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幾乎被盜賊搬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蘭州晚報訊(記者雒煥素)9月18日,記者自金昌市、永昌縣文物部門了解到,9月初,永昌縣河西堡鎮興盛住宅小區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發現漢代磚室墓葬。

截至18日,該漢代磚室墓葬為期半個月之久的搶救性清理工作已全部結束。

日前,這座距今約2000年前的東漢墓葬終於「曝光」,除了早年被盜賊盜之一空的墓室之外,文物工作人員在該墓葬清理出來為數不多的陶器、鐵器、青銅器、石器等,包括五銖錢幣、銅戒指等文物於近日已順利入駐永昌縣博物館。

墓葬被命名為永昌沙窩漢墓

根據介紹,通過搶救性清理工作,文物考古人員發現:該墓葬由墓道、墓門、前室、甬道、雙後室組成。

墓室坐北向南。

其中前室為穹窿頂(早年坍塌),雙後室為拱券頂。

這種形制的磚室墓,對金昌市、永昌縣文物工作者來說比較熟悉。

早在1980年時,曾在永昌縣亂墩子灘一座發掘的東漢墓葬,其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基本相似。

河西堡漢墓群的時代應為東漢時期,在河西地區屬於中等規模墓葬。

因為該墓位於河西堡鎮沙窩村,故命名為永昌沙窩漢墓。

永昌縣文物考古專家曹生奎介紹,該墓葬地處河西堡鎮沙窩村丁家莊東側,北距長城1千米。

經現場測量,高程1725米,距地表約2米。

清理過程發現,該墓葬被盜現象嚴重,前後室幾乎被盜之一空,其中在前室坍塌的地方清理出陶器、鐵器、青銅器、石器等4類。

陶器有陶灶、陶盤、陶碗、陶杯、陶倉、陶井11件,鐵器有鐵鍋殘片1件,青銅器有戒指、錢幣共15件,石器有雲山動物紋錐形浮雕石器1件,共計26件。

另有漢陶器殘片標本、人骨殘骸、小動物殘骸若干。

清理過程還發現,墓室局部被工程機械損壞。

前室內壁西北角坍塌,人為破壞跡象明顯,墓室內人骨骸及隨葬器物均被擾動,或許與早期盜墓行為有關。

墓主或為富戶墓葬價值意義較大

曹生奎專家分析,該墓葬屬於民間墓室,其主人或為當地富戶。

由於文物清理過程中,幾乎沒有找到跟文字有關的東西,且個別文物上面只有模糊篆字,故目前仍無法進一步判斷。

目前清理出來的文物當中,除東漢時期典型的五銖錢幣、漢綠釉陶倉、漢綠釉葫蘆形陶餅、漢綠釉陶碗等,其中有一塊雲山動物紋錐形浮雕石器價值和意義最大,業內人士對該石器充滿了好奇,將作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

據金昌市文物工作隊隊長、文化局文物科科長李勇傑介紹,永昌沙窩漢墓發掘清理工作,價值較高、收穫頗豐。

永昌沙窩漢墓的文物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建築文化。

前室牆基呈正方形,牆體向上收分,聚合為穹窿頂,蘊涵著漢代先民「天圓地方」的宇宙認知觀。

墓門、前廳、後室按照中軸線分布,前廳為祭祀區,後室為遺屍間,井然有序,整齊劃一。

前廳後室的建築形制,以及照牆、拱券頂、祭祀台、長明燈台等建築構件,為深入研究河西走廊漢墓建築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其次是殯葬文化。

文物中出土的一批隨葬專用的「明器」,包括綠釉陶倉、灶、井、鍋、碗、

盤、耳杯、博山爐,以及陶高足杯、陶盆、磚雕油燈、石樹座等,展示了全套祭祀器物組合,以及殺牲供獻習俗,為再現漢代祭祀禮儀提供了依據。

同時,漢代厚葬之風盛行,講究「事死如事生」,這些明器形式上多依照現世生活實用品來仿製,這就為後人了解漢代河西地區民間世俗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圖片系永昌縣文物考古專家曹生奎所提供,在此表示感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晉古墓里出土20枚五銖錢

時報訊(記者 張永黎 通訊員 包永斌) 近日,海東市互助縣高寨鎮東莊村道路施工現場發現了一座魏晉時期墓葬,互助縣文管所會同省文物研究所立即對該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共發掘出陶器、銅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