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添丁點燈習俗始於明代 傳承四百年仍受追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莞陽光網訊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喜歡掛燈籠以慶祝家裡的大小喜事——婚慶時掛燈,壽誕時掛燈,喬遷時掛燈,燈籠似乎總是與喜慶相聯繫,那閃爍不定的點點燈光中蘊含的是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佛子凹,每逢新春佳節,村民也會掛花燈來慶祝他們的喜事。
「燈」與「丁」同音,村民所掛的是「繼後香燈」的「燈」,是村內慶賀弄璋之喜的一種燈,他們把這一禮俗稱之為「點燈」。
新丁只有通過了點燈儀式,才能被載入族譜,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因此,「點燈」被視為是家族添丁的慶祝儀式,也是入族入譜一種重要儀式。
佛子凹的點燈習俗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中期。
在農耕時代,男丁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尤為重要,男丁的數量決定了農耕家庭勞動力的大小,因此,添丁是一大喜事,弄璋之喜必定要以隆重的形式來慶祝。
點燈這一祈求人丁興旺的祝賀儀式隨著家族的發展,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佛子凹點燈習俗的儀式頗有講究,它指的不單只是點亮花燈這一簡單動作,而是一套完整的禮俗包括請燈、迎燈、開燈、結燈等活動,點燈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持續了整個春節。
在佛子凹,春節點燈已經是村內一種不成文的約定,是村裡一年中的盛事。
雖然曾停辦過一段時間,但是點燈習俗並沒有因此而有所簡化,恢復後,按照祖輩的習俗,點燈儀式中的每一步都沒有缺,點燈習俗被完整地延續下來,正是因為村民們對這古老而獨特的習俗執著堅持,才有宗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目前,佛子凹的點燈習俗已成功申請進入東莞市非物質遺產名錄。
標準的點燈習俗,可大致分為請燈、迎燈、開燈、結燈四步,每一步都有其個中的講究與禮儀,必須嚴格遵守。
在過去一年裡,如果家裡新添男丁,那麼來年就要參加點燈儀式。
新生兒的父親被稱為「丁仔」,也是點燈儀式中的主要參與人,最早喜獲男丁的為「丁頭」,俗稱「頭鑼」,第二個出生的為「二鑼」,其男孩的祖父稱為「燈公」,「頭鑼」、「二鑼」負責組織村中「丁仔」置辦點燈事宜。
正如葉日全老伯所說:「延續點燈這一習俗是因為它是我們宗族文化之一,我們有義務將其傳承。
我們不是思想封建,也很贊同男女平等,男孩女孩同樣喜歡。
」傳承點燈習俗,並非因為村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是因為他們飽含了對宗族的熱愛。
他們傳承的不是落後的思想,而是一種對宗族這一傳統敬仰和文化傳承。
如今,點燈習俗不再是重男輕女的表現,在後人傳承發展的同時賦予了其新的含義,點燈習俗雖然是慶賀喜添新丁,但其包含更多的是對家人、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作為宗族文化的一部分,點燈習俗給予了家族一種無形的凝聚力,更增強了家族成員的歸屬感。
當問及年輕一代是否會抗拒這一習俗時,葉日全老伯連忙搖頭否定,「這麼多年來,每年都有延續點燈習俗,從來都是我們村民自發組織的,只要當年添新丁,都會參加,無一例外。
即使那天要上班,『丁仔』們都會請假回來參加。
」佛子凹的點燈習俗相對於其他地區來說要完整,同時也儀式繁瑣得多。
然而,即使是年輕一輩,也同樣不厭其煩地遵守著習俗中的每一個細節。
點燈看似不值一提的習俗,在他們這些有心人的眼中,微弱的燈火早已變得光芒萬丈,點點的燈火在他們的用心保護下,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鶴山非遺|鶴城鎮禾穀田心村上燈習俗
鶴城鎮禾穀田心村上燈習俗鶴城鎮禾穀田心村是客家人聚集較多一個客家村落。據田心村史料記載,鍾仲俗是田心村的創始人。1732年,鶴邑創立時,大片的土地尚待開闢,當時的縣令黃大鵬以優惠政策召集粵東、粵...
200多年的客家「年味」,江門市鶴城禾穀田心村舉行上燈儀式
南都訊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是江門市鶴山市鶴城禾穀田心村添丁上燈的日子,按照村裡的習俗,這一天村中新添男丁的家庭都要到鍾氏祠堂為其新生兒舉行上燈儀式,並出資邀請整個宗親家族坐在一起聚餐,這一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