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学术研究不但能印证、发展理论,而且还具有指导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瑶族宗教信仰人类学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近年的瑶学研究热中, ... 云南省图书馆机构用户,欢迎您!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欢迎您回来! 进入个人中心  退出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高级搜索 首页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 收藏 |打印|下载 作者: 张有隽  作者简介: 张有隽,1939年1月生,长期从事南方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并主持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出版有《广西通志·民俗志》、《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等,曾任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现任广西七届政协常委、广西民族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广西瑶学学会会长、国际瑶族研究协会执行副主席。

原文出处: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5 分类名称:民族研究 复印期号:1996年10期 关键词: 字号:大中小       [提要]本文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瑶族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绝不是简单的迷信,实则具有文化演化的意义,及社会整合、人格养成、心理调适、辅助经济等多种功能。

因此,学术研究不但能印证、发展理论,而且还具有指导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瑶族宗教信仰人类学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近年的瑶学研究热中,瑶族宗教研究又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学者们发表的文章可谓不少,其中不乏开掘较深的作品。

但多数文章要么限于现象描绘,要么限于史实争辩。

描述现象的文章是有价值的,但要描述得准确、细腻,遗憾的是,这种文章不多;争辩史实的文章,如争辩瑶族宗教是否属道教信仰也有好处,通过争辩有助于加深认识。

但若一味停留在史实的争辩上,研究就难深入下去。

因为这种争辩主要是围绕着史实问题,属于史学意义上的。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史学研究成果的意义。

我的意思是,我国的瑶学研究不能光停留在对现象的粗浅描述,和民族历史的争辩上。

      人类学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各民族有这样那样的宗教信仰,除了历史原因外,都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因此,我们对宗教进行研究时,绝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残留物。

同时,宗教信仰既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也不能把它与整个文化割裂开来,对它进行孤立的研究。

这样做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文化的整体观,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任何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是愚昧落后的产物,只要科学昌明发达,宗教就自然趋向消亡。

但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今天的科学技术那么发达,人们却仍然十分迷信。

近日报载,在现代化的意大利,巫术却越来越盛行。

现代化没有扫除在意大利历史上有根深蒂固影响的巫术。

全意大利现在有2000—12000之间的巫师。

巫师们有现代化的高级办公室,配有秘书、大哥大和电脑。

他们在专门的杂志、公共交通车辆和私人电视上为自己大作宣传。

人们请巫师通过电话或传真避邪,还利用邮购求好运或降祸于人(殷义,1994)。

今日台湾社会也相当现代化了,教育科学也普及了,可是传统文化宗教并未如前人所预料那样会被淘汰,反而是与这同时俱进(宋光宇,1995)。

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不但不改迷信旧俗,反而利用现代技术推动巫术迷信发展,这究竟是为什么?这里用原来的观点显然不能作出圆满解释。

      过去还有一种观点,把解放前仍存在于我国一些民族(包括瑶族)社会内部的原始宗教信仰看作是远古社会的“残留物”,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学者忙于搜集资料去复原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这种观点忽视了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决不仅仅是一种远古“残留物”,而首先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信仰,并且正因为它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信仰,就有其存在的根据。

80年代初我在十万大山山子瑶地区调查时,有一个惊奇发现:据报告人陈述,当地解放前一直存在的一种习俗,村民通棍卜、鸡卜、香卜遴选村老管理村社人丁和生产。

村民对之无比信赖。

举凡砍山、耕种、狩猎,以及村社祭祀,婚丧礼仪,调解纠纷,对外交涉,均听其指挥。

这种习俗不仅历史上与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先后在当地设立的团总制、乡村保甲制并存,就是解放后直到80年代初笔者去调查时,也一直保存,不过不象解放前那样公开,而改为暗中进行。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类似的原始宗教信仰绝不仅是历史“残留物”,它之所以继续存在,必定有其文化上的原因。

因此,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也不应停留在所谓收集历史“残留物”,复原古代历史上,而应当进一步探索存在这类宗教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

      过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了,还迷信干什么?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都伴随批判封建迷信,“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浪潮席卷全国。

在广西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搜缴迷信书籍,把师、道公当作“坏分子”揪斗。

在高压政策下,宗教迷信现象表面减少了,实则转入地下。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后,政策一宽松,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有的地方甚至比“文化大革命”前还厉害。

因为迷信作为一种思想信仰单靠行政禁令不解决问题。

80年代初我在上思县十万大山调查时了解到,“文化大革命”中当民兵和红卫兵上山破四旧时,有的瑶族师、道公闻风把经书用塑料纸包裹埋藏于地下;有的师、道公不怕烧书,烧了照样抄出来。

为什么呢?南屏公社汪乐村一位姓邓的74岁老师公告诉我:他20岁开始学做师公,做了54年,所有经书他都能背出来。

“文化大革命”烧了村子里的经书。

“文化大革命”后,他把弟子叫到跟前,他一边背诵,弟子一边抄。

师公做法事需用的十几本几十万字的经书又一本一本地传抄了出来。

确实,我在当地看到,不仅汪乐村,其他村子不少经书都是用新鲜的棉纸抄就的。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宗教迷信作为文化因素,当这种文化还需要它时,并不能用简单的办法加以消除。

      宗教迷信的复杂性远不止此。

在许多文化中,宗教都不是少数人的行为。

在初民社会里,宗教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就是在复杂社会里,宗教也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

宗教迷信与科学是两个极端,但二者也可以兼容。

不仅初民社会的某些迷信行为混杂科学知识;就是在复杂社会里,宗教与科学并存的例子也不少见。

      上述事例说明,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必定有其作用和意义。

真正的科学研究不能把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加以看待,而应当从文化的整体观念出发,将它放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多层次多视角地加以研究,努力揭示其社会意义。

      二、瑶族宗教信仰特质      瑶族宗教信仰之所以引起人类学家注意,是因为它具有某些特质。

在讨论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前,让我们先看看瑶族宗教信仰具有哪些特质。

抓住了这些特质,就可以进一步讨论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了。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瑶族宗教信仰比较引人注目的特质主要是:崇拜以盘护(盘瓠)王为主要代表的民族祖先神,以社王、土主、土地为代表的地方神,以谷魂、禾魂、山鬼、水怪、木精等为代表的自然神;将上述神灵纳入道教信仰范畴,认为一个人受戒入道就可以召神劾鬼,驱灾迎福;男子到一定年龄都要请师、道公为之举行挂灯、受戒的入社仪式,经历过此等仪式的人被授以法名(阴名),警以戒训,其在神灵世界中即获得相应的等级地位,在阳人社会中则受到尊重,并被认为具有保护他人不受神鬼侵害的法力,领导氏族、村社成员为砍山耕种、狩猎等活动举行祭祀的资历;每逢砍烧大片山林、春耕破土、播种、中耕、收割谷物、集体渔猎、抵御外侮、血族复仇,都要由师、道公或受过戒懂法术的村老、社主会集众人,举行祭祀仪式,以求逢凶化吉;每到一定时候,都要请师公主持举行以祭祀盘护王为主的跳神祭祖还愿活动,举行此种仪式时,需杀猪杀鸡,尽其所有以享客,异族人禁止进入。

共7条结果上一页1234下一页全部展开 原文参考文献: 45 相关文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实践 郑彦卿 民族问...2019年第01期 民族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谌利民 民族问...2019年第01期 区域异质性视角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 马楠 民族问...2019年第01期 民族关系视角下快捷支付发展研究 陈延斌 民族问...2019年第01期 壮族民歌艺术的审美困境与现代性转场的路径... 陈铭彬 民族问...2019年第01期 关于我们| 数据库介绍| 联系我们| 帮助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4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京ICP备120078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