系統按照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統籌協調、抓主抓重,全面推進文物資源調查、文物保護利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各項工作,文物事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十二五」期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四川省工作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完成,四川文物資源狀況基本廓清。

特別是「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成果突出,茶馬古道·觀音閣獲評「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有力開展,「古蜀文明遺址」「藏羌碉樓與村寨」「中國白酒老作坊」「蜀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星堆、金沙、邛窯、明蜀王陵墓群、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羅家壩、城壩、蜀道、茶馬古道9處大遺址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文物考古發掘成果豐碩。

宜賓屏山石柱地遺址、金川劉家寨遺址、成都老官山漢墓、石渠吐蕃時代石刻4項考古發掘項目先後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一批重點博物館相繼建成開放,目前四川博物館總數已達249座,免費接待觀眾逾2700萬人次。

而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新館自今年6月開館以來更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40萬人次,成為成都乃至四川又一重要的文化地標。

同時,四川還建成規模化省、市級區域文物保護中心5個,在漆木器、石刻、青銅器保護修復及文物防震減災等共性技術上取得突破。

合理利用 文物資源「活」起來

文物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是地方歷史底蘊的直接載體,它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

「十二五」期間,四川本著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原則,積極抓好文物合理適度利用,推進文物與旅遊融合發展,使得文物工作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保護傳承歷史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10月30日,成都東華門遺址展開補充發掘。

這處原計劃打造成大型地下停車場的區域在2013年底意外發現了摩訶池、蜀王府遺址,很快被確定為改建遺址公園。

據成都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成都將依託東華門遺址建設中央公園「成都中心」,並把「成都中心」打造成城市的文化標識和門戶。

此外,杜甫草堂、武侯祠、寬窄巷子也將繼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分別打造浣花溪詩歌文化、三國文化和少城近代文化核心區。

而與此同時,作為四川文化名片的代表——蜀道也正在被沿線市州深度挖掘內涵。

不僅廣元的劍門蜀道早已成為旅遊景點,巴中、達州等地均在爭打蜀道牌。

巴中文物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巴中已3次組織開展米倉古道的考古勘探,目前已摸清蜀道相關文物點345處,新發現文化線路文物點15處,明確了米倉古道的保存狀況、價值,為蜀道申遺提供了有力支撐。

眉山的「文化立市」戰略中,三蘇祠、眉州古城牆北段的維修保護都是重點工程。

三蘇祠、中國泡菜博物館、丹稜大雅堂博物館和青神國際竹編藝術博物館等項目,將成為眉山的文化新名片。

除此之外,四川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文博單位自主研發的富有四川特色和巴蜀記憶產品年銷售額已達1200餘萬元。

文物拍賣規模不斷擴大,舉辦各類文物藝術品拍賣會近百場,成交額超過6億元。

重大文博活動異彩紛呈。

今年9月在成都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創造了活動規模、國際化程度和影響力的歷屆之最,拉動成都服務業增收1.2億元,為成都會展經濟和文創產業直接貢獻近2億元。

(記者 秦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與廣州文博事業

麥英豪先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傑出的考古學家,是中國現代考古事業的開拓者。他主持或指導了廣州幾乎所有的重要考古項目,六十餘年考古生涯,「三大發現」留與後人的是寶貴的歷史遺存;他全力以赴地獻身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