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砍砸器一起穿越 解讀湘潭文明密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博物館陳列的砍砸器(記者陳旭東 攝)

模擬原始人生活場景(記者 陳旭東 攝)

湘潭歷史悠久,名人薈萃,有「金湘潭」、「小南京」的美稱,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湘潭具有獨特魅力。

為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弘揚我市歷史文化資源,湘潭晚報即日起推出特別報導《蓮城文化檔案》,從部分文物(風物)和文化事件切入,展示湘潭歷史文化風貌。

「蓮城文化檔案」之博物館探秘篇

□ 在湘鄉和湘潭縣發現兩件砍砸器,距今20萬年至30萬年

□ 文物專家表示,漣水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宜古人類生存繁衍

湘潭在線4月11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譚蓉)幾十萬年前,湘潭境內氣候溫暖、林木蔥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一群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棲息於河流兩岸的台地和山丘之上,使用粗糙的石器或木棒遊獵於樹林灌叢之中,採集野生果實、獵取飛禽走獸,艱難地與大自然作鬥爭……

看到這裡,您的腦海中是否浮現了當時的情景?有沒有激起您對古人類生活的好奇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文物專家盛兆華的腳步,走進市博物館,探尋20-30萬年前湘潭境內古人類生存的「見證者」——砍砸器背後的故事。

無意中的驚人發現

在市博物館湘潭故事展廳,透過玻璃展櫃,我們看到了這件砍砸器,形似一個被啃過的「大饅頭」,通高15厘米、厚6厘米、著手長5厘米;刃口寬13.5厘米、刃面長4-6厘米。

它的發現,還得從2002年說起。

那年夏天,湘鄉市一家磚廠工人在牛形山取土製磚時,突然迎來了一隊文物專家。

因為牛形山的土質為第四紀網紋紅土,這種帶有白色網紋的紅色粘土,在考古中比較常見。

特別是在湘鄉一帶,很多戰國墓葬都發掘於這種土壤中。

為了避免文物遭到破壞或流失,所以文物專家來到了現場考察。

湊巧的是,前期取土施工已使現場形成了一塊垂直的泥壁,壁上露出了一截石頭。

文物專家小心翼翼地取出這塊石頭,進行了簡單的清洗後,有一個重大發現——這塊礫石的一個面上有打擊和使用過的痕跡。

隨後,湖南省文物局舊石器考古學家也來到了現場,結合地質學分析,這件器物鑑定為砍砸器,製作於20萬年前。

盛兆華告訴我們,在這之前,湘潭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歷史只有距今7000年,這件砍砸器的發掘,把湘潭的人類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30萬年前古人類棲息於漣水邊

無獨有偶。

5年後,文物專家在湘潭縣楊嘉橋鎮皎托村墓廬山又發現了一件砍砸器,也出土於很純凈的網紋紅土中。

雖然這件文物沒有收藏在市博物館裡,但是它製作於距今30萬年前,這對湘潭境內人類的文明史考證,又是一次大的突破。

遺憾的是,文物專家曾對這兩件器物的出土點周圍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再也沒有發現古人類的其他痕跡,這對於考證古人類生存狀態提供的信息也非常有限。

盛兆華介紹,湘潭沒有發現古人類遺骸也與地質環境有關係,在網紋紅土中,一般有機物是保留不下來的,包括古人類的骨頭都會被分解掉。

在那些曾發現古人類遺骸的地方,大多是石灰岩地貌,容易保存下來。

不過,從整個湖南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來看,從澧水流域和沅水流域發掘舊石器文物的點比湘江流域要密集得多,所以這兩件砍砸器的發掘對湘江流域古人類活動而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當然,這兩件砍砸器的出土,也釋放出了一個信號:漣水作為湘江第一大支流,它的地理環境是非常適宜古人類生存繁衍的。

「古人類生存一定要近水,兩件砍砸器都在漣水兩岸發現,一個在上游一個在下游,並非偶然。

這在一些晚期的人類活動中,也得到了印證。

」盛兆華補充說。

藉助石砧打制石器

20-30萬年前,古人類還處在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那麼,古人類究竟是怎樣打制石器的呢?

藉助博物館展廳的還原實景,盛兆華向我們介紹了石器的打制過程。

首先古人類需要找到一塊天然的並且表面稍微平整的大石頭作為石砧,它的使用方式相當於現在人們切菜使用的砧板,主要起到受力的作用。

「在使用工具已經日常化的年代,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但在那個時代的古人類會使用石砧這種工具,是不可思議的。

接著,就是選擇一塊大小和形狀都比較合適的石頭作為材料,這樣打制石頭的成功率會比較高。

然後再拿另一塊大而結實的石頭,去打擊所選石材,直至打出比較鋒利的一面。

打製成功的砍砸器,一般在需要砍劈、錘砸或挖掘時使用。

古人類大多會使用砍砸器較鈍的部位敲擊堅果,選擇較鋒利的一端用於砍樹枝或挖掘泥土。

這一時期的古人類,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進化,雖然湘潭境內沒有找到可以考證的依據,但文物專家可以肯定的是,早期智人已完全能夠直立行走,長期的勞作和奔跑,讓他們肌肉發達,身體粗壯有力。

只是當時人類抵抗自然的能力較低,淘汰率比較高。

隨著古人類不斷進化,打制石器最終被磨製石器取代。

漸漸的,古人類學會了選擇更多不同的石材,磨製出自己想要的形狀。

使用者是現代湘潭人祖先?

這件砍砸器在湘潭境內出土,那麼,它的主人是否就是湘潭人的祖先呢?盛兆華通過翻閱資料,為我們找到了一些可以參考的線索。

人類從東非起源,很早以前,一部分古人類經過阿拉伯半島走出非洲,他們中一部分人往西去了歐洲,另外一部分人往東來到了亞洲。

去往歐洲的這一部分人被稱為尼安德特人,來到亞洲的這部分人叫做丹尼索瓦人。

這兩種人,在新的生活環境裡,經過很多萬年的衍化,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人種。

但是,經過科學家對古人類遺骸進行DNA檢測,這兩種人並沒有很好的生存下來。

距今7萬年前,一部分東非人又一次走出非洲,再次來到了歐洲和亞洲。

現在的歐洲人,就是由這一部分東非人衍化過來的。

亞洲人同樣如此,經過DNA檢測,亞洲人種也只留下少量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距今20-30萬年前,這兩件砍砸器的主人並不是後來生存在湘潭境內的人,只有經過通婚留下了一部分那樣的基因,隨著歷史的變遷,可能跟現代的湘潭人並沒有什麼關係了。

當然,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很常見的。

」盛兆華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鄭龍崗遺址,驚現「元謀人」

1992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一則報導,標題是《一批舊石器在南鄭出土》。報導說:「經有關專家鑑定,龍崗寺舊石器距今120萬年以上,早於藍田猿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