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歷史背景,州牧形成,割據情況,四個十年,三國時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 ... 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基本介紹
中文名:東漢末年外文名:ThelastyearsofHanDynasty時間:公元184年-公元220年開始標誌:黃巾起義結束標誌:曹丕篡漢
歷史背景,州牧形成,割據情況,四個十年,三國時期,
歷史背景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
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占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州牧形成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
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於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東漢各州、譙為豫州治所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割據情況東漢末年割據圖-京翰高考網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
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崛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
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
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
他死後,其子劉琮繼位後,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繫,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
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發生內斗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
此外,民間出現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現的武裝集團,例如張角領導的黃巾賊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
另外還有一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間割據勢力,那就是張魯在漢中地區領導的五斗米道教眾。
涼洲枹罕的宋建則自立為河首平漢王。
四個十年180年—190年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
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布各地。
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
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占領漢中,切斷與朝廷的關係。
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189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爭又起。
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
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
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
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
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剷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
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
最後董卓廢黜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黃巾起義中國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
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激化。
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張角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
10餘年間,徒眾達10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
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
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於三月五日同時起義。
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
於是36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
旬日之間,天下回響,京師震動。
靈帝慌忙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
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
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
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以致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潁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
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
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
3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5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
張寶也隨即於下曲陽兵敗陣亡,10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
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
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
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
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189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
少帝劉辯繼位。
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后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
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鬥爭日趨激烈。
雙方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擠,殊死鬥爭。
深知朝廷派系之爭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訊息後,心中竊喜,他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隨時準備相應措施。
見機行事。
不久,在河東伺機而動的董卓便收到大將軍何進的密令。
何進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勢力。
靈帝死後,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共同謀計誅殺張讓,遭到何太后的反對。
於是,何進便誘董卓以好處,以聖旨名義召他立即進京討伐張讓,並以此來威脅何太后。
董卓接到聖旨後,大喜過望,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並按何進的意思,上書少帝,要求“逐君側之惡”,“收讓軍,以清奸穢”。
可是,董卓卻萬萬沒有想到,在他還沒來得及趕到洛陽之前,何進就在爭鬥中被張讓等人殺死。
這時,虎賁中郎將袁術(?一公元199年)也趁機領兵進入洛陽,聽到何進被殺的訊息後,便放火燒毀了南宮,並追殺張讓等人。
張讓和中常侍段珪慌忙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
少帝被蜂擁而至的大軍嚇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面。
董卓威風凜凜,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參見少帝,並且向他詢問事變經過。
少帝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主動上前向董卓講述了整個事變的經過,敘述毫不含糊,條理清楚。
當時,劉協只有9歲,比少帝還小整整5歲。
董卓大為歡喜,認為劉協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后親自撫養的,於是,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最初念頭。
董卓把少帝奉迎至皇宮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干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
袁紹190年各州的最高長官南陽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偏將軍馬騰,幽州奮武將軍公孫瓚,上黨行軍司馬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
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並火燒舊都洛陽。
其間,關東聯軍只有孫堅、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
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
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1年—200年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
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
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於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
195年,由於李傕與郭汜等人內部不和,發生內斗,分別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亂。
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
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獻帝。
而後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
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隨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以漢獻帝脅迫其他諸侯,史稱“挾天子以令諸侯”。
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
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
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
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
孫堅在攻打劉表據有的襄陽時戰死,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後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
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
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成”,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
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
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
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
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
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
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
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
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
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
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黃巾起義結束194年,黃巾起義宣告投降結束。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就比董卓高明多了,他不換皇帝,利用這個現成的皇帝,並把這個皇帝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利用皇帝這張牌來號令天下、號召諸侯,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團的人從來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何去何從》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訴我們,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
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說法又是怎么來的呢?“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是人家說曹操的,比方說諸葛亮就說過這個話,他的說法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意思一樣的。
也就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是曹操的敵人說他的,敵人的話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沒有人說過呢?有,誰呢?袁紹的謀士沮授,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說這個皇帝現在是個廢物啊,這么一個廢物你把他接到我們這兒來乾什麼呢?你是朝拜他呢還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請示他呢還是不請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請示,我現在把他弄來以後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請示,皇帝萬一意見和我們不一樣怎么辦呢?我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他的呢?我聽他的顯得我們沒分量,我不聽他的我不又是違法嗎?算了算了。
袁紹怎么想呢?袁紹一想,這現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來的,而且董卓要廢立皇帝的時候我袁紹是不乾的,我現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當然我現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張的那個皇帝再扶起來,那個已經被董卓謀殺了,拉倒吧。
那么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
曹操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長安的漢獻帝在董卓死後,歷盡千辛萬苦,又回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
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破敗不堪,在洛陽,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
曹操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果斷地採納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想方設法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縣。
201年—210年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
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
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赤壁之戰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
九月,曹軍進占新野(今屬河南南陽),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
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
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
劉備在長坂坡(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赤壁之戰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
黃蓋擇時率蒙沖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
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11年—220年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
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
關羽敗走麥城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
麥城因此聞名中外。
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
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應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督七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
8月,山洪爆發,淹于禁等七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
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回響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
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
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關羽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
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
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搖,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
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
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軍,軍威大振,曹操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東大將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占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
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紮在麥城。
呂蒙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
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
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
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隨即將其處死。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
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葬於高陵。
三國時期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湖北襄陽。
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決戰。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其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220年,曹丕逼漢獻帝劉協退位,自立為帝,隨後,221年,劉備稱帝,229年,孫權稱帝。
三分天下,東漢結束,拉開了嶄新的局面。
相關詞條
東漢末年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東漢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三國(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東漢末年群雄割據(184年-220年),東漢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國內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王允(東漢末年司徒)王允(137~192年),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祁縣)人。
東漢末年時期大臣。
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
舉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為侍御史。
出任豫州刺史,勤政愛民。
鬥爭中...呂布(東漢末年歷史人物)(東漢末年歷史人物)編輯鎖定討論999呂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北)人。
原為丁原部將,被唆使殺害丁原歸附董卓,與...劉表(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人。
東漢末年宗室、名士、軍閥,漢末群雄之一,西漢魯恭王劉余之後。
劉表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張讓(東漢末年宦官)張讓(?—189年9月24日),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
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
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董卓(東漢末年權臣)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
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
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何進(東漢末年靈帝時外戚、大將軍)何進(?~189年),字遂高,南陽郡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宛城區)人。
東漢時期外戚大臣,靈思皇后之兄。
初以妹妹有寵,拜為郎中,出任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遷侍中、將...東漢十三州東漢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東漢行政區劃東漢末年,州由虛的行政監察機構變為一級政區實體,開始出現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劃制度,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形勢圖東漢末年群雄割據(184年-220年,東漢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國內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東漢六大家族公元216年,最後一位呼廚泉單于去鄴城拜見曹操,大丞相“因留不遣”,分匈奴分五部,正式結束了匈奴的歷史。
從東漢開國到建安末,耿氏家族共出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漢末群雄(漢末割據地方的各諸侯總稱)東漢末年,閻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無鄧太后的政治才能與賢淑品德,她們或私慾過重,或優柔寡斷,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
漢靈帝即位後,沉迷於...皇甫嵩(東漢末年名將)皇甫嵩(?-195年),字義真。
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
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
皇甫嵩出身於將門世家,最初被舉為孝廉、茂才...小喬(東漢末年美女)小橋(180年代-?),本姓橋(小喬為後世誤傳)。
中國東漢末年時期的美女,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
橋公的次女,漢末名將周瑜之妾。
周瑜風度翩翩的才子形象,與堪稱...孫策(東漢末年諸侯)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
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
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東漢末年西北羌亂東漢末年西北羌亂編輯鎖定184年,北地先零羌等外部反叛,遂立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冷征,之後籠絡金城人邊允(邊章)、韓約(韓遂),殺金城太守...尹楷(東漢末年人物)尹楷,東漢末年人物,袁尚部下,武安長。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曹操趁機攻鄴。
尹楷屯毛城,以通上黨糧道,為曹操擊敗,期後下落不明。
...劉璋(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生卒年不詳),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東漢末年宗室、軍閥,益州牧劉焉幼子,在父親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
劉璋為人懦弱多疑。
漢中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賈詡(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曹魏著名謀士、重臣)賈詡(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
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
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麴義(東漢末年將領)麴義(又作曲義、鞠義),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早年在涼州,精通羌人戰法,率領著袁紹的精銳部隊。
後來由於自恃功高而驕縱...張南(東漢末年武將)東漢末年武將。
本是袁紹部將,曹操平定北方時投靠曹操。
......東漢末年武將。
本是袁紹部將,曹操平定北方時投靠曹操。
中文名張南職業東漢末年武將類型武將...
熱門詞條
女同志
姜東湖
情趣椅
潮境公園
大眾途銳
rmvb播放器
狗賊
貼現
iGOOD
烏木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違規
電漿
秀姑巒溪泛舟
驀然回首
經典
威爾剛
劉俐
金色年代
海中天
可惜不是你
蔥抓餅
權證
能源效率
Eureka
悠長假期
翹臀
鴛鴦鍋
東漢末年@中文百科全書
延伸文章資訊
- 1東漢末年州牧勢力坐大中央管治權名存實亡 - 巴士的報
州牧位居郡守(太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東漢末年,各州牧之間也不斷混戰。(網上圖片).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 ...
- 2東漢末年:歷史背景,州牧形成,割據情況,四個十年,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 ... 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 3州牧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國語辭典
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 刺史,中國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於漢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又有州牧一職與之類似.
- 4州牧割據:東漢末年 - 中文百科知識
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事,朝廷不得不藉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權。董卓進京,靠的就是他在涼州刺史任內擁有的兵權;袁紹、韓馥興兵討伐董卓,也是聯合各地擁兵的 ...
- 5東漢末年的宗室刺史、州牧-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東漢末年的宗室刺史、州牧 · Ci Shi and Zhou Mu in the Imperial Clan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