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多樣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了解地景多樣性的定義之前,應先了解何謂「地景(landscape)」。

... 對地理學來說,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並會以自身力量改變地景、創造地景, ... × 登入Orbit 登入 Orbit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 首頁 地景小知識 地景多樣性 2016-12-27 RulingDigital 一、何謂地景 在了解地景多樣性的定義之前,應先了解何謂「地景(landscape)」。

地景是指地表上一切視覺可見的有形景物,也可稱為景觀(何立德,2009)。

一般而言,有些地景是經由自然作用產生,有些則為人類利用資源造成的結果,前者可稱為「自然地景」,後者則稱為「文化地景」。

自然地景的概念多著重於對自然物質與作用的認識與探討;文化地景方面,則多研究形塑地景背後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驅動力。

對地理學來說,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並會以自身力量改變地景、創造地景,因此兩者有交互作用,也互為因果,並不容易切割(何立德,2009)。

不過本文探討的對象以自然地景為主。

自然地景泛指自然作用創造的可見形象,包括:地形、地質、土壤、植物及動物等。

牛津英文辭典於1886年對地景下的定義是:「一塊具有明顯可辨的特色、特徵的土地,特別視為某些自然作用下的產物。

」19世紀,德國的地理學家亞歷山大‧洪堡德(AlexandervonHumboldt),是首先把地景當作科學名詞使用的人。

(何立德,2009) 地景除了是人類周遭可見的實體環境外,亦屬於以下資源可供人類利用(王鑫,2010):非再生性的資源、遊憩資源、健康與精神資源、歷史資源,並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教育功能、經濟價值、環境保護價值。

正因為地景具有眾多價值,且有相對稀少、不可再生、不可移動等特性,甚至隨著文化與經濟水準的提高,地景的價值也相對提升,因此地景保育有其必要性。

二、地景多樣性 地質、地形景觀的保護有很長的歷史。

19世紀初期,英國愛丁堡的薩里斯貝里峭壁(SalisburyCrags),因著採石會對都市景觀造成衝擊,1819年經由法律訴訟防止景觀的進一步破壞。

德國於1836年,在七嶺山(Siebengebirge)建立全球第一座地質自然保護區(geologicalnaturereserve)。

至於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NationalPark),則是美國於1872年設立的全球第一座國家公園。

(Gray,2004) 自然保育可大致分為有生命的「生物保育」與無生命的「地景保育」。

雖然過去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地有許多自然保育行動,但在多數國家,地景保育受重視的程度及發展,卻常不及生態保育(Gray,2004)。

因此,到了1990年代,地質學家與地形學家開始使用「地景多樣性(geodiversity)」來描述無生命之自然環境的多樣性,較「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晚了約10年出現。

目前很難推論誰創造這個名詞,似乎同一時期有許多學者創造出來,但不論如何,較早使用這個名詞的是澳洲塔斯馬尼亞省(Tasmania)的地質與地形學家,包括Sharples、Kiernan與Dixon(Gray,2004;何立德,2009),他們引用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希望對島上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與作用,進行有系統的調查與保育。

Sharples以地景多樣性來包含「地球上,地物與系統的多樣性」;澳洲遺產委員會(AustralianHeritageCommission)則於2002年定義地景多樣性為:「地質(岩盤)、地形(地貌)與土壤特性之組合、系統及作用的多樣性程度」;Gray認為地景多樣性為「自然界的地質(岩石、礦物、化石)、地形(地貌、作用)與土壤多樣性,包括其組合、關聯、性質、演繹與系統」。

Sharples於2002年強調了區分以下三個名詞的重要性─「地景多樣性」、「地景保育(geoconservation)」與「地景襲產(geoheritage)」(Gray,2004): 1.地景多樣性:人們嘗試保育之對象的「品質(quality)」。

2.地景保育:人們為了嘗試保育所做的「努力(endeavor)」。

3.地景襲產:組成「具體的範例(concreteexamples)」以強調某地區保育的重要性。

由地景多樣性的定義可看出其範圍廣闊,包含形塑地球的物質、型態、作用等,為地球生命發展的基礎,故地景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地景多樣性概念關注的問題包括:自然景物的組成特性為何?這些景物是由哪些作用產生並加以形塑?其發育過程為何?它們代表的地球歷史與科學意義為何?甚至,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景物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三、台灣的地景多樣性 台灣因著獨特的位置,受到多樣內、外營力作用,使得地景多樣性高。

內營力的部份,因為位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受到板塊擠壓影響,陸塊每年上升5公釐,地勢起伏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多達200多座;頻繁的地震,時常造成地表大規模、快速的變遷;火山岩漿活動,使北部的大屯、基隆、西部的澎湖及花東的海岸山脈都有火山地形的出現。

外營力的部份,高溫、潮溼導致的強烈風化作用,使岩石不斷分解與崩解,產生豐富土石材料;強烈的季風或颱風,時常產生量大又集中的豪雨,產生強烈逕流沖刷作用,使得台灣山崩地滑、土石流及海岸侵蝕等災害頻仍。

雖然這些地理特性使台灣地表變化大、時常產生地質災害,但卻也因著豐富的營力作用,使得台灣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地質、地形景觀。

許民陽(2004)以不同的地形類別區分台灣的特殊地景,包括:高山地景、河流地景、海岸地景、台地地景、平原地景、盆地地景、火山地景、泥岩區地景、珊瑚礁地景、石灰岩地景、風成地景與冰河地形。

為了保護台灣獨特的地景,免於受到人為開發破壞,行政院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等部會,已立了許多環境保育相關法規推展保護區設置,例如劃設自然保留區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森林法」、劃設國家公園的「國家公園法」、劃設風景特定區的「發展觀光條例」等。

最近農委會林務局結合台大、東華、高師大等學者專家,組成地景保育團隊,走訪全台320處地景保育景點,評選出「台灣地景百選」,希望藉由探查各地珍貴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區域,將具文化資產保育價值的地形納入保護。

參考文獻 1.何立德(2009)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439:22-29。

2.許民陽(2004)臺灣的地景與生物多樣性探討,共6頁。

3.Gray,J.M.(2004)Geodiversity:ValuingandConservingAbioticNature,England:JohnWiley&SonsLtd,4-9. 4.王鑫,自然地景,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724 /[2010.11.16] 列印本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