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年慶,數說陝西歷史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6月20日,是陝西歷史博物館新館落成25周年。

正如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強躍所說,「陝西歷史博物館,矗立的不是建築,而是千年歷史在人們心中永久的故事;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不是文物,而是中華文明在最燦爛時期的榮耀!25年不算漫長,漫長的是歷博人25年堅持建一座百姓心中最好博物館的不懈追求。

▌1983年開始籌建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館源於周恩來總理的提議。

周總理在兩次參觀位於西安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也就是現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時提出:「陝西的歷史遺存豐富、文物很多,但是地方太小,光線太暗,適當的時候應該建一個新的博物館。

館址可選在大雁塔附近。

1983年,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始籌建,建築設計為唐風,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其形象應具有古城西安歷史文化名城標誌性建築的氣質和品格。

經過多次論證修改,建設工程於1986年破土動工,投資1.44億元。

竣工落成後,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之一,也被中外人士譽為古都西安的又一座標誌性建築。

1993年榮獲中國建築學會首屆建築創作獎。

1994年獲國家優秀工程獎。

1996年選入國際建協主持出版的「國際獲獎作品集」,並列為其中的優秀作品。

▌一年240餘萬人次參觀

25年來,陝歷博在陳列展覽工作方面始終追求創新與突破,不僅三個常設展覽全部獲得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還舉辦了大量高質量陳列展覽。

大型原創性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展線長度1247米,萃聚3002件特色精品文物,大氣磅礴、氣勢恢宏。

專題陳列《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出的是學界公認的20世紀隋唐考古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這個展覽的展品均是從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1000餘件文物中挑出的300餘件(組)金銀器、玉器、玻璃器、中外貨幣等精品文物,精緻的布展讓廣大觀眾在充分觀賞精美文物的同時,從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感知盛世大唐的風貌。

專題展覽《唐代壁畫珍品展》展出的97幅唐代壁畫中,有相當一部分精品壁畫都出土於唐太子、公主墓,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真實再現了唐代上層社會的禮儀、風俗、服飾、建築藝術等,堪稱一幅瑰麗多彩的盛世生活長卷。

此外,陝歷博不斷加大與國內外文博機構的交流合作,聯合舉辦了許多重大題材的主題展覽。

除了以陳列展覽工作為中心,25年來,在博物館陳列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累計發表學術文章200餘篇,出版專著10多部。

2015年度陝歷博共接待遊客240餘萬人次,並榮獲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最佳做法——最佳展示推廣獎」。

▌38萬件館藏精華文物

在中國歷史上,在唐以前的朝代,重要王朝的都城都在陝西,歷時1000多年,這段歷史在我國具有重要意義,出土文物也是當時最精華的文物,陝歷博館藏文物多達381741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具有極高的品位和價值,其中西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唐代金銀器享譽華夏,唐墓壁畫舉世無雙。

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18件國寶級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遺願建設的。

1973年,周總理來陝視察,有感於陝西豐富的文物資源,提出應在陝西建一座新博物館的指示。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於1983年籌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女士擔任。

1991年6月20日落成正式對外開放。

館藏文物之價值無法估量,其中18件國寶更是國之重器。

1、西周旟鼎

旟鼎為西周早期的文物,1972年出土於陝西省眉縣楊家村。

通高77厘米,口徑56.5厘米。

鼓腹,斂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飾豎扉和饕餮紋。

旟鼎內壁共鑄銘文四行,28字,大意是說:某年八月初,王姜將原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賜給旟,旟便做此鼎紀念。

銘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實物資料。

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將土地和耕種土地的人任意賜給他的下屬,也有權將土地收回,其臣屬對君王所賜的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根據旟鼎的形制及銘文可知,旟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器物,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2、西周五祀衛鼎

五祀衛鼎,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

雙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鼎外底積結著厚厚的一層煙炱,口沿下飾以細雷紋填地的變形獸體紋腹內壁鑄銘文19行207字,記錄了一場衛和邦君厲之間因為土地補償而引起的違約案件。

對研究西周時期的法律情況有重要作用。

鼎內的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實際上已屬私有,但土地的轉讓,仍需通過王朝眾臣,說明貴族對土地的處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認。

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資料,對史學界和法學家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3、西周多友鼎

多友鼎屬西周晚期文物,通高51.5厘米,口徑50厘米。

1980年陝西長安縣下泉村出土。

鼎鑄於西周厲王時期。

腹內壁鑄銘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記載了西周厲王時期反擊獫狁侵犯的一場戰爭。

其銘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獻,對於研究匈奴史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係,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銘文結構凝練,字跡秀麗,又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中的重要篇章。

4、西漢皇后之璽玉印

皇后之璽,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

1968年陝西咸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出土。

玉色純凈無瑕,晶瑩潤澤。

玉質堅硬緻密,無任何受沁現象。

璽體為正方形,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

螭虎形象兇猛,體態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後聳,尾部藏於雲紋之中,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

螭虎腹下鑽以透孔,以便穿綬系帶。

璽台四側面呈平齊的長方形,並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其內雕琢出4個互相顛倒並勾連的捲雲紋,每個雲紋均以雙陰豎線與邊框相連。

陰線槽內殘留有部分硃砂。

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深度一致。

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

《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

」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

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推測為呂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5、漢鎏金鋈銀銅竹節熏爐

鎏金鋈銀銅竹節熏爐,通高58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3.3厘米,重2.57公斤,1981年陝西省興平縣茂陵1號陪葬墓出土,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其狀為高柄竹節豆形,蓋如博山,通體鎏金鋈銀(鎏銀),圈足底盤透雕兩蟠龍,均以頭承托盤腹,盤腹下部有十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爐蓋外側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爐一具,共重十斤十一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字樣,底座外圈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漢武帝時稱「陽信」者惟其姊陽信長公主。

陽信家當為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家,它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陽信家。

6、舞馬銜杯紋銀壺

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3厘米。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

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繡衣服,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

」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7、8、唐闕樓儀仗圖(兩組)

闕樓儀仗圖,均高296-420厘米,寬976-928厘米。

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

大足元年(701年)遭讒言被武則天杖殺,時年19歲,中宗復位後,於神龍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並號墓為陵。

9、唐宮女圖

宮女圖,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

1960年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繪於墓前室東壁南側。

此畫為國寶級文物。

畫中共9人。

為首一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叉於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

其後一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

其餘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台、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

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雲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10、唐馬球圖

馬球圖,高229厘米,寬688厘米。

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圖繪於墓道西壁。

有20餘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

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

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餘縱馬迎擊。

後10餘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

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

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

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11、唐狩獵出行圖

狩獵出行圖,高100-200厘米,全長890厘米。

1971年陝西乾縣李賢墓出土。

原圖揭取時分為數幅,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後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構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傑作。

12、1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鴛鴦蓮瓣紋金碗,通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碗由錘擊成型。

侈口,圓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

器身滿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雙層仰蓮瓣,上層蓮瓣中分別鏨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鹿、狐、獐、兔、鴨等珍禽異獸;下層蓮瓣內刻忍冬花草。

碗內底刻寶相花。

圈足飾方勝紋一周,內刻鼓翼雲端的飛鳥一隻及流雲數朵,底沿以小聯珠綴成。

碗內壁有墨書重量「九兩三」(實際稱重,為九兩半)。

製作精妙絕倫,富麗堂皇。

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成熟,是罕見的藝術作品;而將多層次高密度的紋飾這樣繁而有序、清晰準確地鏨刻在小小的空間內,更是唐代金銀細工高超技藝的傑出表現。

14、唐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國之重寶,長15.5厘米,口徑5.9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更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

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

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15、唐鸚鵡紋提梁銀罐

鸚鵡紋提梁銀罐,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重達1789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銀罐外觀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動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接處加焊一圈圓箍,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

提樑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餘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

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

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美的一件。

透過這種銀罐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水平,同時它那圓渾飽滿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題材,也是唐代審美時尚、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折射。

16、唐三彩載樂駝

三彩載樂駝,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駱駝昂首挺立,駝背墊橢圓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鋪菱紋須邊毯,共有七個樂俑和一位歌女。

樂俑盤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樂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輕舞長袖,引頸高歌。

17、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

1968年出土於陝西彬縣。

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徵壺蓋。

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

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

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絕世珍品。

18、宋黑釉油滴碗

黑釉油滴碗,高8.5厘米,口徑30厘米,底徑10.6厘米。

出土於陝西渭南。

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

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稱為「油滴釉」。

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

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132家博物館入駐陝西數字博物館

2012年8月28日,陝歷博正式開通上線的陝西數字博物館,依託先進的網絡科技手段,通過全面整合全省文物信息資源,採用動態模擬、三維演示等先進文物數字化展示手段,將包括陝歷博在內的全省實體博物館和豐富的館藏文物呈現在觀眾面前。

截至目前,已有省內的132家博物館進駐陝西數字博物館,存錄數字藏品50多萬件,推出虛擬展覽110個,觀眾瀏覽互動量達86多萬次。

其次,在館內建立數字博物館的實體體驗館,在全省100多萬文物中精選1000餘件珍品進行多維度的數字化信息處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觸摸」明星文物所帶來的愉悅,也會根據觀眾在數字館的留言及藏品的點擊率,展出觀眾喜愛的藏品。

同時,該館還建立了數字網絡電台,通過熱線直播博物館藏品信息、熱點事件和最新動態,實現博物館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

▌1145萬枚郵票

鑒於博物館在保護與傳承人類文明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國家郵政局於2002年11月發行了一套五枚名為「博物館建設」的郵票,其中第一枚的圖案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也使得陝西歷史博物館作為中國博物館群體的代表,成為為數不多登上郵票的博物館。

郵票編號:2002-25《博物館建設》(T)

設計者:婁瑋。

版別:影寫版。

郵票規格:50毫米×30毫米。

發行日期:2002年11月9日。

印刷廠:北京郵票廠。

一套5張,分別為:

5-1 陝西歷史博物館 80分1145萬枚

5-2上海博物館 80分 1145萬枚

5-3河南博物院 80分 1230萬枚

5-4西藏博物館 80分 1145萬枚

5-5天津自然博物館 80分 1130萬枚

▌8年11275056米

作為博物館的講解員,他們經過層層選拔和培訓才得以走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廳,服務於廣大參觀者。

這些講解員的鞋子磨破算不上新聞。

按照統計,他們每天在展廳裡面走的路大概要有2223米,每人每年就是1409382米,一位工作8年的解說員的工作步行旅程是11275056米。

▌50個國家、150多個城市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曾稱讚陝西歷史博物館說:「從建築風格之宏偉,陳列文物之豐富,所藏珍品之精粹,反映歷史之悠久等方面看,堪稱是世界上最美的博物館。

」席哈克而外,柯林頓、基辛格、布希、明仁天皇、比爾蓋茨等,都曾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大門,感受中華燦爛的文明。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明,陝西歷史博物館還精心組織文物展覽走向世界。

目前,陝歷博的文物已經走遍五大洲、四大洋的50多個國家、150多個城市。

此外,陝歷博還與紐西蘭國家博物館、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博物館、韓國國立慶州博物館等締結友好館。

就像凡爾賽宮之於巴黎,大英博物館之於倫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之於紐約,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之於北京一樣,陝西歷史博物館作為西安的名片,早已與這個城市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參觀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朋友,一定知道那裡有一條規則:如果你不想排隊領票的話,只要花費20元購買《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的門票,就可以直接進入博物館的展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