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一指定導讀@ m10133018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美感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登陸台灣,是以文字開始紀錄歷史的開端。
... 近年來,原住民藝術家開始喚起失去的風采,開始結合當代藝術和各族群融合的 ...
m10133018m10133018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402252326作業一指定導讀?未分類
作業一:指定導讀 台灣美術史綱 AHISTORYOFFINEARTSINTAIWAN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著,2007,台灣美術史綱,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台灣美術史綱」一書內容總共分為十二個章節,以下針對各章之重點來做導讀。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美感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登陸台灣,是以文字開始紀錄歷史的開端。
而台灣的史前時代,是指台灣地區文字記載以前的時代。
學者們考證台灣本島可能在三國時代就己出現記載了,當時的夷州極為可能是台灣。
台灣的史前文化,大約距今三~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其中經過新石器時代、金石與金屬時代最後進入歷史時代。
台灣地區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上,有著許多不同發展階段的史前文化。
包括舊石器晚期的長濱文化、網形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繩紋陶、牛罵頭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麒麟文化、芝山岩文化,到金石並用的十三行文化等。
在文化遺物上,則有石製品、骨角牙貝製品、竹木製品、陶製品、金屬製品,玻璃瑪瑙製品等。
而文中資料顯示舊石器時代晚期尚未發現具有藝術特性的製品。
另外,史前時代的遺跡表現上,因年代久遠,保存不易,其中以麒麟文化的巨石最能顯示出當時的生活文化表現,其次是在天然岩山上的-萬山岩雕,這些都和原住民祖先的傳說有很大的關連。
可見台灣地區六、七年以來,台灣史前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的延續表現,的確是一段相當具有傳承和變化的一個過程。
高雄萬山岩雕大軋拉鳥紋飾/十三行遺址出土人像青銅刀柄
第二章 原住民藝術 台灣原住民是係屬於南島語族,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
從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到公元前後的麒麟巨石文化、十三行文化等,都代表著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受到外來文化衝擊下,碰撞出在台灣美術史上的火花,這都是無比重要的意義。
而其中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急速變遷,則是從日據時期開始。
台灣原住民在日據時期喪失了行政自主權,台灣光復後,原住民開始注入現代化的新體制,產生許多藝術創作者。
而後因為民國四十年代新宗教的傳入,對原住民產生新宗教的思維,使得原有藝術創作熱情和技藝徒具形式而己,因此而變成反應市場需求的商品。
近年來,原住民藝術家開始喚起失去的風采,開始結合當代藝術和各族群融合的思維,去進行當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之路,至今己有相當不錯的成果。
至於原住民族古時的身體裝飾,包括束腹長帶、染指甲、除毛、蓄長髮、穿耳、紋身等特色。
飾物服裝上則是包括頭飾、耳飾、頸飾、胸飾、其他身體部位的裝飾,服裝上以方衣、獸皮衣、樹皮衣、下裙、織布刺繡、貼飾綴珠等。
住居方面,原住民的高山聚落及各原住民族的不同家屋形式。
建物外觀上廣泛應用的造形藝術,器物上的雕刻藝術以及人偶雕塑和壁板石雕等都相當具有特色。
其他方面,竹編器具和編織法、燒陶技術和陶藝造型、琉球珠和青銅器與金銀工藝方面也都展現原住民藝術獨特的魅力。
排灣族綴珠男上衣1968
第三章 近代歷史圖像與建築 一段漫長的無史時代,因為葡萄牙人看見的「formosa」,開啓了台灣在十七世紀初,因歐洲殖民力量的引進,為台灣的美術史建立了一幅新的樣貌。
荷蘭人進入台灣的時間為一六二四年,時為明朝天啟四年。
這其中版畫的製作和印刷是荷蘭人傳入台灣最為快速且大量的,其中因航海的需要,大量的地圖不斷繪製出來,而當時荷蘭人藉由地圖的繪製,也更加了解台灣地區。
除了地圖之外,一些描繪台灣史實、景緻的圖像也以書本插畫的方式在歐洲流傳。
荷人來台前後的十七世紀初期,正是哈爾斯、林布蘭特等這些偉大荷蘭畫家活躍之時,對於天空,特別是光線上的描繪,以及低地平線和富戲劇性張力的動作等藝術風格的特質,都是當時在版畫上所表現出的台灣光景。
西班牙人在一六二八(明崇禎元年)曾短暫佔領淡水,後來被荷蘭人收服聖多明哥城(現今淡水紅毛城)。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在台佔領時期所興建的建築以城堡和宗教建築為主,其中熱蘭遮城是荷人留下來的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也就是現今的安平古堡。
熱蘭遮城的建料是由印尼爪哇磚材為主,灰漿部份是由糯米汁、糖漿、砂糖和牡蠣殼粉調配而成,整座城有三層樓高,相當華麗壯觀。
聖多明哥城(淡水紅毛城前身)荷人以磚石和石灰重建,牆面厚達二公尺,修復的工程也是相當浩大。
荷蘭書商藍‧萬‧博拉泰台版之十八世紀地圖
第四章 漢人文化的建立
在一六六二年二月,荷蘭人結束在台統治的三十八年。
鄭成功,人稱國姓爺,明朝末年的將領,將帶領台灣進入下一個明鄭政權。
鄭和下西洋時,海禁大鬆,移台人數增多,至明朝末年漢人才開始有計畫性且大規模的移民台灣。
十九世紀前期,明清時代台灣的文人書畫散佈地,多以台南為主要中心,十九世紀中期之後,隨著人口的北移,北部則以板橋林家為中心,許多藝文人士都聚於此,成為台灣文化的新中心。
其中較特別的有「浙派」和後來流傳至福建地區的「閩習」,這種具有誇張及生命張力、霸氣、狂灑的個性美繪畫風格,深受台灣人民的喜愛,如林朝英、莊敬夫、林覺、謝琯樵等畫家。
文中也提到在台灣漢人的民間工藝上,材質顯得相當多元,如陶、木、石、竹、藤、金屬、紙、織繡等。
功能上分為以下二種:生活工藝上有食具、服飾、家具,食具上較具特殊的為木雕的粿模。
宗教工藝上有建築彩繪、木雕與石雕、泥塑技藝、民俗版畫、織繡藝術、紙糊技藝等,也提升了許多工匠技藝的技術和觀念。
而台灣的聚落間,明清時期,城牆和城門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加強了城牆概念的重要性。
其中特別一提的是,有防禦功能如億載金城(安平大砲台)為清同治年間,沈葆禎任命建造的。
加上自古崇尚儒教因此也廣設孔廟和書院,而在住屋方面,較著名的民宅有板橋林家花園、霧峰林宅等著名的閩南式合院住屋,而街屋則以鹿港古街道中為最著名。
民間信仰上則以玉皇大帝、關公、土地公、觀音、城煌是最為普遍。
謝琯樵﹝墨竹冊頁﹞
第五章 殖民體制與新美術運動 一八九五年,清光緒廿一年,清軍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澎,台灣自此進入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統治台灣大不易,因此文化上採半放任主義,殖民政府也積極推動新式教育,到了日治後期新式的知識份子不僅取代舊式漢人文化傳統,也變成足以和殖民政府抗衡的一股知識文化力量。
在台灣美術的旅程上,新式「美術運動」將被開啓,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新星-黃土水先生,最具代表的作品為-甘露水。
以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為手法,刻畫出一位全裸的少女,猶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風格。
本文也介紹了許多包括旅台或居台的日人畫家所畫的作品,也包括當地台灣人受到新式教育的啓蒙而開啓的新旅程。
文中也提到各種展覽形式的美術活動開始蓬勃,除了官方舉辦的展覽如帝展、府展、台展,也開始有了個展、台彩畫會等相關研習或聯誼性質的協會出現。
楊三郎先生,是第一位最早有個展記錄者。
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也為台灣往後的美術教育中帶來更豐富的層次,石川當時類似英國風的水彩技法,相當為世人稱道。
文中也介紹了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發展的情形,當時的洋風建築是日治前期為數最多的建築,其中以一九一0年代展開的市區改正為開端,當時受到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而出現許多包括文藝復興、巴洛克、仿羅馬式、馬隡式等樣式的建築風格出現。
當然日本做為一個殖民的角色,也會引進各式日本文化,其中神社的興建和數量在當時台灣逐漸增多。
也有為數不少的寺廟和武館的建造。
在一九二0年代~一九三0年代也出現了帝國主義古典樣式的建築出現,到了日治後期時的建築,軍國意識抬頭,許多建物也受限需配合皇民化運動的產生,也反應了當時的政治情勢。
黃土水﹝甘露水﹞第三回帝展入選/石川欽一郎﹝台灣總督府﹞1916
第六章 戰後初期的文化盛況與挫折 一九四五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結束了長達五十年對台的統治,政權也隨之交還給中國。
在一九四七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後,隔二年在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自中國大陸全面撤退至台灣,台灣又再度進了長期戒嚴的局面,國人的心情猶如洗三溫暖,心情從喜悅轉為消沉。
在日人退出台灣後的社會,開始出現對社會關懷的議題,例如李石樵的﹝市場口﹞、﹝田園樂﹞等作品,描述的是市井小民農村的生活。
也短暫出現一批以魯迅「八一藝社」為思想的大陸左翼版畫家來台,為這過渡時期帶來另一個豐富的台灣美術風貌。
他們的作品多半具有社會批判的意識。
例如朱鳴岡的﹝迫害﹞。
另外是二二八事件中遇難的陳澄波的作品﹝嘉義公園﹞﹝白衣少女﹞等,為台灣美術發展帶來一個風格上短暫的變遷。
陳澄波﹝嘉義公園﹞1937
第七章 戒嚴體制與新傳統的建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全面遷台,同年五月宣佈全省戒嚴,台灣進了入長達三十六年的戒嚴統治。
一種新的以中華文化為主的傳統思維,以學院和官展為訴求,迅速的成為一種畫壇的主流。
「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於一九四六年創立,其制度大致沿襲日治時期的台、府展的模式,多以畫會和展覽為推動要點。
日治時期創立的台陽美展,在戰後一九四八年舉行光復展覽會,成為了台灣美術史上,第一個推動美術教育和普及美術活動的民間團體,至今會史己超越一甲子。
因為台陽的持續性,也在穩健中發展出一個本土性畫會的代表。
在一九六0年代後半期,己漸脫離日治時期外光派思想,展現出另一新風貌,台籍畫家以台陽為出發,走向一條和中國大陸不同文化的真實映現。
早期追隨國民政府來台的水墨畫家,成立許多畫會如七友畫會、六儷畫會、八朋畫會等,這些畫會成員多少有些重復,但也是戰後反共抗俄的國家情懷中最活躍的一批人,戰後的台灣因為戒嚴體制的實施,台灣的文化正處於一個矛盾又複雜的心境,一面有著奮鬥一面又有無奈。
國民政府過去曾經忽略了文藝的發展也在思想上產生鬥爭,渡海來台後的思想控制和文藝推動則成為當務之急,一九四九年,即有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簡稱文協,其中的反共美展也推動了社會的情緒,也帶動了反共的新浪潮。
潘朝森﹝等待﹞1970
第八章 新藝術的萌芽與現代繪畫運動的展開 「新」、「現代」在一九五0年代中的台灣漸漸開始醞釀,這些後來成為足以抗衡那制式保守和反共八股的力量,其中一位大陸來台畫家-何鐵華先生創立「廿世紀社」,也發行了《新藝術》雜誌,在其中所倡導的自由中國新興藝術運動裡也不難感受到反共抗俄危急存亡等餘溫,但「新」、和「現代」的訴求卻是明白且必要的。
除了新藝術雜誌的推動,「美術研究班」也在台北成立。
一九五二年何鐵華又創辦了「新藝術研究所」,也是台灣第一個以現代藝術理論為主軸的教學機構。
其他此時期相關具有貢獻的學會有,一九五二年的「台南美術研究會」,簡稱「南美會」,一九五四年的「紀元美術會」等,都對台灣的美術發展更具實益。
至於在一九五七年左右新藝術運動開始呈現停帶的狀況,也在同年有另外二個重要的團體「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的成立,帶動了台灣現代繪畫的新氣候。
五月畫會引領了抽象和水墨革新的風潮,東方畫會則是以現代藝術的觀念為主,強烈的現代意識及中西精華的合併,的確在展覽的當時為台灣保守的畫壇灌入一陣新思維。
在建築方面,東海大學在一九五三年建校,當時的貝聿銘就成功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意象於現代建築的藝術準則中。
蕭勤﹝抽象之3﹞1955/陳一鸜﹝作品c﹞1991
第九章 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 一九六0年代,由一群台灣土生土長的年青人,發展出普普風潮,一個強調回歸現實反對抽象的思想,他們顛覆了現代繪畫運動中那正統繪畫的虛玄理論,改以日常生活垂手可得的物品,取代傳統的筆、紙來加以創作,是謂「普普風」。
但來的快,去的也快,後來因為推動的力道不足,也無法引起太多人的共鳴,因此只如曇花一現般讓人捥措。
其中在一九六二年,由師大美術系的校友所創立的「黑白展」,宗旨在於強調黑與白的特殊性,而以台語諧音「隨便展」來做為一個輕鬆率性的藝術思維。
也重新把美術帶回生活當中,進而回歸到本土的人文關懷和生態議題上去做發展。
台灣的普普風潮也帶進了以複合式媒材為主的創作態度,打破舊有的規則去做一個全新的發揮,也促進了跨領域的藝術風格,其中《劇場》雜誌的問世,也激發了知識份子對現代和實驗之間的揣摩,也讓台灣實驗短片因此而掘起。
劉鍾珣殘1969
第十章 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 在一九七0年代,台灣正經歷一場外交無援的困境上,接連的中日、中菲、中美斷交,無疑不讓台灣人民在一連串的無情絕望之下,不得不再度進行反思與沉潛。
《雄獅美術》於一九七一年正式創刊,主持人是雄獅企業負責人的兒子李賢文,這本雜誌也成功的把雄獅的系列產品推銷至全台灣,長年推動的幼兒美術,也讓美術教育的年齡層更向下紥根。
其中在一九七二年雄獅美術製作了台灣原始藝術特輯,這是一種對自我家鄉的更加認識也是將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去做一個整合性的統整和關連。
其他藝術家陸續出品的畫作裡也不乏出現農夫、水牛、農具等鄉土特色關懷的作品。
特別的是洪瑞鱗先生﹝礦工四人行﹞描述當時礦工生活也相當具有特色。
此階段的藝術走向,的確是一段能夠讓人重新去檢視,自我生長的這片台灣土地上的養份,以及回想過去的傳統思維的時刻。
將沉潛過後的反思能力做出對家鄉的貢獻。
洪瑞麟﹝礦工四人行﹞1953/莊索﹝兩位老漁夫﹞1977
第十一章 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 一九八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一九八七年,政府解嚴,二者的時空背景,促進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創作自由,新一波的藝術者開始掘起,儘管不太成熟,卻也是值得讓人鼓舞的開端。
「當代藝術」,在一九八0年代開始以強調材質、講求低限、運用裝置為主的藝術行為,快速的取代了過去「現代繪畫」的主流。
一九八四年成立的「異度空間展」則在強調如何在一個不限定媒材的時空裡,裝置出一個最具精神表徵的空間。
此階段的當代藝術手法更為活潑多元,也引進更多跨領域的創作能量,其中陶藝和版畫成為了八0年代最新穎的藝術型式。
其中以邱煥堂陶藝大師的貢獻最為良多,不僅自設了「陶然陶舍」陶藝教室,也出版了市面上第一本以現代觀點介紹陶藝技術的專門書藉。
此階段的陶藝特色,漸於趨向脫離上釉的繁工,而是走向材質本身突顯的特性和造型的創造去做一個改變。
其他如雕塑方面的創作也在穩定進步中。
如楊英風、林良材等大師也都相當的傑出。
在建築方面,則是採取新形式主義的走向為主,強調簡化、對稱和水平美感的手法,例如台北地方法院士林分院,就是極簡對稱的後現代式建築,另外還有趨向垂直發展的新高層建築風格,特色是採用圓項、尖頂或是強化山牆的天際線為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為李祖原建築師,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101大樓。
屠國威﹝交流﹞1995/林壽宇﹝我們的前面是什麼﹞1985
第十二章 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 一九八0至一九九0年代,「新生代」一詞在此階段為繼續行走的藝術脈絡下了一個註解,他們由一群具有前衛藝術思考的新生代創作者為主,在這個時代下,任何一個新變動都是一個持續行走的藝術,此階段許多藝術相關的研究會也相繼成立,台灣各地也都開設了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則在一九九四年開館,整個新藝術從北蔓延到南,蔚為風潮。
此時期的作品也不難看見批判議事殿堂或表達社會不滿的畫風,也有對偉人圖像的嘲諷重構,也對一些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表達不滿,還有兩性關係和情慾思考也是此前台灣美術史上未見的創作題材。
在創作的材質上也更加採納有意義的解釋,加入更多精神層的意涵。
強調一種極簡極靜的極緻。
甚至議題擴大到對自然環境上的顧慮和生命意義的多元表述,此時期的新生代繪畫顯得更加多元和自由。
建築表現上,邁入多元化和進步的社會,都市美學的議題也開始有一群人在關心著。
重視環境品質的當下也要重視生活的品質。
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美化空間的公共藝術,也為台灣帶來更高品質的美學生活。
嚴明惠﹝男與女﹞1981/梅丁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1
小結: 台灣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台灣歷史的船漿始終不停地航向新世代前進,居於東南亞重要的樞紐,台灣不斷更替的政權,從荷蘭人到明清時期到日治時期再到中華民國,期間所出現的美術運動從不間斷,也同步跟著潮流在演變著。
「台灣美術史綱」一書清楚的記載了,從最早的史前文化到原民文化,從明鄭時期到清廷領台的文人雅士,從日治時期皇民化再到光復後的台灣,從戒嚴當下的保守,走到外交無援後而發酵的鄉土運動,到現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每個階段都是人民和國家的一段歷史印記。
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移民社會,富饒而美麗的台灣,對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人民而言,文化上不斷的兼容並蓄,不排斥的接收新的美術觀念,且能夠在維持和平的基調上共同生存著,這不僅要讚賞台灣可愛的人民,也要對他們能夠時刻反思及自省的性格感到佩服。
這屬於台灣美術及文化歷史的洪流,以人民為船舵手,這航程將持續的駛往下一個未知的文化與美術的轉運站。
一/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m10133018日誌相簿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HiNet部落格背景音樂功能下架
mb1002's新文章作業二指定寫作作業一指定導讀
mb1002'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m10133018
延伸文章資訊
- 1〈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談台灣史前玉器 - 中華日報
- 2作業一指定導讀@ m10133018 - 隨意窩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美感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登陸台灣,是以文字開始紀錄歷史的開端。 ... 近年來,原住民藝術家開始喚起失去的風采,開始結合當代藝術和各族群融合的 ...
- 3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知識庫
由於考古學家的努力,台灣史前時期的歷史已有相當明確的輪廓,我們對它也有相當清楚的了解。相對而言,在美術史上,台灣史前期的藝術則鮮少被嚴肅的探討,因而還是有待開發 ...
- 4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2002年8月17日開館,建館宗旨乃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 ...
- 5臺灣史前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6,500年前)以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