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發展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歌仔戲,是一種以閩南語演唱,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的代表劇種,也是臺灣土生土長最珍貴的民間藝術文化結晶。
· 歌仔戲的與起、形成與祖先們到臺灣的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歌仔戲,是一種以閩南語演唱,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的代表劇種,也是臺灣土生土長最珍貴的民間藝術文化結晶。
它的演變與發展,反映了時代變遷下臺灣民間社會的種種現象。
歌仔戲的與起、形成與祖先們到臺灣的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明朝末年,大批的閩南人相繼渡海來到臺灣一些流傳於閩南民間的歌舞曲藝,例如歌仔、車鼓弄、採茶歌等等,也隨著 祖先們的腳步傳入臺灣,並且逐漸流開來;就在此環境中孕育了歌仔戲。
「歌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臺灣農業社會時農村的休閒娛樂,祖先們在農事空閒的時候,三五群不拘場所的聚集在一起,演唱那些來自家鄉的歌謠「歌仔」來娛樂自己和別人。
「歌仔」,這兩個字以台語來發音唸作「ㄍㄨㄚㄚˋ」,「仔」是詞尾語助詞,含有「小」的意思,簡單說來「ㄍㄨㄚㄚˋ」其實就是「歌」的意思,也就是「民謠小調」的意思。
「ㄍㄨㄚㄚˋ」剛開始只是一個人獨唱,逐漸增加人數成為對唱、多人齊唱和接唱的方式,增加了群體娛樂的參與性和熱絡的氣氛。
漸漸地各地村莊也出現了一些專門唱唸「歌仔」民間樂社,稱為「歌仔館」。
從自己娛樂到公開讓人欣賞,甚至教人唱唸,「歌仔」就是這樣流傳開來。
後來「歌仔」又從單純的歌唱,吸收民間歌舞的「車鼓弄」、「採茶」等表演的動作,從此開始發展成為小戲的型態。
「歌仔戲」剛剛發展成小戲時候,只有簡單的腳色和樂器。
群眾在廣場上圍成圈圈,形成一個表演空間,演出者就在中間開始表演,這種沒有舞台的演出型態稱為「落地掃」。
「落地掃」的意思是表演者在地上游走,褲腳及裙擺在地上「掃來掃去」,台語稱為「土腳趖」。
後來由於民間酬神賽會的需求頻繁,使得歌仔戲表演人經常受到邀請演出,為了增加可看性及演出機會,歌仔戲也自其他劇種如亂彈戲、京戲等大戲學習模仿;於是,在型態上逐漸朝大戲發展,在藝術手段上也吸收了鑼鼓伴奏、化妝扮相、武功身段等各式各樣的精華。
最後,終於形成了一個在臺灣新興的本土大戲劇種。
隨著業餘性質的子弟團和職業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在民間廟會中露天或搭起舞台演出,歌仔戲開始普遍地在各地流行,並成為最受歡迎的戲曲戲曲劇種之一。
這種依附廟會活動在戶外搭台演出,稱為「外台歌仔戲」或「野台歌仔戲」。
後來,約莫是在民國十年前後,便有職業劇團的組織成立,進入劇場舞台做售票的演出。
這種進入室內劇場,做商業性質的演出後,充分地表現活躍的創作生命力,並吸收了同期盛行劇種的曲調和流行歌曲。
舞台加上華麗絢爛的佈景,劇本也從一天能演完的篇,加長成連續劇般的「連台本戲」,使得歌仔戲在臺灣得到民眾前所未見的喜愛與歡迎。
而「外台歌仔戲」仍舊持續地在廟會慶典中活躍著,並隨著社會環境文化發展的變遷,在型式和內容上有所轉變,直到現今,我們依舊能在廟口看見「外台歌仔戲」的演出,不過已不如不如早期那樣蓬勃的盛況了。
日據時代,約在民國三十年間,日本施行「皇民化」政策,禁止我們用自己的語言、音樂等,企圖在文化上徹底地將臺灣全盤日化;由於無法禁止戲曲演出活動,日本政府便強迫劇團戲班改唱「皇民歌劇」,演唱日本歌,著日本服裝、取日本扮相來替代當時歌仔戲。
由於日本政府大力倡導「皇民歌劇」,使西樂的引進,在樂器上及音樂概念上皆對歌仔戲有了新的刺激,服裝扮相上也有著不同審美觀的思考。
我們現在偶爾在路邊或廟口看見「外台歌仔戲」的演出時,仍可看到一種歌仔戲班慣稱「烏撇仔戲」的形式演出,文武場伴奏也有西方樂器,演員偶而會著西方禮服上場,打鬥場面時演員手持日本武士力對決的情形,這都是當時日治時期「皇民歌劇」影響歌仔戲後所留下來的痕跡。
「烏撇仔」由「OPERA」音譯而來,鴉無褒貶之意味,取其新潮而已。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之後,歌仔戲再度復興起來;廟會慶典時上演的「外台歌仔戲」及室內劇場裡的「內台歌仔戲」都有著蓬勃發展。
廣播和電視興起後,為了適應廣播電視的特殊環境,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轉變,這類透過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的歌仔戲,我們便稱為「廣播歌仔戲」和「電視歌仔戲」。
民國四十三、四年間,「廣播歌仔戲」是歌戲班在電臺演唱錄音,透過廣播設備傳送各地,使得歌仔戲更進一步地進入民眾活空間之中,也為歌仔戲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傳播與流行。
民國五十一年電視開播,日益普及後,「電視歌仔戲」也應運而生,自然又帶動另一次輝煌盛況。
其實,早在「電視歌仔戲」出現之前;民國四十四年,即有「電影歌戲」,而國人電影史上的首部自製臺語電影,拍的就是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相當賣座,也引起當時一窩蜂的跟拍,於是早期台語電影就多屬於電影歌仔戲。
「電視歌仔戲」在民國五十八年後,則是達到了顛峰,不僅作品數量多而且廣受大眾熱愛,為歌仔戲寫下輝煌的歷史。
「電視歌仔戲」最早是以舞台形式的演出為基礎,直到錄影設備的出現後,才開始有了預先錄製作業,透過剪輯、錄音等後製效果運用,使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作品更是嚴謹而完整。
「電視歌仔戲」的後來發展,受到了古裝電影的影響,開始加入了寫實的佈景,甚至到戶外拍攝自然景物,增添寫實的效果;在化妝扮相上也採現代化妝寫實的做法,不再用傳統的油彩妝和誇張的線條畫法,尤其旦腳更以古裝「頭套」來取代傳統的「大頭」梳法,更接近於現實生活。
「電視歌仔戲」最大的特質,就是將戲曲的「明星制」發揮到極致,透過商業的包裝與推銷,讓演員成為明星,以演員的個人魅力和風格來吸引觀眾,同時提高了演員的社會地位,使歌仔戲演員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也為歌仔戲發展成了另一種蓬勃的景象。
民國五、六十年代電視的「金光布袋戲」風靡全台灣大街小巷,而歌仔戲也吸收了它的成功經驗,以現代聲光科技,配上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著重舞台佈景機關技術,例如噴乾冰,吊綱絲等手法,同時學習「電視歌仔戲」節奏明快緊湊,表演風格趨於寫實,發展出「金光歌仔戲」,亦風行歌仔戲劇壇一時。
然而,隨著電視節目型態的推陳出新,民眾生活環境和文化的自然變遷,歌仔戲的發展出現了觀眾日益流失和演出質量下降的萎縮趨勢;「電視歌仔戲」風光不再,依附廟會慶典的「外台歌仔戲」也受到民眾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有質與量的銳減,歌仔戲的發展面臨了極大的危機。
近年來劇場的活動頻繁,本土文化意識的高漲,關心文化的工作者和知識份子們積極投入了創作及研究的工作,企圖重整歌仔戲的風光盛世,幾經努力,終於使歌仔戲得以在作藝術文化性演出時,重回「內台」,再次展現活躍、可期待的蓬勃生機。
歌仔戲於民國七十年間有機會回到了「內台」,進入了現代化設備的劇場中做職業性質的演出。
隨著西方現代化劇場的發展、戲劇研究理論的建立,有機會回「內台」的歌仔戲受到了新觀念的影響,在形式上已有顯著不同的改變,為了區別傳統無劇本、粗糙的表演型態,我們稱它為「精緻歌仔戲」。
延伸文章資訊
- 1B961060052 陳奕安台灣歌仔戲的流變
百年來歌仔戲從素樸的本地歌仔而逐漸發展,不論是野台、唱片、內台、. 廣播、電影或是電視歌仔戲等類型,都曾經盛極一時蔚為風潮,不但締造過傲. 人的成績,也造就了不少 ...
- 2歌仔戲的由來及問題
... 中,鄉民以唱答山歌作為農閒時的娛樂活動,以民俗四句連的說唱內容為故事題材,借用車鼓戲的身段服飾及後場為表演形式,發展出純屬男性子弟的落地掃歌仔戲,著名的 ...
- 3歷史發展 -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在「歷史發展」中將依時間的進程,瀏覽歌仔戲從歌舞踏謠逐漸發展為大戲,進而登陸 ... 其後又因應大眾媒體的崛起,跨界聯姻形成有別於舞台演出的媒體歌仔戲;1970年代 ...
- 4歌仔戲介紹
歌仔戲的「歌仔」二字,含有山歌、小曲之意,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境內),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 ...
- 5歌仔戲
當時臺灣的都市逐漸興盛,提供市民娛樂的劇場蓬勃發展。演出京劇之上海、福州京班紛紛出現在劇場內,亦深深地影響了歌仔戲之表演內涵。從劇本結構、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