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知識-現代姓氏為什麼要修新家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修家譜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尤其是對於大中型家族來說,修譜往往需要十幾人組成的修譜團隊。

而且需要耗費數年的時間,才能修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族譜。

所以,想要修好譜,必須要明白為什麼要修譜。

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很難獲得大多數族人的支持,就很難做好修譜工作。

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介紹修譜的作用和意義:

一、編修新家譜是繼承文化傳統的需要

中國家譜源遠流長,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這就是最原始的口傳家譜和結繩家譜。

進人文明社會以後,出現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銅銘文。

王室統治階級實行分封世襲制,為了適應分封世襲政治制度的需要,對王室世系和血緣親疏關需要進行記載,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記載王室世系,就是古代最早的文字家譜。

在周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家譜的編修專設小吏編修和管理家譜,是中國歷史官修家譜的開端。

時期,家譜得到了全面發展,記述範圍和體例有了新的變到魏晉南北朝,家譜繁榮發展,出現了修譜高潮。

隋唐時掀起第二個新高潮,新興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積極推崇家譜,使家譜出現空前繁榮的興旺景象。

到宋元時民間私修家譜十分盛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修譜。

明清時家譜內容更加豐富,體例更加完善。

數千年以來,經過修踐,加上學者的研究,譜牒形成了理論體系,積累了修驗和方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實踐證明,家譜是一種歷史檢驗的社會文化現象和形式,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優良傳家譜由於它自身具有顯著的資料性,決定了它具有存史、教學術研究、凝聚的功能作用。

家譜在中國歷史上,在特定史條件下,對穩定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我們之所以要編寫家譜,就是要繼承和發展數千年延的修譜傳統,要利用家譜的形式,發揮家譜自身所有的功能作用,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顯然,家譜植於封建宗法社會,帶有封建的色彩,存在消極的一面。

但它蘊藏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不少是正史、地方志所沒有的寶貴史料,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批判地繼承傳統,在繼承中發展,家譜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團結,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偉大祖國的統一大業都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家譜在經歷數十年的塵封以後,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在中華大地上重新活躍起來。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在報刊上開始發表論述家譜的文章,中國譜牒學會編輯出版了《譜碟學研究》,發表300多篇文章。

山西、福建、上海相繼成立了家譜研究機構,湖南、廣西、四川、北京、福建等出版機構出版了家譜著作和資料。

上海圖書館先後召開了兩次國際性的家譜學術研討會,會後出版了《中國譜碟研究》論文,共收錄71篇論文。

國家文化部和檔案局發出通知,由各地圖書館提供資料,上海圖書館承擔編寫《中國家譜總目錄》。

編修新家譜的工作,首先在沿海發達地區的福建、浙江、江蘇。

江西、安徽等省形成熱潮,在向全國範圍展開。

據4年前的有關報刊報導,江西省東郊地區從1984年開始就有修譜、續譜活動,近兩年突然興盛起來,至今已是波翻浪涌。

撫州市郊及臨川縣至少一半村族已重修宗譜,宗仁、宜黃、樂安、金溪、東山的許多族姓也紛紛響應,以最保守的估計,贛東至少有30萬人卷人修譜潮流……推算起來,目前贛東農民至少已把250萬元資金投人修譜活動。

雲南省從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叨年代除《鄭和家譜》的研究外,也出現了《湖南新化黎氏族譜》《祿豐王氏族譜》、《臨滄完賢李氏宗譜》、《申氏宗譜》、《雲南彌勒縣馬氏宗譜》、《續修宣威浦氏族譜》、《四川隆昌薄刀嶺劉氏家譜(續)》、《韓家鋪姚氏支譜》等一批家譜作品。

編修新家譜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正在方興未艾。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是收集世界各國死亡者檔案的圖書館,收集中國家譜多達17099多種,大多數是縮微家譜,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縮微家譜最多的圖書館。

美國建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對家譜收集、研究正從國內走向世界。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大國,又有極其豐富的家譜資源,但對家譜的收集、整理和研發利用有明顯差距。

我們應當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指導卜,正確認識和對待家譜,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開發利用家譜資源,努力改變家譜研究內輕外重情況,促進家譜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編修新家譜是為了開發利用家譜資源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內容宏富,覆蓋社會生活的各 層面,涉足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人口、民俗。

倫理、法律、建築、民族、遺傳等多種學科。

在古代,由於官府的主張,中國家譜多得難以計數,現存家譜大約2-3萬種。

近十多年已編修了不少新家譜。

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家譜就達11700種,10萬餘冊,新家譜已達1400多種。

是我最多的圖書館。

這樣豐富的家譜資源是我國歷史文化的資料寶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料源泉。

數十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被塵封在國家的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單位和私人手裡,沒有被開發和利用。

當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際國內面臨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都需要去探索和解決,這就給各方面的學術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從現實的研究中找到答案,也需要從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的研究中去找到解決的途徑。

塵封數十年的家譜亟待開發和利用。

正如國家檔案局國檔會字(1984)7號文件「通知」 中指出的那樣:「家譜是我寶貴的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

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積極作用。

隨著對外開放,許多根在大陸的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的思鄉之情日趨濃烈,他們也極需利用家譜來尋根,找自己的血緣關係……要改變中國家譜研究的內輕外重情況,充分發揮家譜在學術研究和統戰工作中的作用。

中國家譜記載的資料很多,不可能—一列舉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姓氏資料

姓氏與家譜的關係十分密切,一個姓,就是一個始祖。

考證家譜姓氏,就是要弄清家族的根在哪裡,誰是家族的始祖,有了始祖,才有綿延不斷的子孫後代。

家譜的「姓氏源流」記述家族得姓的緣由、途徑、姓氏演變歷史,為姓氏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中國姓氏源遠流長,弄清姓氏的起源和演變不是件容易的事,因功、因過、因諱、或慕賢、或訛等諸多原因,姓氏會發生變化,需要細心考證。

姚姓因戰亂為了避禍多次改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姚姓,虞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

陳胡公裔孫敬仲仕齊為田氏,其後居魯、至田豐、王莽封代陸侯,以續舜後,日恢避莽亂,過江居吳郡。

」 又如: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姓氏可稱為姓氏演變史最複雜的範例之一。

《明史》330卷的巨著,對鄭和家世、身世的介紹,只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寶太監者也。

初事燕王於藩邪,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字。

五百多年來,人們無從知曉鄭和真實身世。

直到1912年發現昆陽馬哈只墓碑和1936年發現《馬公墓志銘·鄭氏世系家譜》,才知道鄭和本姓馬,叫馬和,俗稱馬三寶,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人,回族。

馬姓改鄭姓是屬於因有功皇帝賜姓。

據《鄭和家譜》記載:「公和始事於永樂二年(140)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官太監。

」 明成祖為什麼賜鄭姓?北京民族文化宮找出的《鄭氏家譜首序》抄本中說:「後數功於鄭州,因賜鄭姓。

」研究鄭和的雲南回族學者李士厚先生考證「這裡文有脫誤,應該是『立功於鄭州』或『有功於鄭州」』。

《明史》記載:「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與李景隆戰鄭村壩(大興縣東),王與精騎先破其七營,諸將繼至,景大敗,奔還。

李景隆按建文帝之命,接替耿炳文,統率五十萬大軍來討燕王。

經此一戰,敗回德州。

這是一場決定勝敗的大戰,燕王親自出馬,鄭和隨從上陣衝殺,立了大功。

」 明成祖在獎勵有功大臣時,想起鄭和在鄭村壩立過戰功,因而提筆書「鄭」 賜姓鄭。

2.地情資料

地情資料指的是始祖或始遷祖定居地的資料。

始遷祖定居一地後,便在那裡繁衍生息,建家立業,改天換地,建設美好的家園。

地情資料就是家族聚居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民風民俗等方面的資料。

家譜新修有這方面的資料。

雲南《續修宣威浦氏族譜》就載有《居住概況》,記點記載浦氏家族始遷祖浦文明定居的浦家山概況,還有外遷的69個族人居住點的簡況。

《居住概況》一章,分「沿革」、「位置面積」、「自然環境」、「人口」、「農田水利」、「農業生產X系變革」、「糧食作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企業」、「文化」、「道路運輸」 等12個條目,全面記載家族成員在浦家山艱苦創業的歷程和事跡。

福建《漳港李氏譜志》載有《漳港文地》一章,「也記述了漳港鎮發展歷史、村容、山港、海岸以及漁業生產情況、漁業特產和漁業用具等資料。

豐富翔實的地情資料,有助於當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3.人口社會學資料

家譜世系圖表、世系錄是家譜的主體,它記載了借主妻子。

產女的婚配情況,只要認真統計,可以計算出一個家族出生率、此亡率、平均壽命以及各個時期人口數量及變動情況,並由此,可以計算出人口的年齡構成,了解兒童、青少年、中年、老人口所占的比例。

如果集中一個地區的若干部家譜抽樣調查統計,就可以得出一個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率命和年齡構成的基本情況,是研究人口學、社會學、遺傳學的重要資料。

人口數量、分布和人口遷徙,家譜中有的是文字記述,有的是統計表或地圖。

可以從中取得寶貴資料。

福建南靖縣《莊氏族譜》,記載了本族人口從始祖至今,歷經600餘年,流傳十四代,發展到2萬人,比較集中居住點:店美2800人,上2600人,東樓1000多人,羅坑900多人,上舉、梧它、奎坑、赤坑、後坪等村社共約萬人。

4.經濟資料

家譜人物傳、住地概況記述了一個家族在農業、工業、商業、冶金、採礦、建築等各個經濟領域企業的資料。

《莊氏族譜》記載,自明景泰至民國450年間,莊氏家族主要以農業、』林業和經商三個方面取得經濟發展。

詳細記述了購置田地、發展農業、開發杉林、經營商業的歷史,還記載十六世載亭祖孫四代外出經商的典型事跡。

福建《清溪五湖王氏宗譜》記載稱雄世界的「塑膠王國」王永慶創辦台灣塑膠生產的經歷和卓越成就。

《續修宣威浦氏族譜》的《人物集錄》記載了譽滿海內外的宣威火腿創始人在延公1909年創辦和發展宣威火腿公司的經歷和成績,近百年來,譽滿海內外的宣威火腿銷售經久不衰。

5.倫理道德資料

家譜的譜序、凡例、字輩譜、家訓族規大量反映了封建宗法社會倫理道德的資料。

「忠君」、「孝親」 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倫理學的主體。

宋代歐陽修在《衡陽漁溪王氏譜序》中說:「余惟族譜之作,所以惟其本、聯其友,而尊尊親親之道存焉。

」 主張修譜是為了對族人進行尊親之道的教育。

在字輩譜中也體現「忠君」、「孝親」 的倫理道德。

如江西靖安然氏的「延歲約用,惟君仕見」,九江田氏的「世業紹宗先,忠信立之本,仁義致勝全」。

家訓族規中的倫理道德尤為明顯,如《增修皖江世系孔氏支譜》共列家訓9條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冠、錯、喪、祭等處世禮儀,充分體現封建宗法社會倫理道德和嚴格的等級制度。

6.家庭婚姻資料

家譜的家訓族規、世系、傳記提供了多方面的家庭婚姻資料,對家庭結構、規模、功能、管理、倫理道德都有記載,只要認真查閱、統計和分析,都可以找到家庭類型、結構的基本數據。

婚姻方面,家訓族規對婚齡、結婚條件、擇偶標準、婚禮、離婚等都有明確規定。

「早生貴子」 是民間流傳的一句話,家譜中多數主張早婚,個別的也提倡晚婚。

結婚條件主張門當戶對,是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觀念。

湖南《匡氏續修族譜》家規說:「族內子女的婚配,必擇門戶相當之家,如以女利嫁蒼頭之子為妻,既玷祖宗,且辱同宗,照肆杖一百,逐出外境,田產編人宗祠。

本房房長知而不究者,杖三除頂役。

」 再婚,一般要求男子不要隨意續娶;女子一般節。

對離婚要求嚴,不准隨意休

7.人物資料

人物傳是家譜的重要內容,人物眾多,資料翔實,內容極為珍貴,對研究重要人物生平、事跡、思想觀點和著述能提供較詳細的資料。

據武新立介紹,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有歷代林氏人物,自商周而明末以及後人增補者共約1500人,內王公國相、文臣武將、名儒宿學、死節義男、隱逸處士。

孝子烈女以及天妃軼事等等,無所不包。

林氏家譜是一個文層次很高的官宦世家,歷經數朝而不衰,譜書主要內容是人物資料,人物事實多為當事者的親身經歷和政績,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重要的文獻價值,可稱之為譜書中的精品。

8.宗族方面資料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家譜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對宗族記載資料很多。

在家訓家法、祠堂、祖宗、墓誌中最為突出。

中的宗族制在周代產生,是典型的宗族制時代。

宗族內部依嫡長產和庶分出大宗、小宗,大宗任族長,有嚴密的組織體系。

宗族制主要在王室、諸侯、卿大夫上層社會實行。

秦漢時期拋棄了大小宗等級制,族長不再由血緣決定,而由才德高者擔任政權與族權分裂,宗族制主要在門閥世族中盛行。

宋元明清時期,政權與族權進一步分裂,宋代新興的宗法勢力以血緣關為紐帶,加強宗族管理和擴大宗族勢力,以修譜建祠堂為手來掌控宗族。

家譜對宗族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經濟來源、法硯制度、禮儀制度都有明確的記載,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族制度和宗族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9.教育資料

重視教育是古代家族的傳統,目的是提高族人素質,進人仕途,光宗耀祖。

幾家譜都記載家族興辦書院、學校、私塾培養家族子弟的事跡。

據沈明光介紹,東陽家譜記載:東陽縣重視教育,全縣官學、書院、私塾林立,自南宋建炎年間,趙公。

藻創建友成書院起,到清末鶴椒書院,可查的有32所,私塾免。

費人學,又叫義學,為了保持家族經久不衰,子孫繁衍,大小族譜都記載獎勵讀書的措施。

斐湖周氏族規:凡考取秀才者,每年可給谷20擔;紫溪邵氏族規:凡在紫溪小學人學的邵氏子孫,可免費人學,所以東陽縣讀書風氣很盛,因此東陽人才輩出。

自隋唐開科舉取士到清末,東陽有文武狀元7人,文武進士304人,舉人582人。

三、編修家譜氏增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

四、編修新家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以上兩點不再贅述,意義大家都知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編修族譜:編什麼?修什麼?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而且還包羅了該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和文化的全過程,實際上是一家之史的最可靠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