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與「屈原」的難解之緣 - 今天頭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重樹屈原精神,以抵禦天崩地裂、長城失陷的厄運。

應該說在這方面,中國新詩的創始人之一郭沫若功不可沒。

尤其是1942年1月2日至11 ... 首頁 中國封面 郭沫若與「屈原」的難解之緣 2021-06-15  中國封面 原標題:郭沫若與「屈原」的難解之緣 中國人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老三篇」: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

一說,端午習俗起源於紀念屈原。

謙謙君子剛烈不屈的縱身一躍,屈原自此與端午相連。

一個原本圖騰祭祀的節日被賦予了更深刻的精神內涵。

而深植於中華民族心象里的屈原,遠遠不是一個端午節的文化符號那麼簡單。

他幻化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大祭司,積澱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基石。

年復一年,斗轉星回,每每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緊要關頭,內憂外患而民族危亡的時刻,我們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屈原,才能真正地觸摸到屈原那偉大的靈魂。

傅抱石《屈子行吟圖》1944年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重樹屈原精神,以抵禦天崩地裂、長城失陷的厄運。

應該說在這方面,中國新詩的創始人之一郭沫若功不可沒。

尤其是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僅用十天時間,一氣呵成五幕歷史劇《屈原》。

他實際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澆今人之塊壘:借飽受強秦凌辱的楚國,來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國之現狀。

國民黨《中央日報》,隨即從1月24日至2月7日,每日連載《屈原》劇本。

文藝界全力以赴,選派金山、白楊、張瑞芳等明星日夜趕排,以使《屈原》儘早出現在舞台。

郭沫若 4月2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登以「四大空前」為廣告語的消息:「《屈原》明日在國泰公演:中華劇社空前貢獻,郭沫若先生空前傑作,重慶話劇界空前演出,音樂與戲劇空前試驗。

」4月3日,橫空出世的《屈原》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隆重亮相,引起轟動,劇場內外擠滿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觀眾。

由於國民黨黨報已先期全文刊登劇本,做了預熱,《屈原》在國統區連續公演了十七天,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而且每一場,戲劇門外都擠滿買不到票的人,直等到演出結束,才跟散場的觀眾一起離開。

有人說:一流的廣告、一流的劇院、一流的劇本、一流的效果、一流的演員,一一閃亮登場。

難怪能讓霧都重慶萬人空巷呢。

重慶各報紛紛報導:「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稱絕唱」。

周恩來、柳亞子、董必武、田漢、黃炎培還即興賦詩讚美。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若是寫文藝界大事記,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轟動效應,值得大書特書。

譚家斌《屈學問題綜論》一書,有一篇《郭沫若對屈原有哪些情結?》,提到:「《屈原》史劇的大獲成功,不僅衝破了國民黨的文禁,而且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痛斥了國民黨反動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動行徑……」 周恩來與郭沫若 不管怎麼說,無論屈原還是郭沫若,詩人對抗日戰爭,還是起到了不亞於城牆、不亞於炮彈的作用。

以身殉國的大詩人屈原,為了再一次靖國難,又在舞台上復活了,唱響《雷電頌》。

國破山河在,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呼喚屈原,就像呼喚護國之神。

郭沫若對屈原的感情,並不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才產生的。

早在1920年,二十多歲的才子郭沫若,就寫了劇本《湘纍》,為屈原的反傳統精神擊節高歌。

1926年,投筆從戎參加北伐的郭沫若隨軍路過湖南汨羅,在汨羅江畔舉行祭奠屈原的儀式,為遠征壯行,他還特意寫了《過汨羅江感懷》一詩憑弔屈原。

1935年,漂泊日本的郭沫若難忘故國,寫了一部長篇學術論著《屈原》來寄託思念。

40年代,是郭沫若研究屈原的高峰期,接二連三發表了《關於屈原》《屈原考》《革命詩人屈原》《蒲劍·龍船·鯉幟》《屈原的藝術與思想》《屈原·招魂·天問·九歌》《屈原與厘王》《屈原思想》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屈原不會是弄臣》《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的幸與不幸》等引起廣泛的學術爭鳴。

他還出版了《蒲劍集》《屈原研究》等論著。

郭沫若屈原行書橫幅 由此可見,歷史劇《屈原》的橫空出世並不是偶然的,既應和了時代的要求,又得益於郭沫若前半生的精心準備。

他對屈原情有獨鍾:「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偉大的詩人要推數屈原」,「我國的屈原,深信有一,不望有二。

」他反觀案頭的著述:「關於屈原的東西寫得大概過多了一點。

」到發揮作用的時候,就不嫌多了。

不然,何以僅用十個日夜,就讓祖國的首席大詩人在劇本里復活?郭沫若把自己的靈魂一舉投入屈原的形象了。

1941年,郭沫若聯合田漢、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在重慶發出倡議,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專門紀念屈原。

此舉在文藝界、史學界、教育界等各行各業得到響應,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紀念活動。

譚家斌著《屈原問題綜論》一書充分肯定了郭沫若的作用:「郭沫若既崇尚屈原,又對屈原及其作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是一位著述頗豐的楚辭學家,而且是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將端午節定為詩人節專門紀念屈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傅抱石《屈原》1942年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學術界掀起過一場「屈原保衛戰」。

和郭沫若一樣以論著堅挺「屈原的存在」的,還有陸侃如、游國恩、周而復、姚雪垠等人。

「從古至今,對屈原其人、屈原作品、屈原評價等,可謂百家爭鳴,異說紛紜,但郭沫若始終如一地捍衛著屈原。

針對一些異說,郭沫若廣徵博引,縝密考證,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有的甚至是針鋒相對,一針見血,捍衛屈原的思想始終不動搖,可謂根深蒂固。

充分說明屈原在郭沫若的思想上已留下深深的烙印。

」(譚家斌語) 「屈原不僅是一位熱愛人民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

」這就是郭沫若心目中的屈原。

同時也是他對自己的理想。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領取史達林和平獎 1953年,中國派代表團出席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於會議期間大力倡導在世界範圍內宣傳屈原。

最終,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中國大詩人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開展紀念活動。

屈原走向全世界、成為世界級的大詩人,多多少少還得益於郭沫若的推崇。

確切地說,郭沫若是代表偉大的中國向全世界推薦偉大的詩人屈原。

而躋身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的屈原,已不僅僅代表他自己,還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之一大象徵。

中國為屈原而驕傲,屈原亦將為中華文明而驕傲。

【文章來源:《當代人》2017年03期,作者洪燭】 文章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472125509_120352451-sh.html 張伯駒散盡家財搶救國寶《游春圖》 2021-11-22 魯迅長孫周令飛「落戶」魯迅外婆家 2021-11-17 孔子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逝世,歷盡104年人生風雨 2021-11-17 劉夢溪:傳統文化如何進入現代生活 2021-11-14 這座古城,或是黃帝部族所居? 2021-11-12 陳獨秀書法墨跡欣賞:外秀內剛 2021-11-11 胸懷大義孫墨佛 2021-11-10 三沈故里品家訓 2021-11-06 90年前新華社辦了份報紙,留下的一張殘報成了一級文物 2021-11-06 記者節想起穆青:22歲寫出《雁翎隊》 2021-11-05 蘇步青與日本妻子:生死相隨、與子偕老 2021-11-04 87版《紅樓夢》為何難以超越? 2021-11-04 程顥:視民如傷,若保赤子 2021-11-04 哲學家李澤厚逝世,曾希望靜悄悄地活、靜悄悄地死 2021-11-04 杜甫: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2021-10-30 穆青:讓人民情懷融入血液 2021-10-30 陳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能先利而後義 2021-10-29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蘊含的智慧 2021-10-28 運河瓷——「瞬間發現瞬間消失」的社會文物 2021-10-24 舒乙憶蕭乾: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2021-10-22 張桂梅被寫進了這部重磅「簡史」讀物 2021-10-22 考古學家安家瑤談「玻璃」:折射出東西文化絲路交流的光華 2021-10-19 忽培元談創作:文學如何與大地融為一體? 2021-10-19 田青:歌頌黃河是我們自然的、天生的、必須承擔的責任 2021-10-1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