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離家出走?成年後離家vs回家的「轉大人」課題 - 雞湯來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成年、大學畢業後,你也曾面臨「回家」與「離家」的兩難嗎? ... 歸納起來,華人子女想對父母自我揭露時,時常因為「不善或不慣表達、害怕或擔心父母 ...
X
問問祕境plus來參展|一鍵抽新銳桌遊展門票>>
十秒完成
Skiptocontent
OpenTopSidebar
最高評分的商品
問問祕境|第一款促進對話、開啟了解的桌遊
評分4.33滿分5
NT$ 1,000
《教育能量:備課補帖》2022vol.1情感教育—怎麼和孩子「談」戀愛?
NT$ 499NT$ 299
愛之語徽章
From:NT$ 25
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
電子郵件位址
訂閱
2022-08-09更新
成年、大學畢業後,你也曾面臨「回家」與「離家」的兩難嗎?Dcard上各式各樣關於成年後住哪、跟原生家庭的連結該有多緊密的發問。
可以發現幾個常見的心聲:「家中總瀰漫低氣壓,或高壓控制的氛圍,讓人不想繼續住家裡,覺得有礙身心健康」,或「出社會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步調和人際關係,希望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所以希望自己住」。
然而同時,常伴隨著「雖然法律上成年了,但我真的可以搬出去嗎?」「這樣會不會很不孝?」「我也不是不愛父母,但我也想要自己空間,怎麼辦?」的兩難糾結。
長大後誰不是離家出走茫茫人海裡游抬起頭才發現流眼淚的星星正在放棄我請擁抱我萬一我不小心墜落-<大人中>盧廣仲
讓我們點播一首盧廣仲的<大人中>來陪伴我們度過轉大人的歷程吧。
民法上,我們20歲的瞬間就「成年了」,但心理上的成年不可能一夕之間轉變,需要歷經一些時間調適、一些事件讓我們省視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長大了,會想要多一些「自我」是很合理的,同時我們對於家人也很可能有一些「牽絆或牽掛」。
很多自己的事情、想法,要不要和家人明說、或者怎麼說?在兼顧自己和家人的轉大人之路,讓我們用華人心理學家提出的「多元個體化」來尋找平衡之道!
「難的是怎麼說出真正想法」-半熟大人如何跟家人「自我揭露」?
「想說的說不出口、不想說的傷人話卻說了不少…只是和爸媽說個話,怎麼這麼難」你也有過類似困境嗎?
台灣學者訪談17位20-30歲的「成年初期」的半熟大人,發現或許是受文化影響,華人親子間的「黏結」,使得子女從年幼依賴到成年後獨立的路上面臨矛盾掙扎的「自我揭露困難」。
青年的掙扎大致包括以下四種型態:
資料取自:蘇詠絮、張滿玲、鍾昆原(2013)。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從辯證觀看華人成年初期的子女對父母的自我揭露。
訪談對象有7位大學生、4位研究生、1位在職研究生、1位待業中,4位已進入職場。
他們皆未婚,有8位與父母同住,有11位的生活費部分或全部是來自於父母。
歸納起來,華人子女想對父母自我揭露時,時常因為「不善或不慣表達、害怕或擔心父母的反應、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不用父母擔心」,而隱瞞不說、或迂迴逃避、甚至是陽奉陰違(例如假裝同意聽話其實照自己的想法做)。
由此可知,華人的親子溝通,無論有沒有通,內心都可能上演了一場場「順從與自主的矛盾、義務與親密的糾結、依賴和獨立的辯證」小劇場。
無論最後溝通效果如何,在內心的反覆思索與努力,都值得被看見與鼓勵。
即使掙扎糾結,親子溝通依然有突破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歷經許多矛盾糾結的內心掙扎,學者也發現許多半熟大人仍會因為覺得「這是義務,總有天要讓父母知道」、「觀察父母也慢慢放寬心能接受」、「情緒失控,就順勢賭一把就講了」、「想被父母肯定認同」及「親子能以朋友關係相處」,而有了開口說出真心話的契機。
「我想說倒不如自己講,因為早點講總比到最後事情爆發的時候來的好。
」
「爸爸媽媽比較能接受之後,就慢慢開始能夠分享了。
」
「我躺在沙發上,就忍不住大哭喔,我就跟我媽講了。
」
「我覺得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想要她認同我吧,就可能想找一個人來認同我。
」
「我覺得是我媽已經把我當成一個可以對談的人的時候。
她現在就是覺得,我是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所以她其實現在要做什麼事都會先問過我。
」
上述這些都是研究者訪談得到的真實分享。
其實,成年後,會有一段想要長出「獨立自我」是很正常的,而同時可能又還沒完全轉大人,難以切換在家中、和上一代的角色,難以一時之間從「孩子」變成大人間的互動模式。
這是一個從年幼與父母緊緊相依,到努力長出獨立自我,然後找到另一種與父母相依相擁的歷程,也是轉大人的練習題。
重新理解家人的「故事脈絡」,創造兼顧自己與家庭的「相依性獨立」
近年來大眾越來越強調「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觀念,但或許是受華人文化影響,許多親子之間仍有很「黏」的連結。
這可能來自華人的關係取向較重視「關係中的自我」(在為自己著想的同時,也會同時想著對方),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線,也可能因為親疏而有伸縮變化。
這或許是比較容易受情緒勒索的原因之一,但也是讓我們的關係能彼此有更多支持、情感連結的優勢之一。
親子之間想要真正獨立「個體化(成為一個獨立個體)」,需要先自我肯定,實踐自己的「功能」處理生活大小事,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並在「情緒」感受及需求「衝突」層面上家人有所分離。
至於怎麼做?不妨順勢而為,讓文化特性成為優勢吧!本土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一種很臺灣派本土的獨立叫做「相依性獨立」,也就是依靠彼此但又互相獨立。
這會伴隨關係中彼此的忠誠相待、彼此信任,也能提升內在角色認知能力。
「相依性獨立」通常需要透過「覺察」與「發聲」來達到對原生家庭「讀境揣摩」的能力。
|覺察
這是心理要獨立的第一步,需對於自己和家的的關係狀態有所意識,也能理解、覺察家人某些行為背後的故事與不得已。
|發聲
說出自己的想法是獨立的第二步,即使說了可能會引爆衝突也不要過度逃避,因為好的吵架是能讓關係昇華變更好的。
一味憋著可能會讓關係越趨冷漠疏離,需要透過對話來讓自己真正從關係中「勇敢長出來」且「被家人看見」,進一步促進彼此理解。
|讀境揣摩Contextualreading
簡單來說就是理解家人的故事,看見幾十年來累積的「故事脈絡」。
對「我家之所以長這樣」的情境有完整解讀,並重新以脈絡觀點理解父母,對父母有份新的了解。
此時能從負擔感、糾結感中跳脫出來,演進成體諒感、承擔感,也就能在內心與原生家庭和解。
轉大人不是一天的事,而是一段「歷程」。
追求適度的分離與獨立,讓我們先找到自己,再擁抱家人。
運用「相依性獨立」,分離不是「頭也不回的切割」,而是在回頭關愛中,保持向前走保有自己,找到更舒服和家人「一起」的方式。
在離家之後,找到回家的路。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參考資料蘇詠絮、張滿玲、鍾昆原(2013)。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從辯證觀看華人成年初期的子女對父母的自我揭露。
應用心理研究,58,15-65。
劉惠琴(2005)。
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55-92。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
相關
文章導覽
《雙薪家庭讀書會》Round2測驗 C#命運註定百善孝為先?「孝順」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留言 取消回覆
GoTop
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140號[email protected]
請依「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轉載/邀稿/各式合作請來信洽詢,感謝你的支持。
Copyright©2017-2022.AllRightsReserved.|雞湯來了工作室
Close
YourOrder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0
延伸文章資訊
- 1這是離家出走?成年後離家vs回家的「轉大人」課題 - 雞湯來了
成年、大學畢業後,你也曾面臨「回家」與「離家」的兩難嗎? ... 歸納起來,華人子女想對父母自我揭露時,時常因為「不善或不慣表達、害怕或擔心父母 ...
- 2人到中年,必須學會「不期待子女回家」! - 陽光人生
別讓你的操心,成了孩子不回家的元兇... 面對孩子逐漸長大成人,. 要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每個父母一定都會感到失落。 記得爸媽曾經跟我說過,.
- 3別再當等小孩回家吃飯的爸媽!人生第二次獨立:停止當「父母」
很多人等到子女長大,階段任務告一段落,突然覺得人生頓失生活意義,無法面對子女不再依賴或是離家而感到失落。知道要放手但是做到好難,想著他們幼時 ...
- 4為什麼孩子大了都不回家?要做一個受歡迎的長輩,臨床心理師 ...
畢業後進入職場,就算兒子找到目前最熱門的AI工作,也被爸爸很不屑地說,那只是一個玩電腦的工作。 現在當散居在外的兒女們回家時,往往不喜歡父親老古板 ...
- 5等著你回來給不回家的孩子
管教過嚴,會造成反效果,令子女覺得父母過度緊張,甚至變得更反叛,繼而走向社會的邊緣﹔然而,給予子女自由,也未必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長沙灣琪媽媽的個案中,女兒阿琪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