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800年的 「宋服之冠」重見天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墓挖掘現場
「消毒、高清掃描、三維記錄、CR掃描……過去的一年,我們整個團隊都在和時間賽跑,應急保護這些沉睡了800年的屍身服飾。
」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絲綢文物正在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副主任周暘介紹,2016年開館的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內77件完整絲綢服飾成功被清理出來,並與世人見面。
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文物
「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文物,是南宋絲綢在浙江的頂級發現,在中國出土的絲綢文物中堪稱『宋服之冠』。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表示,出土的絲綢文物用豐富的服飾形制、多樣的紋樣題材和齊備的織物品種,講述著南宋時期織造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記錄著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歷史軌跡。
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文物:中襟雙蝶串枝菊花紋綾衫
邊遠小村驚現「皇室」古墓
2016年5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土名「大墳」的地方,一位姓楊的村民在造房子挖地基。
突然,挖土機在他家宅基地里挖開的一角中,露出了一個紅色的棺槨。
「因為看到棺槨顏色鮮艷,楊姓村民擔心會不會是不小心挖到了別人的新墳,趕緊把兩個兒子叫到家裡商量。
」黃巖區文廣新局副局長符藝楠告訴文匯記者,楊姓村民的兩個兒子一個是醫生,一個是中學老師,都很有文保意識,於是全家人商量之後在當晚向當地派出所報了案。
第二天,黃岩文物部門派出專家在檢查了墓志銘之後,初步斷定這很可能是宋太祖七世孫趙伯澐的墓,於是專家組決定搶救性發掘。
5月4日早上,受浙江省文物局委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術部主任鄭嘉勵前往現場指導墓葬清理工作。
展現在鄭嘉勵面前的是一座磚槨石板頂的夫妻合葬雙穴墓。
據右穴(妻室)出土的墓誌,可知墓主人系南宋趙伯澐妻李氏,李氏卒於南宋慶元元年(1195),次年下葬於「黃巖縣靖化鄉何奧之原」。
遺憾的是,右穴早年遭盜,棺木已朽蝕大半,除墓誌外無其他隨葬品。
但是,左穴(男穴)保存完好,棺木朱紅髹漆,宛如新造。
據1993年編修《黃岩西橋趙氏宗譜》卷七,墓主人趙伯澐系宋太祖七世孫,兩宋之交其父趙子英始徙居台州黃巖縣,遂為邑人。
趙伯澐紹興二十五年(1155)生,嘉定九年(1216)卒,贈通議大夫,同年與李氏合葬。
族譜所載與地下出土的南宋墓誌高度吻合,甚至連李氏的生、卒、葬的年月日都一字不差。
據當地人說,1947年,溫嶺族人還有前來這邊上墳的。
這裡曾經是座氣派的大墓,墓前有牌坊,此由"大墳崗"的土名可知。
1949年後,墓地逐漸湮沒無聞,牌坊也在"文革"期間拆除。
如今,地表已無任何遺蹟。
幸運的是,800年來,這塊安息地從未被打擾,這有賴於南宋人以防腐為追求的「深埋而密閉」的葬制。
放進棺木後,在棺木與墓壁之間的少許空隙處,填進去松香、糯米汁、三合土,整體「澆灌」,石板壓頂,從而保障了棺木的乾燥和封閉性。
近年發現的浙江南宋棺木,完好保存至今的,有武義的徐渭禮墓、餘姚的史嵩之墓,但都被盜掘過,這令趙伯澐墓尤顯珍貴。
之後,搶救保護的接力棒交到了中國絲綢博物館。
打開一個品位高雅的衣櫃
確定墓主人身份後,考慮到出土文物安保、發掘現場不具備所需的冷櫃等硬體設備,專家決定連夜將棺木運至距離工地現場約30公里外的黃岩博物館。
鄭嘉勵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鑒於江南多雨、地下水位較高,擔心會有大量的地下水透過棺木的木紋肌理滲入棺內。
「表面上看,棺木宛然新造,其實,內部可能早已進水多年,棺內的一切已十分脆弱,如將屍體浸泡在水中運輸,稍有顛簸,有機質文物將瞬刻瓦解化為烏有。
」當時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棺木保存良好,依然有密封性,應該不會滲水,但在鄭嘉勵等專家的堅持下最後用電鑽在棺木下鑽孔,結果,棺內的積水一瀉而出。
「萬幸,當時我們事先防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回想當初,鄭嘉勵仍心有餘悸。
隨後,他仍叮囑司機和押車人員務必平穩行駛、切忌顛簸,以免擾亂棺內的文物,近2個多小時的車程後,文物安全抵達黃岩博物館。
「墓主人靜躺棺中,穿戴整齊,骨骼完整,鬚髮尚存……我們將墓主人整體抬出來,置入冰櫃。
」鄭嘉勵的日記中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景。
5月6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的帶領下,開棺清理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打開棺木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非常興奮。
我們似乎打開了一位世族老先生品位高雅的衣櫃,墓主將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帶進去了。
」周暘說,墓中絲綢文物服飾形制豐富,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形制。
其中衣的形制最為多樣,有圓領衫、對襟衫、交領衫、抹胸等。
褲亦有合襠褲、開襠褲、脛衣、裙褲等。
飾品有帽、腰帶、隨葬玉器上的絲質編織帶等。
同時,織物品種齊備,其絲綢服飾原料包括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
絹是常見的平紋素織絲織物,此次出土量最多,多用於製作衫、袍及襯料,亦用於製作襪、褲、鞋等。
2016年5月6日到25日,專家們在黃岩博物館完成陪葬服飾的提取、清洗、平整、乾燥和包裝後,共得58件完整絲綢服飾,應為趙伯澐日常穿著。
「此次,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服飾形制豐富、紋飾題材多樣,織物品種齊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技、文化價值,在絲綢考古界堪稱『宋服之冠』。
」趙豐表示。
保護絲綢文物就是和時間賽跑
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比賽,也是科技手段大顯身手的展示。
2016年6月28日,黃巖區博物館將趙伯澐墓出土的屍體連同屍身服飾整體飽水保存於冷櫃中運至中國絲綢博物館,委託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應急保護。
運回絲博館後,屍體先進行消毒,文物出土或多或少帶了微生物,低氧庫第一次為趙伯澐老先生開放,濕度95%的情況下,運行了56個小時,盡最大可能把有害的微生物消滅掉。
隨後,通過三維掃描、CR掃描等步驟,獲取屍身服飾的三維圖像,結果發現老先生的骨骼保存完好,身高在1米7左右。
同時,專家們還為老先生提供了一個隆重的場合:天眼室——在實驗室上部布置24台攝像機,全方位、無死角、可回溯地把所有揭展過程記錄下來。
這次是首次復原,也是國內第一次利用天眼做室內考古,也是第一次把古人身上穿的衣服用三維形象記錄下來。
專家們正用三維掃描獲取正射影像
隨後,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室內考古中,專家又從屍身上獲得一批衣服——趙老先生去世時,穿了8件衣服,8條褲子,1雙鞋子,1雙襪子,1塊手帕,1串手串。
最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清理出19件完整的屍身服飾,加上58件平時穿的絲綢服飾,共計77件完整的絲綢服飾。
「如此系統的南宋男性(文官)服飾整套出土,在浙江尚屬首例,在全國也少有先例。
」趙豐館長表示,該墓出土絲綢文物堪稱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
自南宋始,中國的社會、經濟、絲綢生產重點南移,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流中占據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溫州、台州等地的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該墓出土絲綢文物可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提供新的實證。
據了解,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服飾展將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展示館展出至9月3日。
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的「宋服之冠」,今起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
都市快報2017-05-15 14:02作者:孫蒨「直到現在,我都非常慶幸,去年5月4日黃昏電話里做的那個決定。"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周暘回憶說,那個傍晚,她接到電話,稱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發現一座古...
村民挖出古墓!主人竟是皇室成員 穿了8件衣服8條褲子
「必須馬上找來電鑽,放水。否則明天等絲綢博物館的專家來,打開棺木,一汪水攪成一鍋湯,誰都負不了這個責任。"一年後,再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當時的這句話,還是能強烈感受到搶救文物時的緊...
浙江發現南宋趙匡胤七世孫墓 土絲綢文物堪稱「宋服之冠」
近年發現的浙江南宋棺木,完好保存至今的,共有3例:武義徐謂禮墓、餘姚史嵩之墓、黃岩趙伯澐墓。前二者均遺憾遭盜掘,沒有留下什麼有價值的文物。今年5月,浙江省台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一位村民的報警,使...
村民造房挖出南宋古墓!主人竟是皇室成員,穿了8件衣服8條褲子
「必須馬上找來電鑽,放水。否則明天等絲綢博物館的專家來,打開棺木,一汪水攪成一鍋湯,誰都負不了這個責任。"一年後,再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當時的這句話,還是能強烈感受到搶救文物時的緊...
宋太祖七世孫墓驚現頂級絲綢!「宋服之冠」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展
馬上到來的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是我省今年博物館日的主會場,在今年推出的一系列活動中,今天上午揭幕的「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文物保護成果展」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