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麻雀[编辑] ...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麻雀(消歧义)」。

... 麻雀(学名:Passer montanus)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 ... 麻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7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麻雀"—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麻雀(消歧义)」。

麻雀 P.m.saturatus亞種雄鳥,攝於日本 P.m.malaccensis亞種雄鳥臉部特寫,攝於馬來西亞 保护状况 无危(IUCN3.1)[1]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鸟纲Aves 目: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 雀科Passeridae 属: 麻雀属Passer 种: 麻雀P.montanus 二名法 Passermontanus(Linnaeus,1758) 本种在欧亚非大陆上的分布及居留类型: 夏候鸟(繁殖地) 留鸟(常住繁殖地) 冬候鸟(非繁殖地) 異名 FringillamontanaLinnaeus1758 LoxiascandensHermann1783 PasserarboreusFoster1817 麻雀(学名:Passermontanus)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宾雀、厝鳥、砉鹑;屋角鳥、屋簷鳥,是麻雀属下的一种鸟类。

麻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亚、东南亚、东亚均可见到此物种。

它們普遍在樹上築巢,身形比起其他鳥類來説比較小,身體大部分為褐色與白色,且相較其它鳥類特別的是,麻雀在陸地上移動時是用跳的。

目录 1特征 2食物 3繁殖与保护 4分类 5生态环境 6与人类关系 6.1正面 6.2负面 6.3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麻雀与非法鸟类贸易 7參考 8外部連結 特征[编辑] 叫聲 莫斯科麻雀的叫聲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麻雀体形较小,体长仅为14公分左右,体形短圆,具有典型的食穀鸟特征。

麻雀雄雌同形同色,头顶和后颈为栗色,面部白色,双颊中央各自有一块黑色色块,这块黑色的小脸蛋是鉴别麻雀的关键特征,有研究指出,在群体中地位越高的个体喉部的黑色区域也相应越大,黑色也越饱满;上体褐色,具黑色斑点,所有飞羽、小覆羽、初级覆羽均为黑褐色;具两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下体污白色;虹膜为深褐色;喙呈圆锥形,比较粗壮,呈黑色;足为粉褐色。

(見圖) 人們常將這個物種與體型稍大的家麻雀混淆。

但這種麻雀的褐色較深、頭部呈銅色、白色面頰上有黑的色塊。

麻雀的蛋 麻雀群 樹上的麻雀  食物[编辑] 麻雀是杂食性鸟类,根据一年不同時間会取食不同的食物,春夏季节昆虫活动频繁,植物较少结出果实,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昆虫,而秋冬季节,各种植物包括人工种植的作物结实,昆虫活动逐渐减弱,麻雀的主要食物则为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尤以各种作物为主;近年来在城市中生活的麻雀早已充分适应城市生活,学会寻找人类丢弃的残羹冷炙,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后上述的季节差异就逐渐淡化了。

繁殖与保护[编辑] 麻雀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3-4月间,它们的巢多用草茎、枯枝等搭建,巢址常选择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有时甚至将巢築在空调室外机中、烟囱中、热水器排气管中,这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麻烦。

本物种每巢产卵5-6枚,卵壳呈白色并有斑点,孵化期12天左右育雏期的亲鸟会捕捉大量昆虫。

麻雀的繁殖能力很强,种群数量巨大,因而未列入濒危名单。

但在經過中國的打麻雀運動全國捕殺近57億隻麻雀後,近年来部分地区的麻雀数量呈下降趋势,甚至已经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完全消失了。

如今在中国麻雀已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经济、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任何未经允许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

分类[编辑] 麻雀的分佈範圍大,各地的族群在外觀上出現少許變化,八個現存亞種之间的差別是輕微的。

至少其他15個亞種曾被提議建立,但是牠們被认为是列出的亞種的中間體。

P.m.montanus,指名亞種,分佈除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希臘南部和前南斯拉夫外的歐洲。

它也在亞洲東部到勒拿河至土耳其、高加索、哈薩克斯坦、蒙古和韓國的北部地区繁殖 P.m.transcaucasicus,在1906年由SergeiAleksandrovichButurlin描述,從高加索南部向東到北伊朗繁殖。

它比指名亞種體色暗淡和灰色 P.m.dilutus,在1856年由查爾斯·華萊士·里士滿描述,發現於伊朗、北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的極東北部。

它從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至中國。

與P.m.montanus比較,它是蒼白和含沙棕色上身 P.m.tibetanus,體型最大的亞種,是在1925年由EdwardCharlesStuartBaker描述的。

在北喜馬拉雅山被發現,分佈範圍從尼泊爾東部通過西藏直至向中国西北部。

它類似P.m.dilutus,但體色更加暗淡 P.m.saturatus,在1885年由Leonhard・HessStejneger描述,在薩哈林島、千岛、日本、臺灣和南韩繁殖。

它比指名亞種有更加深的褐色并且有更加大的鳥嘴 P.m.malaccensis,在1885年由AlphonseDubois描述,從喜馬拉雅山南部東至海南和印度尼西亞被找到。

它是體色暗褐的種族,像P.m.saturatus,但體型較小和有深刻斑紋在它的上身 P.m.hepaticus,在1948年由Sidney・DillonRipley描述,從阿薩姆東北部到緬甸西北部。

它类似P.m.saturatus,但它的頭和上身較紅 生态环境[编辑] 麻雀是典型的亲人种,活动于人类活动较多的环境,它们的栖息所和觅食地常就在城镇村落中,但本物种仅见于平原,山区难见它们的身影。

因为麻雀非常近人,仅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出现,因此有人形象地将他们称为“会飞的老鼠”。

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例:香港)。

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

在澳洲它們分布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

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群,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

它們的巢比較不工整,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

有時它們的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穀倉的屋簷下。

牠們每次生下4至6枚蛋,通常是5枚。

与人类关系[编辑] 葛飾北斎《北斎漫画》中的『雀踊』 正面[编辑] 麻雀在繁殖期以昆蟲育雛,能消滅大量害蟲,而且只要氣候溫暖,食物豐富,麻雀每年多數月份都能產卵育雛,一年可以繁殖3-5窩。

所以,從總體上講,麻雀經常是在消滅害蟲;在菜園、果園、花園及房屋附近,麻雀捕食甲蟲、象鼻蟲、螞蟻、臭蟲、蒼蠅及蝴蝶,是有益處的;在秋、冬兩季,麻雀吃雜草種子,對除莠有好處;特別是在大城市裡,其他鳥類非常少,麻雀在消滅人行道、街心花園、公園中的害蟲,保護城市的綠化中起作用。

负面[编辑] 主条目:打麻雀運動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就麻雀的食性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毛澤東根據主觀經驗認為麻雀以穀物為食,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因而將麻雀定為“四害”之中的第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麻雀運動,一時間包括麻雀在內的很多雀形目小型鳥類遭到了滅頂之災,但很快這種人工干預生態環境的行為的不良後果開始顯露,由於大量麻雀和其他小型鳥類因為消滅(打)麻雀運動而喪命,農田蟲害嚴重,農業生產遭到嚴重影響,不久包括鄭作新在內的很多鳥類學者通過野外研究,證實了在麻雀的食譜中,人工種植的穀物僅佔不到50%的比重,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發表在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上,這是絕無僅有的,不久毛澤東將四害中的麻雀除名,代之以蟑螂。

虽然是曾经的“四害”,但它现在属于中国“三有动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

2013年,河南新密有人捕捉了300余只麻雀,结果被判非法狩猎罪,处拘役6个月,缓刑一年。

[2]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麻雀与非法鸟类贸易[编辑] 在中国大陸地區、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國、寮國等很多國家中,麻雀是非法鸟类市场上常见的鸟类,但与大山雀等鸟类不同的是,本物种并非以宠物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而是被作为野味出售,在很多城市“炸家雀”是常见的小吃。

參考[编辑] ^Passermontanus.The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2017.[1October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王瑞芳.浅析“三有动物”的法律保护.中國網.2014-09-15[2020-04-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外部連結[编辑] 麻雀(Passermontanus(saturatus))鳴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觀鳥會鳥鳴集 麻雀腦MaQueNa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藥標本數據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繁體中文)(英文) 图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雀科Passeridae属物种Hypocryptadius Cinnamonibon(英语:Cinnamonibon) 麻雀屬Passer 黑顶麻雀 家麻雀 黑胸麻雀 義大利麻雀 信德麻雀 索馬里麻雀(英语:Somalisparrow) 山麻雀 Plain-backedsparrow(英语:Plain-backedsparrow)orPegusparrow 死海麻雀 Greatsparrow(英语:Greatsparrow) Socotrasparrow(英语:Socotrasparrow) Abdal-Kurisparrow(英语:Abdal-Kurisparrow) Kenyasparrow(英语:Kenyasparrow) Kordofansparrow(英语:Kordofansparrow) Shelley'ssparrow(英语:Shelley'ssparrow) Iagosparrow(英语:Iagosparrow) 南非麻雀 Northerngrey-headedsparrow(英语:Northerngrey-headedsparrow) Swainson'ssparrow(英语:Swainson'ssparrow) Parrot-billedsparrow(英语:Parrot-billedsparrow) Swahilisparrow(英语:Swahilisparrow) Southerngrey-headedsparrow(英语:Southerngrey-headedsparrow) Desertsparrow(英语:Desertsparrow) Zarudny'ssparrow(英语:Zarudny'ssparrow) 麻雀 蘇丹金麻雀 阿拉伯金麻雀(英语:Arabiangoldensparrow) 栗麻雀 Passerpredomesticus(英语:Passerpredomesticus) Carpospiza Palerockfinch(英语:Palerockfinch) 石雀屬Petronia 石雀 Gymnoris(英语:Gymnoris) Yellow-throatedbushsparrow(英语:Yellow-throatedbushsparrow) Sahelbushsparrow(英语:Sahelbushsparrow) Yellow-spottedbushsparrow(英语:Yellow-spottedbushsparrow) Yellow-throatedsparrow(英语:Yellow-throatedsparrow) 雪雀屬Montifringilla(英语:Montifringilla) 白斑翅雪雀 西藏雪雀(英语:Tibetansnowfinch) 褐翅雪雀 Onychostruthus 白腰雪雀 Pyrgilauda(英语:Pyrgilauda) 黑喉雪雀 棕颈雪雀 棕背雪雀 阿富汗雪雀(英语:Afghansnowfinch) 规范控制 LCCN:sh85098507 NDL:00571792 分類單元識別碼 维基数据:Q25968 維基物種:Passermontanus ABA:eutrsp ADW:Passer_montanus AFD:Passer_(Passer)_montanus BioLib:8994 BirdLife:22718270 BOLD:9689 BTO:bob15980 BOW:eutspa eBird:eutspa EoL:17000047 EPPO:PASSMO EUNIS:1187 Euring:15980 FaunaEuropaea:97441 FaunaEuropaea(new):30f61ef1-70b7-4a69-9769-a2075d771798 GBIF:5231198 GNAB:eurasian-tree-sparrow iNaturalist:13851 IRMNG:11084262 ITIS:179630 IUCN:22718270 NBN:NHMSYS0000530539 NCBI:9160 TSA:12979 WoRMS:558571 Xeno-canto:Passer-montanus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麻雀&oldid=70541287” 分类:​IUCN红色名录无危物种麻雀属都市動物亚洲鸟类歐洲鳥類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1758年描述的鳥類卡尔·林奈命名的生物分类隐藏分类:​自2018年6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物种微格式条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物种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CatalàMìng-dĕ̤ng-ngṳ̄Cebuano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Адыгэбзэ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Монгол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apulitano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DinébizaadLivvinkarjalaਪੰਜਾਬੀKapampanganPicardPolskiPiemontèis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Scots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Sakizay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Vahcuengh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