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猗縣牛杜鎮發現4座東漢時期大型磚室墓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做好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山西段)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臨猗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臨猗縣境內項目沿線的古遺址點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近期,在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西南發現4座東漢時期大型磚室墓葬。

東漢墓葬地址

墓葬分為兩組,兩兩排列,一組墓葬方向坐西朝東,另一組坐北朝南,均為帶有長墓道的磚砌多室墓。

這四座墓葬早年經過破壞,墓頂已不存,但墓壁和墓底等仍保存較好,從墓壁和墓頂部位殘存的灰磚排列方式來看,墓頂是四面起券的穹窿頂。


臨猗鐵匠營漢墓出土隨葬陶器

出土釉陶隨葬品等90餘件,器類有壺、奩、罐、案、釜、井、灶、耳杯等,此外還有五銖銅錢、鐵釜等,反映了漢代人"視死如生"的喪葬觀念。


臨猗鐵匠營漢墓出土隨葬陶器

以M12為例,由墓道、甬道、墓室構成,墓室又可為前室、後室,前後室中間兩側還設有長方形的左右耳室。

墓道長達17.1米,寬1米,墓室距地表3.42米。

與之相鄰的M13,保存較好,尤其是前室北側的耳室內出土了6件完整的灰陶罐,有的裡面還殘留有穀物灰燼,南側耳室內出土了炊事用具鐵釜和紅陶釜,表明耳室為糧食倉儲和飲食庖廚的功能。

M14出土磚砌仿木構斗拱形象

最為珍貴的發現是在M14中出土磚砌仿木構斗拱形象,這在漢代墓葬中即為罕見。

M14為帶有長斜坡墓道的前後室磚室墓,墓內放置兩棺,出土若干釉陶類隨葬品。

該墓特殊之處在於前室東西兩壁上有以灰磚壘砌的斗栱形象。

立柱上承櫨斗,斗上左右出橫栱,為"一斗兩升",每個橫栱的散斗上又支撐一個小的"一斗三升",整體為重栱。

斗拱上承檐枋,再上為飾有斜方格紋和圓角方形紋樣的灰磚,其上還殘留有磚雕的檐椽滴水。

甬道內兩側以斗拱為主體的磚雕形式當是象徵漢代大型建築物入口門前兩側的高台建築——闕。


M14出土磚砌仿木構斗拱形象

一般所說的斗拱,是指唐、宋以後發展成熟的由一定規格的小木枋(栱)和木塊(斗)裝配成組的整體構件,其起源可上述至商周時期。

最早的橫栱形式見於戰國時期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墓出土漆盤上的建築圖案中,表示為明確的斗拱圖形,即所謂的"一斗二升"式樣。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是斗拱發展和演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因地區、建築結構差異,斗拱呈現形制多樣的特點。

漢代斗拱的形象多見於漢代墓葬中陶樓模型明器、畫像石、畫像磚上,這些都是漢代建築的形象描繪。

鐵匠營M14甬道內的斗拱建築是目前北方地區所僅見的以建築材料灰磚壘砌的明確的斗拱實物,其形制為"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組合的上下重栱結構。

山西是古建築大省,地上現存最早的木構古建築為唐代,最早的北朝斗拱形式見於天龍山石窟,漢代的建築實物在此之前還沒有發現到。

鐵匠營漢墓磚砌斗拱的發現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尤其是漢代斗拱的演變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鑒於該墓結構較為完整,磚砌斗拱形象較為罕見,學術意義重大,下一步將對墓葬進行搬遷保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發現磚砌仿木結構斗拱實物 極為罕見

原標題:山西漢墓出土罕見磚砌仿木結構斗拱本報訊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建設中的蒙華鐵路沿線臨猗縣和鹽湖區的三處古代遺存點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臨猗縣鐵匠營漢代...

大隱隱天山,神秘的崖墓群

崖墓是指開鑿在山崖或者岩石中的墓葬。春秋時期開始,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開始流行崖墓,至漢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出現崖墓,而且漢代黃河流城的崖墓大多為高等級的王陵或貴族墓葬。這些墓葬深深地隱藏在山崖間...

奈曼旗境內有兩座遼代磚室墓

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遼代 陳國公主墓和駙馬合葬墓1985年6月,奈曼旗青龍山公社(今青龍山鎮),斯布格圖大隊(今斯布格圖村)社員,在村西北山坡上採石修水庫時,發現此墓,並通過本旗文物管理部門及時上...

濟源首次發現宋代石函

繼5月14日龍潭湖片區建設工地發現一座金代磚室墓之後,我市考古人員又在此處發現一座宋代磚室墓,該墓中出土的用於盛斂屍骨碎片的石函為我市首次發現。 該宋代墓葬位於龍潭湖西岸,與此前發現的金代磚室墓...

懷仁的北魏丹陽王墓 丹陽王何許人?求知道

丹陽王墓位於縣城北,北七里寨東,二級路旁,原始地名為「三台嶺北澗溝」。 墓葬占地600餘平米,坐北向南共有四個墓室。分為前室、後室,左右耳室,類似於如今「三室一廳」的格局。墓室型制為典型的北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