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辨認古瓷產地是鑑定的重要環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準確辨認古瓷產地,是鑑定陶瓷收藏品年代與真偽的重要環節。

元代以前陶瓷的鑑定重視窯口的判別,有很多資料,比較容易鑑別。

明、清時候,景德鎮為官窯所在地,全國最大的陶瓷產地,官、民窯產質量高、數量大,民窯產品「器成天下走」,占領了全國市場。

其他窯場相繼衰落,處於次要地位,它們或生產低檔大宗產品,或著意仿景德鎮民窯產品,所以產品在造型、紋飾等方面少有特色,各地出土、傳世較少,歷來不受重視,作大墓明器檔次不夠,日常生活中隨用隨丟,無人注意保存。

所以今人所見資料少、研究少,鑑別明清瓷器的窯口較困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官窯瓷器生產數量大大少於民窯,流入民間者更少,凡署官窯款的器物更要小心謹慎。

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仿明代鬥彩、青花等品種瓷,有署明代官款者:晚清光緒時仿康熙、乾隆器,書康、乾款的,鑑別時尤要注意。

前面已說過,各名窯仿品皆多,而真品卻很少。

如宋代的汝窯瓷器燒造時間短,傳世器極少,而明清兩代仿得較多。

成化鬥彩價格特高,明代後期、清代前期均有仿者。

作結論時多加小心,觀察仔細,反覆推敲。

判定陶瓷的窯口,需要掌握以下幾點:

(1)胎:古代各窯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麼料燒什麼貨,所以大體上是各窯產品各具特色。

現代科學的方法是通過儀器測出各已知窯產品胎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微量元素的成分。

將要鑑定的器物測出胎的成分與之對比,即可發現區別。

但當所鑑定器物不便測試時,只能通過觀察胎體的色澤、火候、胎質等來判別。

有豐富經驗的古陶瓷鑑定專家,用這種方式也能鑑定得相當準確。

(2)釉:各窯工藝技術往往形成傳統風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較固有的特徵。

比如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的宋代鈞瓷的天青、月白色釉,耀州窯宋代的青釉育中泛微黃,宋龍泉窯的梅子青,定窯白釉泛牙黃等等,這些顯著特徵是我們從釉著手判別窯口的依據。

當然,不能絕對化。

同一窯口器物,由於時間不同、燒成時的情況不同、同窯不同器等,釉色也有差異,有時差別還很大,這就要綜合其他因素才能下結論。

(3)裝飾手法:由於各窯所處時代、地理位置、性質(官、民窯)等諸種不同,瓷器在燒制時會受時代、區域文化、地方風俗等影響,紋飾內容和技法工藝都產生各自不同的傳統特徵,如唐代越窯青瓷紋飾少,宋代耀州窯青瓷裝飾的刻花、印花多,定窯白瓷印花內容多花卉、嬰戲,四川彭縣磁峰窯印花白瓷多牡丹、鳳穿花,康熙彩瓷多刀馬人,乾隆瓷多西洋婦女等等。

(4)工藝:各窯生產傳統、時問長短不同,技術影響、原材料來源不同(如宋以後北方窯多以煤為燃料,南方多燒木材等),以及窯場經營性質不同(如官窯不計成本,產品選料精良,裝飾雕繪精細,相同品種、器形不多,次品銷毀;而民窯追求利潤,產品造型、裝飾大多力求簡潔適用美觀,同類型品種多等),反映在工藝上就大不一樣。

(5)器形:各窯性質、社會環境、地理位置不同,產品在器形上也就差別很大。

如宋代鈞窯多為皇家生產的仿銅禮器、陳設器,磁州窯(民窯)多為生活用器。

一般說來,官窯產品器形單調、造型保守、少創新,而民窯產品器多樣、形式活潑、創新多、變化多。

宋代北方窯多產瓷枕,南方較少;唐代至明,北方窯所產瓷器形體較大,南方所產則形體較小。

由此,要鑑別陶瓷器的窯口,就必須熟悉我國各時期各主要窯場產品的基本特徵,以它們為藍本,做到心中有底,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