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屈原- 出世與入世——智慧、慈悲- udn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透過屈原與漁父的對答,顯現出屈原廉潔忠貞、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
... 清高,不肯同流合污,以至於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這又是為什麼呢?
Contents...
udn網路城邦
出世與入世——智慧、慈悲 (到舊版)
文章相簿訪客簿
精選
漁父屈原
2012/03/2323:01
瀏覽76,468
迴響2
推薦22
引用0
漁父屈原
【題解與作者】
【題解】
1.本文選自《楚辭章句》,又見於昭明文選第三十三卷。
辭賦類古文(散文化的辭賦)。
2.漁父,漁翁,捕魚的老翁。
父,音ㄈㄨˇ,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本文是以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為主體,因此用《漁父》當作篇名。
文章短小,自設問答的方式在辭賦的發展史上是一種濫殤之作。
文中藉漁父和屈原的對話表達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成為自古以來文人在或隱或仕之間的兩種抉擇。
3.有關作者是誰,司馬遷認為乃屈原所作,並載入史記屈原列傳中,王逸認為屈原作,朱熹從其說。
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漁父一文可能非出自屈原之手,而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
但無論作者為誰,本文是了解屈原思想與行為的重要資料。
4.通篇以屈原和漁父的問答對話成文。
文章透過問答、對比的方式,慨嘆世俗的黑暗、混濁,抒發自己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5.屈原作品向來以強烈的情感獨白撼動人心,本文看似以理性的問答進行對話,實則寓抒情於議論之中,展現屈原作品的另一種面貌。
透過屈原與漁父的對答,顯現出屈原廉潔忠貞、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
本文所塑造的漁父形象,代表隨世俗進退轉移的處世態度,與屈原堅持理念的處世態度,正好形成強烈的對照。
6.文中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寫,運用對比手法,生動地呈現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一是漁父與世推移、明哲保身的應世態度;一是屈原秉持自我理想,堅貞執著的淑世情懷。
文末以漁父滄浪之歌作結,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顯示二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7.本文的主要手法為主客問答與對比。
前者可與赤壁賦、秋聲賦等文賦相提並論;後者可與下列以對比為主的課本選文作比較:琦君.髻、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司馬光.訓儉示康。
8.楚辭,為戰國時南方新興詩體,因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特有的風土物產、方言詞彙與音律變化,故稱「楚辭」。
其句式參差,文辭瑰麗,富有神祕浪漫的氣息,且多長篇鋪敘,開漢賦先河。
屈原可說是楚辭的開創者,其後宋玉、唐勒等仿而作之;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與漢人的楚辭作品,輯成《楚辭》,東漢‧王逸為之作注,是為《楚辭章句》。
【作者】
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楚人。
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周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三四三年),卒年不詳。
2.屈原出身王族,具有強烈的國族意識,為親齊派主要人物。
年輕時,即憑其博學多能而深得懷王寵信,官居左徒,參與內政、外交重大決策。
後因懷王聽信讒言,屈原遭受斥逐,流放至漢水之北。
親秦派得勢後,說服懷王先是與齊斷交,後更與秦交戰,終至喪土辱國。
3.屈原雖一度被起用,擔任聯齊特使,卻無法有所作為。
頃襄王繼位後,屈原因批評奸佞誤國,觸怒令尹子蘭、上官大夫等親秦派權貴,最後被放逐到江南之地。
屈原眼見國勢日頹,既憂心救國無門,又自傷被逐處境,於是懷著滿腔悲憤,投汨(ㄇㄧˋ)羅江而死。
4.屈原失意於政治,而文學創作則大放異彩,被公認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所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二十五篇,文辭瑰麗而富浪漫氣息,情感細緻而帶感傷色彩。
這一具有楚地風格的新興詩體,後世通稱「楚辭」或「騷」,與詩經並列,同為百代韻文之祖。
其中以〈離騷〉最具代表性,與《詩經》同被視為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
【課文精讀】
【第一段】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語譯】
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江岸一帶徘徊流連,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神情憔悴,模樣枯瘦。
漁翁看見屈原,便問道:「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變成這等模樣(落到這種地步呢)?」屈原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單單只有我是清白的啊;眾人都爛醉如泥了,單單只有我是清醒的啊。
所以我就被放逐到這兒來了。
」(全世界都污濁不堪了,只有我還是清白的;人人都沉迷昏醉在污濁的環境裡,只有我還維持著清醒,表明了在晦暗不明的大環境下,屈原堅定不移的心志。
)
【注釋】
○游 通「遊」。
徘徊;流連。
○江 潭 泛指江湖之間。
江,本是長江的專名,後來其支流也稱「江」。
情況一如黃河的支流稱「河」。
至於所指究竟是哪一條支流,蔣驥以為是沅江,但下文既言「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最有可能是湘江。
潭,水淵。
廣雅.釋水:「潭,淵也。
」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泝江潭兮。
」注曰:「潭,淵也。
楚人名淵曰『潭』。
」「潭」和「淵」古音相近,應是因方言異音而造字;黃河流域叫「淵」,長江流域叫「潭」。
「淵」和「潭」既指深的水坑,也指江河中的深水處。
此指後者。
又:「江潭」史記作「江濱」,與下文「澤畔」相對,且於義較順。
○行吟澤畔行吟,步行吟詠。
是一種有苦難伸、不知也不便向誰人去訴的自我沉吟。
澤,沼澤。
風俗通.山澤:「水草交厝,名之曰『澤』。
」澤指大片的聚水窪地,是水草交錯,盛產魚鱉禽獸的地方,不適合耕種而適於漁獵。
楚有雲夢(在今湖北省),即古之著名大澤。
澤畔,水邊。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顏,眉目之間。
色,顏色,臉色。
顏色,容顏、臉色。
指整個人的神情、氣色。
憔悴,亦作「蕉萃」、「顦悴(卒+頁)」,面色枯黃黧黑,形容枯槁瘦病的樣子。
形,身形。
容,容貌。
形容,外貌;模樣。
枯槁,乾枯、乾燥、乾萎,形容憔悴。
形容枯槁,外貌乾瘦,神情憔悴。
○三閭大夫 春秋時楚國所置官名。
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務。
屈原曾任此職。
或稱為「三閭」。
※三閭大夫 三閭,王逸以為是「屈、昭、景」王族三姓。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則主張「三閭」為地名,即春秋之「三戶」,並說屈原被放逐到此做邑大夫。
大陸學者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則認為「三閭」是楚王族發跡期所分出的三大氏族,借指整個楚王族;而三閭大夫即相當於中原各國的公族大夫,其職掌為負責王族及公卿子弟的教育。
○何故至於斯為什麼弄到這地步。
至於斯,到了這個地步;變成這樣。
※至於斯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引作「而至此」。
王逸章句注曰:「曷為遭此患也?」認為「斯」指上文「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整個情境。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則以為「指江潭言」,顯然是受到史記的影響。
兩相比較之下,王說涵蓋面較廣,可取。
否則,上文有「江潭」,也有「澤畔」,「斯」如果要指代地點,不能只是偏指「江潭」而不顧「澤畔」。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全世界。
舉世混濁,比喻世道昏亂,是非不明。
「眾人」與上句「舉世」(世,指世人)變文同義。
亦即今修辭學錯綜格之抽換詞面。
醒,說文新附:「醉解也。
」本義指人從酒精的麻醉狀態中恢復清明的知覺,所謂「醒酒」。
這裡用的正是本義。
至於睡醒的「醒」,只是引申用法,其本字為「寤」或「覺」。
獨醒,獨自一人清醒。
○是以見放是以,因此。
見,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
見放,被放逐。
【第二段】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語譯】
漁翁道:「通達事理的聖人(才德兼備聰明有智慧的人)思想超曠,對他所處的時勢、環境是從不固執拘泥的,(不會受制於任何事物),能夠隨著世道的改變而進退轉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你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汙泥,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為什麼不也乾脆跟著吃吃酒渣、喝喝薄酒裝醉呢?幹嘛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世界上的人既然都如此污濁不堪了,為什麼你不跟著他們同流合污、一起瞎混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麼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麼要思慮得那麼深遠,憂國憂民,行為高超,表現得那麼清高,不肯同流合污,以至於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這又是為什麼呢?意思大概是勸屈原別執著於個人的理想,若肯隨波逐流,便不會感到痛苦了。
)」
【注釋】
○聖人不凝滯於物 聖人不執著於任何事物。
聖人,指道家意義的聖人,與儒家所謂聖人不同,此處指懂得隨俗應變進退的人。
文中漁父談吐不凡,若果真有其人,必隱者之流,其思想屬道家。
若漁父為虛設,則此文乃屈原心中仕隱之掙扎。
無論如何,此聖人既出漁父之口,則非以修己治人為己任的儒家聖人。
凝滯,執著、拘泥、拘絆;局限,停滯不動。
指固執不變。
物,指客觀時勢。
凝滯於物,被任何事物所局限、拖累。
○與世推移 隨世俗而轉移。
隨著世俗而進退應變。
與,隨著。
○淈其泥而揚其波 攪渾汙泥,掀動波瀾。
翻攪水底汙泥,使清水變渾濁。
意謂與世俗同流合汙。
有隨俗進退,與世俱濁之意。
淈,音ㄍㄨˇ,說文:「濁也。
」段注:「亂也。
」合而言之,即「攪渾」。
攪濁,弄渾濁。
淈泥,濁亂其泥。
揚,掀動。
揚波,掀起波濤。
○餔其糟而歠其醨 吃酒糟,喝薄酒。
意謂隨眾人而醉生夢死。
有與眾同醉之意。
餔,音ㄅㄨ,吃,「食」的意思,同「哺」。
糟,指酒糟,釀酒的殘渣,釀酒時濾下來的渣滓。
歠,音ㄔㄨㄛˋ,同「啜」,飲、喝。
醨,音ㄌㄧˊ。
薄酒。
※餔,音ㄅㄨ,本義是「夕食(吃晚飯)」,這裡只取「食」的意思,詞義與「哺」無別。
說文:「哺,哺咀也。
」段注:「釋玄應引許淮南注曰:『哺,口中嚼食也。
』」糟,本義指未過濾而帶渣滓的酒,後來轉而指過濾酒時所淘汰的渣滓(粕)。
甚至二者合成同義複詞「糟粕」。
其實「糟」、「粕」是有區別的,糟可以飲用,粕則是棄物。
換言之,糟也是一種酒,只是未過濾而已;至於已過濾的則是清酒。
歠,字有多形,也作「啜」、「餟」等,今作「啜」。
「啜」指的是小口喝,帶有品味的意思,故說文解為:「啜,嘗也。
」醨,楚辭章句作「釃」,音ㄙ,濾酒。
此依文選、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二句是說:你為什麼不同流合污呢?
○深思高舉 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
深、高,都指超乎世俗而言。
深思,深遠的思考,指憂國憂民。
高舉,高高的揚起;指行為超出凡俗。
隱居。
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
※深思高舉:林西仲曰:「深思為『獨醒』,高舉為『獨清』。
」如此地分別接應,文言中本也有此句法;但從字面看,終嫌牽強,故不取。
○自令放為 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令,使;讓。
為,表示疑問的句末助詞。
【第三段】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語譯】
屈原說:「我聽人說:剛洗過頭的人,在戴帽子前,一定要先拂去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在穿衣服前一定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淨潔白的身體,受到污濁的外物弄髒呢!我寧願跳進滔滔的湘江裡,葬身在江魚的肚子裡;又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玉一般的)清白之身,受到世俗塵埃的污染呢!」
【注釋】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剛洗過頭髮的人,必定會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必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
全句指剛洗淨的人,必定會彈去衣帽上的灰塵。
比喻不願以清白之身,而受世俗的汙染。
沐,洗頭。
與下文「浴(洗身體)」相對。
新沐,剛洗過頭。
彈冠,整理帽冠,用手彈除帽子上的灰塵。
浴,洗澡。
振衣,抖衣,抖落衣服上的塵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能讓潔淨的身體被外物汙染呢?察察,潔白、潔淨的樣子。
汶汶,音ㄨㄣˋ,昏暗的樣子,此處作玷汙。
污濁、骯髒的樣子。
※汶 汶 王逸注:「蒙垢塵也。
」洪興祖補注:「音門,一音昏。
」部頒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定為ㄨㄣ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皓皓,音ㄏㄠˋㄏㄠˋ,潔白的樣子,此喻貞潔。
皓皓之白,光潔明亮的清白。
意指清高的人品。
世俗,世間,俗世。
世人,凡人。
塵埃,飛揚的灰土。
【第四段】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語譯】
漁翁聽後微微一笑,盪起槳離開了。
邊盪槳邊唱道:「滄浪的水啊,如果清澈乾淨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帽帶吧!滄浪的水啊,如果污濁骯髒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雙腳吧!」就這樣走遠了,不再和屈原說話了。
(漁父與世圓融的豁達,訴說虛與蛇委的胸懷,處在廟堂則憂其君,處於江湖則憂其民;時勢可為便去做,世道難行,則獨善其身。
漁夫勸屈原應當配合時局改變理想、同流合污,應隨世俗而進退轉移)
【注釋】
○莞爾 音ㄨㄢˇㄦˇ,微笑的樣子。
※莞 爾 杭永年古文快筆貫通解:「莞爾,妙。
固不深信為是,亦不大笑為非。
莞爾一笑,正在或然或否之間。
」
○鼓枻而去鼓,拍打。
枻,音ㄧˋ,短槳。
船槳。
鼓枻,盪槳,划動船槳。
搖槳行船。
※「枻」字首見於楚辭,應是楚方言。
湘君:「桂櫂兮蘭枻,冰兮積雪。
」蘇軾.赤壁賦引此作「桂櫂兮蘭槳」,顯然認為「枻」即是「槳」的異名。
但王逸注作「船旁板(船舷)」,恐非是。
大陸學者王鳳陽.古辭辨認為文言中作「短槳」解的共有四字,其中「楫」是通名,「枻」是楚方言,「橈」、「榜」則是吳、越方言。
其說可從。
因為楚、吳、越是水鄉澤國,水上交通便利,語言又自成系統,對於日常使用的工具,因其音而獨立造字不無可能。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ㄘㄤㄌㄤˊ,河流名,漢水下游的別名。
一說是漢水的一條支流。
纓,音ㄧㄥ。
繫在頷下的冠帶。
濯纓,清洗帽纓,比喻超凡脫俗,志節堅貞。
可以濯吾纓,可用來洗我的冠帶。
借喻治世才可以積極用世。
濯足,本指清洗腳。
後比喻除去世間塵埃,以保持高潔品格。
「可以濯吾足」,則喻亂世不宜用世。
※滄 浪 尚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水經注也有相同記載,一般學者因此認定滄浪水即漢水下游的異名。
個別學者則頗有異說。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主張滄浪水為漢北之漳水,理由是「滄浪」合音為「漳」。
大陸學者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則認為滄浪水即春秋時代漢北的清發水(今名溳水)。
理由是:溳水有支流,唐宋時名浪水。
又「滄浪之水」的「水」指河流。
焦循.孟子正義:「胡渭.禹貢錐指:『水名或單舉或配「水」字,各有所宜。
「弱」、「黑」並配「水」,「漾」單舉;「沇」配「水」,皆屬辭之體爾,非有他義。
』山海經凡『山』、『水』二字為名字,其上必加『之』字,猶此『滄浪之水』也。
亦古人屬辭之體。
」「浪」本音ㄌㄤ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併入ㄌㄤˋ音,致使「滄浪」此一聯綿詞上下不同音調,並不妥。
※按: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濯纓濯足,蓋與世推移之意。
」文選五臣注:「清,喻明時可以修飾冠纓而仕也;濁,喻亂世可以抗足遠去。
」《孟子》卷七《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水的清濁意喻:政治的清明與混亂。
纓在首,洗纓表示重視;洗足表示鄙視。
孺子之歌正有此意。
【重點整理】
【難句精解】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大意:不肯同流合汙,所以遭到放逐。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大意:1.漁父勸屈原勿過度執著,應隨俗變化。
2.聖人胸懷曠達,隨俗方圓。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大意:1.表明心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2.人當潔身自好,不可隨世浮沉。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大意:1.意指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2.暗諷屈原不知與世推移。
3.聖人當不拘於物,與世推移。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大意:道不同不相為謀。
【文章解讀、分析】
【課文賞析】
本文採取問答的形式,以漁父的灑脫對比屈原的執著,除了呈現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也更能凸顯屈原不願隨波逐流的人格形象。
「屈原既放」至「形容枯槁」五句,總述屈原遭放逐後憔悴、枯槁的情景。
接著的漁父兩問,超脫世俗桎梏,曠達自在;屈原兩答,則堅持不願同流合汙,熱誠執著。
但是屈原真摯悲痛的自我剖析,卻只換來漁父莞爾一笑,其強烈對比,尤能引人深思。
最後以漁父悠揚的歌聲作結,一場對話看似甚無交集,實則留給讀者無窮追想。
屈原寧可投江自盡也不肯對世俗妥協的人格,向來備受中國知識分子推崇,〈漁父〉一文中的屈原正是此形象的極致展現——明知道人生還可有其他選擇,自己也不是非死不可,最後還是不願意苟活。
而藉由漁父觀點來對舉,更使人深刻認識到屈原的凜然風骨和生命價值。
文章圍繞著「清、濁」、「醒、醉」論辯,生動而具體地呈現了二種人生態度。
然而如此不同立場的對話,何嘗不是作者內心種種矛盾的表現!漁父超脫曠達的人生道理,屈原本就是了然於心的!換言之,透過對比的表現手法,更凸顯了屈原投江實乃幾經思量後,主動而無悔的選擇,絕不同於一般的負氣身亡。
此外,大量排偶句法的運用,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使得詞句更精鍊,更強化了本文兼具抒情與議論的雙重效果。
【深究鑑賞】
這是一篇透過問答的形式突顯屈原的形象為主的文章。
漁父代表具有道家思想的隱者,寫漁父在於烘托屈原。
漁父的形象及其思想,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前部分與屈原的回答,一是後部分所唱的滄浪之歌。
他提出下列看法:
一、「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即要隨世俗進退轉移,隨俗方圓。
二、當「世人皆濁」,就應該「淈泥揚波」;「眾人皆醉」,就應該「餔糟歠醨」,就是同流合汙,隨波逐流。
三、是用反詰收束論點,以「何故深思」反駁屈原的「獨醒」,以「何故高舉」否定屈原的「獨清」,以「自令放為」的結果說明屈原言行的不明智。
然而屈原不領情,漁父離開時擊節唱出的滄浪之歌。
(這首歌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漁父再次託歌寄意諷勸屈原,勸他與世浮沉,隱退自全,而這首歌正是前面論述的總結。
同樣地,屈原的觀點和態度也藉著答話說明。
首先是「見放」之因,當「舉世皆濁」、「眾人皆醉」,可見世道人心的晦暗;「獨清」、「獨醒」,強調屈原堅守高潔志行和對自身遭遇、楚國險境的清醒認知。
其次是不認同漁父逃避現實、明哲保身的消極想法。
屈原寧可玉碎,不願被污染的高潔形象,益見出色。
兩種不同的觀點:隨波逐流與堅持理想。
一個貪圖自我,意在苟全;一個堅持淑世,冀盼兼善。
作品正是在這鮮明的對比中,給予屈原作了最高的評價。
【內容述評】
本文主要展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自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另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
「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只好異途殊歸,各行其志。
總體說來,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以屈原為主,以漁父為副,以副托主,讚揚屈原的祟高精神,貶抑漁父的消極態度。
從作者的態度來看,讓漁父用「混世」反語來激勵屈原,從而造成更強烈的對比,這恰恰說明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對同流合污者的憎惡,傾向十分鮮明。
但結尾處讓漁父高唱「滄浪歌」「鼓枻而去」,不輕易論斷,讓讀者自行思考,卻是在謹慎之中流露出對漁父所走的隱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
我們應當高揚屈原積極用世乃至以身殉國的精神,徹底摒棄隨波逐流乃至渾水模魚的卑污處世哲學,但對歷史上的避世隱士,則應當採取歷史的、辯證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態度。
文章在具體闡說人生態度時,每每用對比手法。
例如,「濁」與「清」、「醉」與「醒」、「身之察察”與“物之汶汶」、「皓皓之白」與「世俗之塵埃」、「濯吾纓」與「濯吾足」是明顯的直接並置對比,「深思高舉」與「眾人皆醉」、「舉世皆濁」之間,「我獨清」、「我獨醒」與「物之汶汶」、「世俗之塵埃」之間等等,則是隱在的間接交叉對比。
這些對比,縱橫交織在文章的意理之中,相反相成,相生相長,把兩種人生態度、兩種人格比照、襯托得十分鮮明清晰。
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講的是人生道理,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比喻,將豐富的人生哲理蘊含在形象生動的喻體之中,讓人思而得之。
全部說理,都是在比喻中進行的。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是用水的清濁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認識明暗,藉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聵和屈原的「深思高舉」。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這是用把泥水攪得更混,讓酒醉得更加沉重,來比喻那些「混世」者的醜惡靈魂和卑劣行徑。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這是用洗澡滌汙、振衣去塵,比喻人要不斷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以免精神污染,藉以彰明屈原的高潔自奉。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是以身體的清爽潔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塵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藉以彰明屈原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格。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也是一個隱喻,用水清濯纓比喻明世則仕,用水濁濯足比喻昏世則隱,兩種社會情況,兩條人生道路,皆鮮明可見。
本文的這些比喻的運用,基本上都收到了通俗易懂、鮮明生動、言近旨遠、含蓄有味、啟發讀者思考的藝術效果。
【段落大意】
(一)起: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寫屈原與漁父相遇,屈原說明被放逐的緣由。
【引出問答】
(二)承: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一波對話。
寫漁父以遁世者的姿態,質問屈原不知明哲保身、隨波逐流,漁父勸屈原與世推移、同濁共醉,與屈原價值觀相左。
◎前二段
【一問一答】寫屈原被放逐後,於江畔偶遇漁父,漁父以道家思想勸屈原與世推移、同濁共醉,可以隱身避世,明哲保身。
然而屈原不願隨波逐流、潔身自愛的人格,使他不得不以身全道。
(三)轉:敘述漁父與屈原第二波對話。
寫屈原回應漁父的質問,強調自己寧死也不同流合汙的堅強信念。
【對辯:一正一反】(分成兩段是全篇重心)
(四)合:寫漁父道不同不相為謀,漁父莞爾而去,不復與之言,放歌而去。
【結束對話留下餘音】
◎(末段)在漁父的莞爾而去中,劃下句點。
(本文內容取自網路,並參考三民、翰林等資訊,綜合整理而成,在此表達謝意。
請勿作為商業用途。
如原作者認為使用上有侵權或不妥之處,歡迎留言告知,當即刪除相關部分資訊。
)
回覆
推薦引用
有誰引用
我要引用
引用網址
列印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中國古典文學譯注賞析
上一則:訓儉示康1下一則:《答夫秦嘉書》徐淑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指月錄禪義[補充]第81則
2樓.
PAAAAATTTTTU2019/05/0319:51
真的分析、講解得很仔細清楚!感謝分享([email protected])
謝謝光臨指教!
度凡於2019/09/1119:44回覆
1樓.
美女2014/03/0814:24
好詩啊。
([email protected])
會員登入
+=
※請計算輸入數字
送出迴響
加入好友
推薦部落格
訂閱關注
留言給他
度凡
部落格推薦:8
等級:8
點閱人氣:3,462,145本日人氣:149
文章創作:1,144 相簿數:22
輸入關鍵字:
搜尋
prev
4月(1)
3月(1)
2月(1)
12月(1)
11月(1)
8月(1)
7月(1)
4月(1)
3月(1)
2月(2)
1月(1)
12月(1)
11月(1)
10月(1)
9月(2)
8月(1)
最新發表
最新回應
最新推薦
熱門瀏覽
熱門回應
熱門推薦
指月錄禪義[補充]第81則
指月錄禪義[補充]32則──神秀、慧能偈新解修訂版
【轉貼】《佛說護身命經》
指月錄禪義[補充]第68則
十度百法具足圓滿行
心經11法一合相頌
指月錄禪義[補充]第81則
指月錄禪義[補充]32則──神秀、慧能偈新解修訂版
【轉貼】《佛說護身命經》
指月錄禪義[補充]第68則
指月錄禪義[補充]第67則
鐵馬.單槍.環島慢活趣10/3
鐵馬.單槍.環島慢活趣10/4
吮筆學塗鴉(介紹兩本兒童臺詩繪本)
一首臺灣原住民「自我再現」的古典詩—解大賓〈悲憤詩〉
台北大湖公園
台北圓山飯店
火化封罐
入礦安葬
接二代6D接髮自然接點小非常透氣可梳編可當天調整桃園接髮推薦設計師AKimi接髮女王
【桃園6D接髮】【I式接髮】都使用→髮片髮束界的【香奈兒】桃園接髮AKimi接髮女王
RSS部落格聯播
▲top
本部落格刊登之內容為作者個人自行提供上傳,不代表udn立場。
刊登網站廣告︱關於我們︱常見問題︱服務條款︱著作權聲明︱隱私權聲明︱客服
Poweredbyudn.com
粉絲團
udn部落格
延伸文章資訊
- 1漁父課文
緣起,交代屈原所在的時間、地點、形象. →刻劃屈原被朝中奸臣 ... 勸屈原不固守執著,隨俗方圓,同濁共醉以明 ... 不願同流合污的堅強意志與「伏清而死. 直」的精神 ...
- 2與其同流合污,不如葬身魚腹——屈原的選擇 - 每日頭條
戰國末年,楚國大夫屈原因竭誠勸諫國君,說了許多國君不喜歡聽的話,於是被一再放逐到偏遠之地。楚國國勢日衰,小人猖狂,君子見斥,屈原內心憤懣, ...
- 3逐浪隨波- 教育百科
〈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 ...
- 4漁父屈原- 出世與入世——智慧、慈悲- udn部落格
透過屈原與漁父的對答,顯現出屈原廉潔忠貞、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 ... 清高,不肯同流合污,以至於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這又是為什麼呢?
- 5漁父原文、譯文、翻譯及賞析 - 漢語網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