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的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歌仔戲發源於清朝末年,成長於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戰敗後台灣歌仔戲的轉型與消退,到台灣本土意識高漲後而有新的契機,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牽動著歌仔戲的生息蛻變。
【進入 ...
/
/
/
/
/
/
/
===========
歌仔戲的形成
歌仔戲的發展
歌仔戲的展望
===========
回到首頁
計畫簡報
網站導覽
台灣歌仔戲形成至今一百多年,從「落地掃」的表演形式不斷的演進到現代劇場的精緻表演,其發展過程除了因時代、科技的進步外,另一主要原因是台灣百年政治社會的變遷影響民間戲曲的發展。
歌仔戲發源於清朝末年,成長於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戰敗後台灣歌仔戲的轉型與消退,到台灣本土意識高漲後而有新的契機,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牽動著歌仔戲的生息蛻變。
【進入內台歌仔戲演出的時期】
大約在1910年前後,歌仔戲在「歌仔陣」與「醜扮落地掃」的表演形式受到歡迎之後,有人進而改良歌仔戲的表演,使它更接近成熟戲曲的型態,演出劇情由滑稽散齣而成為全本戲,逐漸朝向大戲發展,形成「本地歌仔戲」或稱「老歌仔戲」。
「本地歌仔戲」剛開始登上舞台成為「野台歌仔戲」時,雖然已經具備大戲模樣,但舞台藝術尚未脫離鄉土醜扮的形式,是介於小戲與大戲之間的過度型戲曲,於是歌仔戲便向當時流行的大戲─亂彈戲、四平戲、南管戲、高甲戲等學習裝扮、身段、對白與音樂,從而提升舞台藝術而為大戲並逐漸走向城市發展。
進入都市後的歌仔戲為了適應都市觀眾和劇種本身生存的要求,在劇目內容上由民間故事題材擴展到歷史題材,同時在表演、音樂、排場、服裝和化妝方面,都從「京劇」方面來吸收應用,
從此「歌仔戲」逐漸形成了各種條件比較完備的劇種,很快地在台灣各個都市流行起來,並成為當時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娛樂。
在1925年前後
,歌仔戲進入城市戲館演出成為「內台歌仔戲」,並迅速發展,從台北到台南歌仔戲劇團及子弟班紛紛成立。
歌仔戲進入內台演出後,不僅在劇情與舞台排場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與提升,且各項藝術內涵也相對提高,音樂也隨之要求豐富,也開始有女性演員加入歌仔戲劇團演出。
由於女性聲腔柔美婉轉、細膩動人,於是造就了具有悽惻吟詠特質的「哭調」產生,劇本也因此增加了許多愛情劇,加強了悲歡離合的劇情內容,於是大受女性觀眾的喜愛,婦女觀看歌仔戲也蔚為風氣。
而廈門的「都馬劇團」將「都馬調」傳入台灣,更豐富了歌仔戲的音樂。
此時歌仔戲以其語言上的優勢、劇情腳色的繁複;舞台布景也趨向立體化、活動機關化,人人爭相進入劇院觀看歌仔戲,使得歌仔戲更加受到歡迎。
【日本統治時期─皇民化政策下的艱苦】
1937年「七七事件」後,日本政府開始改變對殖民地台灣的態度,強迫台灣人做日本國民,向天皇效忠,嚴禁講台語,歌仔戲的演出也遭受影響。
當時全台灣的歌仔戲團只剩改演「改良戲」的少數劇團苦撐,所謂的「改良戲」就是改穿和服演歌仔戲,表面上雖然是「皇民化劇」,但內容本質仍然是歌仔戲,只是台詞改了,把「朝廷」改為「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腔調還是歌仔戲的腔調。
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殖民政府更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只有審核合格的劇團才能參加演出,並且只准演出日本戲,所有演藝場所改以配給方式列管,歌仔戲的演出受到了很大的箝制。
【廣播、電影歌仔戲的興起與沒落】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歌仔戲開始復甦,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風靡全台,看戲風潮十分熱烈。
在1949年到1956年間全台歌仔戲班估計約有五百團,其中大部分在戲院內演出,少部分在外台露天演出。
因當時以歌仔戲作為酬神、謝神的風氣還未形成,且歌仔戲尚未吸收亂彈戲的辦仙戲齣,所以未能流行於外台。
1954年開始,美國西部槍戰片及日本的武士電影攻佔台灣而且大受歡迎,歌仔戲的票房一落千丈。
演出歌仔戲的戲館陸續改裝成播放電影的電影院,家庭中擁有電視機的比例逐漸增加,內台歌仔戲的觀眾逐漸流失,大部分的內台戲班只好轉向野台謀生成為野台歌仔戲,依附在宗教慶典上從事搭台演出,內台歌仔戲一蹶不振,從此絕跡。
第一部電影歌仔戲開始於1955年,後來因以台語製片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大受歡迎而掀起了電影歌仔戲的拍片熱潮,從1955年到1959年,歌仔戲影片出品量大幅上升,這段時期是電影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大約同時期也因收音機普及使歌仔戲走入廣播界,1960年廣播歌仔戲相當興盛
,直到電視歌仔戲竄起,電影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逐漸沒落。
【電視歌仔戲的輝煌年代】
1962年十月台視首先開播電視歌仔戲,開始進入電視歌仔戲的時期,剛開始因電視機仍不及收音機普及,電視歌仔戲仍比不上廣播歌仔戲的盛況,直到1966年台視推出由楊麗花擔任小生演出的歌仔戲,憑著楊麗花個人獨特的魅力、俊美的扮相及優異的唱做,成為歌仔戲當紅小生,同時也將電視歌仔戲推上了第一個高峰。
後來中視及華視開播,也播出歌仔戲節目,三家電視台皆播出歌仔戲節目,歌仔戲開始進入競爭時期。
1972年台視網羅三家電視台歌仔戲精英,當時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演員如:楊麗花、葉青、林美照、黃香蓮等,推出由楊麗花、葉青主演的「七俠五義」,立刻大受歡迎,使電視歌仔戲進入最巔峰的狀態。
到1977年,這段時期可說是電視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之後因為新聞局對閩南語節目設限,歌仔戲每況愈下,甚至完全在螢光目前消聲匿跡一年。
1979年電視台又恢復歌仔戲節目,電視歌仔戲節目不斷的改良、求新求變,之後更所謂三波改良電視歌仔戲時期。
一直到近年受到媒體的開放與多元化的影響,電視歌仔戲節目已不像從前受歡迎,電視台也很少製作電視歌仔戲的節目,歌仔戲開始朝向現代劇場發展,呈現精緻的戲曲風貌。
【朝向精緻戲曲發展】
1973年「雲門舞集」創團,將西方劇場演出的制度與技術搬到台灣,改變了台灣的劇場文化也改變了觀眾看表演的習慣。
1979年「雅音小集」的「白蛇與許仙」京劇於國父紀念館演出,開啟台灣傳統戲曲進入國家藝術殿堂之先例,1981年楊麗花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正式使歌仔戲邁入現代劇場,之後尚有「明華園戲劇團」參與國家文藝季,登上國父紀念館的舞台演出「濟公活佛」等等,從創新不俗的故事主題、緊湊明快的情節、醒目可觀的排場、多元豐富的音樂曲到演員精湛的演出等,歌仔戲已進入現代劇場精緻歌仔戲演出的新里程碑。
臺北市西湖國民小學
西湖紅孩兒隊製作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延伸文章資訊
- 1歷史發展 -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在「歷史發展」中將依時間的進程,瀏覽歌仔戲從歌舞踏謠逐漸發展為大戲,進而登陸 ... 其後又因應大眾媒體的崛起,跨界聯姻形成有別於舞台演出的媒體歌仔戲;1970年代 ...
- 2歌仔戲的由來及問題
... 中,鄉民以唱答山歌作為農閒時的娛樂活動,以民俗四句連的說唱內容為故事題材,借用車鼓戲的身段服飾及後場為表演形式,發展出純屬男性子弟的落地掃歌仔戲,著名的 ...
- 3B961060052 陳奕安台灣歌仔戲的流變
百年來歌仔戲從素樸的本地歌仔而逐漸發展,不論是野台、唱片、內台、. 廣播、電影或是電視歌仔戲等類型,都曾經盛極一時蔚為風潮,不但締造過傲. 人的成績,也造就了不少 ...
- 4歌仔戲發展史
歌仔戲,是一種以閩南語演唱,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的代表劇種,也是臺灣土生土長最珍貴的民間藝術文化結晶。 · 歌仔戲的與起、形成與祖先們到臺灣的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5台灣戲曲、台灣俗語-現今歌仔戲所面臨的課題(一)
本文共包括緒論、歌仔戲劇團的現況分析、外在客觀環境的改變、內在主觀條件的限制及 ... 從歌舞小戲的本地歌仔發展成歌仔戲的過程中,顯然受到北管和京戲的深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