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石頭在180萬年前就像如今的菜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侯度遺址發現的石器

下川遺址發現的石器

主辦:山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山西晚報社顧問:趙曙光

現在,家家都有各式各樣的道具,那是廚房必備。

可你想過嗎,在180萬年前,人類還處於早期猿人階段時,就自己做出了類似於刀具的刮削器。

它用石頭磨製,即使不像鋼片那樣鋒芒畢露,可也能輕鬆地從骨頭上刮下肉來……正是因為這些石器的留存,才讓考古人在挖掘過程中不斷收穫驚喜,為人類進步和發展提供了一步步的佐證。

今天,主角就是幾件石頭,它們真不搶眼,放在路邊根本沒人知道這是文物,但是對於研究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人們來說,它們就是珍寶。

180萬年前的刮削器

山西博物院二層「文明搖籃」展廳中,讓參觀者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幕場景:幾個留著長發,穿著獸皮的人在各自忙碌著,有的蹲在地上加工石頭,有的扛著一條剛剛捕獲的魚,準備加工成當天的晚餐。

是的,這就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特徵,用各種打制的石器來作為生活的輔助工具。

別看人家物質條件不發達,但人只要有一顆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小日子照樣會過得有滋有味。

地處太原文廟巷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是這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重點單位,在這裡有一間專門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工作室。

工作室裡面放著一個巨型定製的柜子,柜子上一排排的都是抽屜,多達上百個,看上去以為到了中醫院的藥房。

但打開柜子你就會發現,柜子里存放著都是各式各樣的有稜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塊。

說真的,那一刻我有點「崩潰」,這堆石頭要能有故事,放到博物館裡的展品幾乎就是《紅樓夢》那樣的神作了。

但當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從一堆石頭裡挑出了一件顏色有些發黃的小石頭,告訴我這是180萬年前人類打造的石器時,我不禁肅然起敬。

180萬年!僅這個數字就讓你驚嘆不已。

這塊不起眼的小石頭和河灘上的亂石沒有差別,但是你要仔細看這塊石頭,它的側面很平坦,而且石頭壁打得很薄,用手摸一下,平面鋒利,如果用勁的話,應該能割破手,這是巧合還是偶然?這個被人視作文物的石頭與常規的石頭有何不同?

這塊被考古學家叫做「單刃刮削器」的石頭髮現於我省的芮城西侯度村,長8.43厘米,寬4.57厘米,厚1.98厘米,是早期猿人打制出來的,用它來刮和削一些物件,平面較薄,你要說它是把小刀也不為過,太厚重的切不動,但是要切個蔬菜啥的那真是so easy了。

早期的石器製品如何產生?

好了,現在咱說說刮削器怎麼用。

提到猿人,人們都會說茹毛飲血,假如是這樣,他們怎麼進食?把動物打死後直接上嘴咬?用牙齒咀嚼?不排除這個可能,可隨著猿人的進化,他們發現身邊的石頭可以把肉從骨頭上剔下來,要是上了年紀或者牙口不好的,小石頭還能把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於是,石器製品就應運而生了。

小穿越一下,先到古猿人時期看看,當時他們用的最早的工具是純天然的,沒啥人為加工的痕跡,那感覺就和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樣。

當古猿人正抱著一塊骨頭髮愁時,突然看到了身邊一個鋒利的小石頭,拿起來用一下很合適麼,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來撿石頭玩吧。

不過,西侯度遺址發現的石器,比如刮削器、砍斫器等的材質已經具備了人類製造石器的成分,顯然當時的猿人已經知道要想切割東西,必然得找鋒刃的石頭,他們從石塊上砸下來薄而堅硬、銳利的石片,作為自己的刮削用具。

對了,西侯度遺址中還出現了帶切痕的鹿角和燒過的動物骨頭,這將人類使用火的歷史提前到了180萬年前,有可能當時的西侯度人就已經開始吃熟食了,曉得用火烤肉吃了,這會不會是歷史上最早的燒烤?

下川遺址中發現的石器更為精緻

西侯度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的早期遺址,咱再來看看舊石器時代後期的石器工具。

下川遺址,距今2.3-1.6萬年,發現的大多是細石器,也就是打製得更為精緻、更為小巧,可以隨身攜帶走哪帶哪的工具。

同樣是刮削器,下川人就在選料和製作上更考究。

首先,他們不再是就地取材,開始選用石材。

燧石由於堅硬,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最受下川人青睞,因為一旦經過加工,燧石就能形成鋒利的刃,直接能當刮削器了,很方便哦。

下川的這件刮削器長4.3厘米,寬8.3厘米,厚1.6厘米,重量僅60.3克,不占地方,是居家旅行之必備良品。

究竟,古人怎麼打制石器?我省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專家們還真就做過實驗,研究石器的打制方法。

錘擊法、投擊法、摔砸法、碰砧法等,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看石片形成的狀態,並且還用打制出來的石片去刮骨頭上的肉,切肉,刮一些毛皮。

你別說,雖然工具簡單點,但效果真的是不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