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喝咖啡等7件事讓中暑情況更嚴重 - Heho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急診醫師洪子堯於著書中指出,感冒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時候,的確跟中暑很相似,頭痛、頭暈、倦怠、發燒,但感冒通常還是或多或少會有喉嚨痛、流鼻水、 ... Skiptocontent 進入夏季,近來天氣真是讓人熱到受不了,若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這波熱浪給「燒」到,因為酷熱而中暑。

如果是不嚴重的中暑,只要適當休息即可復原。

不過醫師提醒,如果用錯誤的方式,反而會越幫越忙,導致中暑的情形更嚴重。

一些特定群體比普通人更容易中暑,像是嬰幼兒、孕婦、慢性病患者或是長輩,甚至在中暑的一開始,可能會誤以為只是感冒。

急診醫師洪子堯於著書中指出,感冒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時候,的確跟中暑很相似,頭痛、頭暈、倦怠、發燒,但感冒通常還是或多或少會有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的症狀,這是中暑不會有的。

洪子堯表示,體溫如果超過正常範圍(38℃),就算是嚴重的情況,需要送醫治療,使用比吹電扇、溼毛巾擦身體更積極的降溫手段。

尤其是體溫高過40℃,或是產生昏迷、癲癇,這時死亡的機會就會很高,需要立刻的送醫處理。

7要7不要,醫師教你中暑的保命之道 洪子堯在《1分鐘救命關鍵!你一定要知道的居家急救手冊》(創意市集出版)書中指出,想要正確照顧中暑病人,分別有7要跟7不要的準則。

7件事情必須要做 立刻把中暑的人移到通風涼快的地方,移除過多的衣物,把領口打開。

如果會嘔吐,讓他側躺休息。

在報案後、等待119救援,或是在送醫的途中,都應該持續讓中暑的人平躺休息,保持鎮定,灑水、使用水袋降溫、吹電扇或手動扇風。

如果人很清醒、喝水不會吐,幫他補充水分和鹽分、或是梅子(含有高量鹽分),可以盡早持續進行(但是如果人躁動、意識不清,吃東西或是喝水就可能會嗆到,吸入到肺部產生肺炎,這時候不可以餵食)。

為了讓囤積在腿和腳的血液容易回到心臟,可以在他倒下的時候,用東西把腳和腿墊高。

如果中暑的人發生癲癇,不要硬塞東西到他嘴裡,只要保護他躺在柔軟的地方,避免跌倒或撞到頭,並且努力幫忙他降溫。

如果體溫低於36℃就不需再繼續降溫。

7件事情不要做 如果出現前面所說的中暑症狀,不應繼續工作、或是持續待在悶熱的環境底下,應該盡快到通風好、涼快的地方。

不可以只是單純的補充白開水,同時也要補充電解質(鹽)。

在腋下或是大腿內側放冷水袋,但不可以直接把冰塊放在皮膚上,會造成局部的凍傷。

不要喝酒、喝咖啡,這些刺激性的飲料會利尿,讓身體脫水的情況更加嚴重。

不要用酒精擦拭身體!酒精會讓血管整個收縮起來,反而不容易快速的帶走身體裡的熱量! 當中暑的人叫不醒,沒辦法跟你溝通,這時勉強他喝水就會增加嗆到、吸到肺裡面變成發炎的機會,所以不應該進食;如果還能夠反應,可以嘗試使用吸管或是小口喝水,如果有大咳或嘔吐的情況,就不要再從嘴巴餵食物或灌水。

不需要吃退燒藥,因為中暑的問題是太多的熱量沒辦法散出,跟感染造成的發燒不同,吃退燒藥沒效。

【洪子堯醫師小檔案】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醫師 專長:急診科 文/林以璿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5月就出現「熱中暑」個案!醫師:天氣剛變熱更容易中暑 連假熱浪來襲這10種人最容易中暑4招有效避暑氣! 夏天運動未得健身之利,先受中暑所害?教你預防運動型中暑!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012.COVID-19/收到細胞簡訊怎麼辦?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後該快篩嗎?2022-04-063.整理包/今本土飆增551例!新北確診數最多,各縣市足跡一次看2022-04-124.整理包/快篩試劑買哪個廠牌?陽性怎麼辦?什麼時候該用快篩?2022-04-105.COVID-19/東部花蓮疫情也燒不停!全台最新足跡一次看2022-04-11 影音健康 【OL悄悄話】第三劑疫苗一定要打嗎?打哪個廠牌好?未來還要打第四劑嗎?2022-01-25【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新冠肺炎專區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友必知 預防保養 專家科研 飲食與運動 更多醫學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心血管專區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睡眠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美豬開放爭議 未來醫學專區 急診室直擊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健康管理 健康小幫手 營養查詢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健康特刊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COVID-19疫苗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