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威權主義或威權(英語:authoritarianism),也稱權威主義,是一種政體或意識形態。

奉行該主義的人認為政府應要求民眾絕對服從「政治上的權威」,並限制個人的思想跟 ... 威權 語言 監視 編輯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或威權(英語:authoritarianism),也稱權威主義,是一種政體或意識形態。

奉行該主義的人認為政府應要求民眾絕對服從「政治上的權威」,並限制個人的思想跟言論和行為自由,將權力集中於單一領袖或一小團體。

威權領導者不少是時常任意行使權力而不考慮或利用現有法律去擴大權力,公民也通常無法透過自由競爭的選舉來替換之,或有限的選舉但政府有很大的權力控制選舉。

權力爭奪與統治集團的自由競爭,是有限或不存在的。

廣義上來說,威權國家包括缺乏公民自由的國家,例如宗教自由、言論自由,或者在自由選舉後至少一次政府和反對派沒有權力交替的國家。

威權主義的概念與獨裁主義、極權主義、專制主義、威權性格(英語:Authoritarianpersonality)有差異。

[1] 目次 1特徵 1.1弱點 1.2威權政體中的憲政民主 1.3暴力 2定義與分類 3舉例 4參見 5參考文獻 特徵編輯 弱點編輯 美國政治學家黎安友指出:由於合法性薄弱,對強制性的過度依賴,決策的過分集中以及個人權力凌駕於制度規範之上,威權主義制度固有地脆弱。

政治學家西奧多·韋斯特爾認為,由於對民眾或精英要求的反應不足,威權主義的政治體係可能會削弱,而威權主義傾向於通過施加更嚴格的控制而非適應來應對挑戰,這可能會損害合法性並使其瓦解。

威權政體中的憲政民主編輯 新加坡作為威權憲政主義國家的例子,常與混合政體聯繫起來。

新加坡有民主選舉,反對派可以參與選舉,但反對派無法達致政權更替,傳媒宣傳受到限制,執政黨人民行動黨亦通過不公平的選舉制度打擊反對派。

暴力編輯 2017年的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政變防範策略受到歷史相似的其他國家的嚴重影響。

2018年,《和平研究》雜誌的研究發現在政變企圖中倖存並通過清除異已和潛在競爭對手的領導人的任期可能更長。

2019年,《衝突管理與和平科學》研究發現,個人專政比其他獨裁政權更可能防範政變;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個人獨裁的特徵是機構薄弱,支持基礎狹窄,缺乏統一的意識形態以及與統治者的非正式聯繫。

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個人專政比其他形式的專政更具壓制性。

定義與分類編輯 參見政體類型列表以獲取更詳盡的列表。

從古代的君主專制到極權主義政體,都可以被稱為威權主義,而從一些專於研究納粹的人認為,同期的法西斯義大利、日本軍國主義以及中華民國訓政時期,都缺乏像納粹般完整的極權主義本質,但又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一定都是威權主義政體。

而且日本和義大利當時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所以可見其可變性和模糊性。

非極權的威權主義也異於極權主義,因為威權政府通常沒有高度發展的指導意識形態,在社會組織方面多元化,並且缺乏動員全國的力量[2]。

舉例編輯 威權主義沒有明確精確的定義,但通常以許多指標來衡量威權程度,如自由之家的年度世界自由度調查報告(英語:FreedomintheWorld)。

自2014、15年起,不少學者及政治評論員均指出,香港政府正邁向威權主義[3],表徵包括:否定三權分立的存在,而堅稱香港是行政主導;放棄沿用多年的「積極不干預」政策[4];以至對反對派的大舉圍捕及起訴等等[5]。

參見編輯  政治主題 極權主義 被治者的同意 審查制度 強迫失蹤 紅色恐怖 紅衛兵 勞改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 米爾格倫的權威服從實驗 新聞自由掠奪者 獨裁政體 暴政據點 一黨獨大制 專政、軍事獨裁 混合政體 民主指數、自由指數 民主與獨裁指數參考文獻編輯 ^獨裁主義;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ism.雙語詞彙資料庫學術名詞資訊網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2014-10-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Authoritarianism.EncyclopædiaBritannica.大英線上英文版.2013[2014-10-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authoritarianism,principleofblindsubmissiontoauthority,asopposedtoindividualfreedomofthoughtandaction.Ingovernment,authoritarianismdenotesanypoliticalsystemthatconcentratespowerinthehandsofaleaderorasmallelitethatisnotconstitutionallyresponsibletothebodyofthepeople.Authoritarianleadersoftenexercisepowerarbitrarilyandwithoutregardtoexistingbodiesoflaw,andtheyusuallycannotbereplacedbycitizenschoosingfreelyamongvariouscompetitorsinelections.Thefreedomtocreateoppositionpoliticalpartiesorotheralternativepoliticalgroupingswithwhichtocompeteforpowerwiththerulinggroupiseitherlimitedornonexistentinauthoritarianregimes.  ^林泉忠.香港政體的威權主義化.明報月刊.2017-07[2022-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袁彌昌.香港正在擺脫還是邁向威權新自由主義?.灼見名家.2021-05-21[2022-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沙磊.中國人大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香港.BBC.2021-03-13[2022-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威权&oldid=7100286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