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土20多座成漢時期墓葬 陶俑眼睛外凸有三星堆銅像風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金堂十里村崖墓群全景
成都金堂十里村崖墓群,大量陶俑陸續出土,這些陶俑頭上長著角、手執長蛇、握著「雷神之錘」、有的眼睛突出,頗有幾分三星堆青銅縱目像的風格。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發掘人員馬上聯想到此前漿洗街桓侯巷成漢墓出土的陶俑,隨著漢興錢這種中國最早以年號命名的錢幣的出土,讓這些墓葬的年代更加明確。
清理現場
據了解,墓群位於成都市金堂縣十里村6組,2017年7月-2018年3月,為配合伊頓小鎮二期商住項目建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項目施工範圍內崖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東漢中晚期至兩晉時期崖墓90餘座。
墓室情況
已經清理出的90多座墓葬年代為東漢中晚期至兩晉時期,其中20多座確認為成漢時期,說到這一時期,就不得不提到成漢武帝李雄建立的成漢王朝。
公元304年,宕渠人李雄在成都稱王,306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成。
不過,這個王朝最終只存在了40多年,這段匆匆而過的歷史也留下了諸多謎團。
器物分布情況
墓群分布於毗河東側淺丘斜坡上,墓葬皆坐東向西,總體呈南北向分布。
墓葬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層。
其中第一、二層墓葬時代為兩晉時期,以成漢時期墓葬占主體,共20多座。
出土的鎮墓俑
東漢晚期墓葬由墓道、封門、墓室、側室(龕)組成,長10-15、寬3-4、高1.5-3米。
墓道平面略呈長方形,多帶礫石排水溝。
墓室多為前後室,部分墓葬帶側室。
葬具多用陶棺,多數墓室內鑿有原岩石灶,部分墓室後壁陰刻閣樓、方勝等畫像題材,少量墓葬還在龕部鑿水丼圖像。
兩晉墓葬結構簡單,墓葬由墓道、封門、墓室組成,長9-13、寬1.5-2、高1-2米。
墓道平面略呈長方形,排水溝中不見礫石。
墓室多為單室,大部分墓室中存長方形棺台,部分墓葬帶側龕及後龕。
陶馬
從棺台上碳灰痕跡判斷,葬具多為木棺。
部分墓葬在後壁角落鑿原岩石灶。
墓群出土隨葬器物400餘件,按質地主要有陶器、瓷器、銅器、銀器、鐵器等。
陶器主要有陶罐、陶甑、陶釜、缽、雞、狗、牛、馬、舞俑、撫琴俑、鎮墓俑等。
瓷器主要有罐、盂、壺等。
銅器主要有銅鏡、印章、搖錢樹葉等。
銀器主要有手鐲和戒指等。
鐵器主要鋤、環首刀等。
陶牛
成漢墓中出土陶俑,一些陶俑手執長蛇、拿著鐵錘,考古人員也推測,這與當時成漢政權信奉道教有關。
「長蛇象徵著吐火驅除鬼神,錘子象徵著閃電等自然力量。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些陶俑的特徵也不像當地人,眼睛外凸、高鼻大耳,和三星堆的青銅人像反而有幾分相似。
銅燈盞
據考古人員介紹,該崖墓群墓葬形制豐富、持續時間較長,是研究東漢晚期至兩晉時期四川地區人口遷移、技術發展及喪葬習俗的重要考古材料。
本次清理的兩晉崖墓中有20多座成漢時期墓葬,意義重大,目前四川地區已發表的的成漢墓葬不足10座,這些成漢墓葬的科學發掘對研究成漢政權性質、成漢時期科技水平及宗教信仰具重大的意義。
銅鏡
銅「軍司馬印」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圖為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莉
解密」四世紀初的成都 金堂發現近30座「成漢」崖墓
成漢,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十六國」之一,公元303年建都成都,347年被東晉所滅。5月7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成都市金堂縣十里村出土了90餘座崖墓,...
成都金堂發現90餘座東漢至兩晉崖墓群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童芳)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7日公布,近期在成都市金堂縣發現90餘座東漢中晚期至兩晉時期崖墓,其中30餘座為成漢時期墓葬,出土了與三星堆青銅人頭像外形相似的鎮墓陶俑。據成都...
天府新區發現崖墓群 首次發現魏晉時期西域特色青銅人像
近日,在天府新區錦江綠道邊,一處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崖墓群徹底顯現。此次搶救性發掘工作從2016年底開始,通過傳統踏查和物理探測技術初步確定了崖墓的分布情況,用時一年多完成考古發掘。共發掘有20...
四川自貢發現東漢崖墓
新華社成都5月17日專電(記者童方)記者17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四川自貢市沿灘區發現東漢崖墓。3月26日,自貢市沿灘區沿灘鎮飛躍村犀牛口大橋施工範圍內發現崖墓。3月29日,四川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