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經學合流原因新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簡介:葛志毅 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史學博士
內容提要,關於漢代今古文經合流的原因,過去論者多認為因經學大師鄭玄兼治今古文家法,並以之遍注群經,遂使今、古文經合流。
本文則一反這一傳統說法,認為今古文經合流絕非某位經師大儒所可一蹴而就,而是有學術上、政治上等多方面的複雜原因,特別是與博士職任性質密切相關。
博士職任之一是「曉古文爾雅」,即通古文訓詁之學,此為後來的今古文經合流之果先播下其因。
由於王莽曾立古文經學博士,東漢雖未將古文經學立於學官,但朝廷始終對其採取優容獎掖的支持態度,從而使古文經學日益發展,並起而與今文博士爭教席,在東漢時表現為屢因爭立古文經而在今古兩派間發生劇烈爭議。
今文經學面對古文經學的挑戰,為確保自己獨占學官的地位,被迫去研究古文經學以批駁之。
今古文經學爭議辨難的直接結果是使二者相互滲透,尤其是古文經學向今文經學的滲透,而最終導致了今、古文經學的合流。
漢代的經學發展,經歷了今文、古文兩派由對立到合流的變化過程。
論者多謂因鄭玄兼論今古文家法,並以之遍注群經,遂使今文,古文經學溝合為一。
其實今古文經學合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術上乃至政治上的複雜原因,絕非某位經師大儒所可一蹴而就。
但其重要一點,實與博士的職任性質密切相關。
惜向之論經學者罕有論及此者,本文試就此略陳所見。
《漢舊儀》曰:「武帝初置博士,取學通行修,博識多藝,曉古文爾雅,能文章,為高弟。
」「曉古文爾雅」乃博士職任之一。
按「古文爾雅」乃當時習語,其義即謂通古文訓詁之學。
如《漢書·藝文志》:「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後漢書·賈逵傳》:「《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詁訓相應」,皆乃此意①。
自漢初以來所立博士,確多通古文訓詁,並能解讀古文經書。
征諸文獻,其例頗多。
如景帝時,河間獻王得到一批「古文先秦舊書」,並為其中的《毛詩》、《左氏春秋》立博士。
魯恭王得孔子壁中「古文經傳」,其中有《古文尚書》,漢朝博士孔安國以今文讀之。
又據《漢書·藝文志》及《經典釋文》,孔壁所出古文《孝經》及《論語》,皆孔安國為之作傳。
《漢書·劉歆傳》謂孔壁「《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以之與《儒林傳》相較,貫公傳《毛詩》、《左氏春秋》,庸生傳《古文尚書》,則桓公所傳為《古文逸禮》。
按桓公為禮官大夫,其性質實與《禮經》博士相類。
《史記·儒林傳》正義引《七錄》謂《儀禮》「古經出魯淹中……博士傳其書得十七篇。
」是博士曾解讀古文《禮經》,又《書》孔疏引《別錄》:「武帝末,民有得《泰誓》書於壁內者,獻之於博士,使讀說之。
數月皆起,傳以教人。
」②《論衡·正說》:「孝宣皇帝之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
」上舉諸例,可證漢初以迄武、宣時所立博士,通古文訓詁,能解讀古文經書。
只是其時公私學者所講授者,主要乃已形成師說體系的今文經學,而尚未別出所謂古文經學。
以往有人認為西漢博士只能教授今文,不通曉古文。
此則所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既然「曉古文爾雅」乃博士職任之一,則識讀古文既不妨其為今文博士,亦不影響其解讀傳習古文經書。
究其實,今古文之分的主要之點,在於其學說體系之異,乃由此導致的學派門戶之見,至於其文字上的今古之異,並不主要。
但「曉古文爾雅」一點,已予為後來的今古文合流之果,先播下其因。
古文經學的成立,主要應以西漢末劉歆爭立古文經及王莽時立古文諸經於學官博士為標誌,此後在東漢一代今古之爭愈益劇烈。
但在王莽立古文經學於學官之前,西漢所立今文博士本多兼習今古文經書者。
除上舉孔安國等諸例外,他如《漢書·儒林傳》所述,江博士習《魯詩》及《穀梁春秋》,又傳《左氏春秋》;胡常及翟方進俱習《穀梁春秋》為博士,亦兼傳《左氏春秋》。
似此諸例,皆當與博士「曉古文爾雅」的職任相關,因而其時亦無所謂今古文之爭的學派分歧。
至王莽時雖立古文經學於學官,但由於其時尚未形成今古之間的森嚴壁壘,故博士仍多兼習今古之學者。
孔子舊宅遭強拆,強拆之人卻因此引發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巨變
魯恭王劉餘,漢景帝劉啟的兒子,與江都易王劉非、膠西王劉端,皆為程妃所生,一開始封為淮陽王,七國之亂平定後,改封為魯王。為人口吃,喜歡大興土木,擴建宮室,晚年沉迷音樂。魯恭王在年輕時,為了擴建宮室...
潘斌:試論馬融的經學貢獻
摘 要:馬融的經學著述十分豐富, 範圍也十分廣泛, 幾乎涵蓋了當時的「五經」。馬融經學的立足點是古文經學, 他在為經書作注時, 多採用古文本, 重視重文字訓詁、名物的訓釋。馬融也熟悉禮制, 並...
這部最古老的文獻影響中國千年,而引起爭議的問題仍然存在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歷史文獻,它保存了許多殷周時代的原始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但是,由於《尚書》的版本和內容經歷過曲折離奇的變化,所以圍繞著《尚書》,產生了種種的疑問和爭端。兩千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