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愛的人得了精神疾病,家人和親友可以做什麼?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例如妄想症患者千辛萬苦找證據,一直覺得全世界與我為敵,豈不是太孤單害怕了嗎? ... 若家人相處原本就不融洽,很容易在壓力下將指責無限上綱。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6/04/01,健康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劉震鐘/本文摘自《不只是怪,可能是病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如果被確診是精神疾病,任何人都不會好受吧。

著名的美國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絲(Kubler–Ross)曾提出一般人面對重症時,通常要費一番工夫,經過震驚否認、生氣憤怒、討價還價、沮喪逃避等心路歷程,才能一步步過渡到「接受」的階段。

在這過程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確的認知。

精神病是「腦子生病,表現在情緒、行為、認知、衝動控制、現實感判斷方面的異常症狀,治療後有機會得到改善」。

只要能理解、接受這個觀念,思考一下「我是不是病了」,患者就可以免除很多猜測、擔心,甚至折磨。

例如妄想症患者千辛萬苦找證據,一直覺得全世界與我為敵,豈不是太孤單害怕了嗎?若能換個角度,考慮一下「也許是我病了」的可能性,就好辦多了。

治療中的生活課題:用藥與人際互動一旦確定需要持續治療,面對用藥時還是要有適當的心理準備。

首先是副作用的問題,現在的藥物資訊公開透明,只要藥物出現任何副作用的機率超過一定的百分比,就必須在藥袋上清楚註明。

這樣一來,有時反而讓人看了就怕,哪裡還敢吃藥,更何況有些病患習慣把任何不適都歸咎於藥物副作用。

事實上,有些副作用在一開始服藥時比較令人困擾,用藥一陣子之後身體會逐漸適應;有些副作用可以靠自身的努力,例如飲食控制、規律生活、運動等來避免;有些則要靠其他輔助藥物來減緩;還有些副作用則是一旦出現就必須調整劑量,甚至停用。

這些都可以和醫師好好討論,不要擅自決定。

其次是心態。

常有人認為吃藥就表示我是病人、表示我的病還沒好、表示我不夠堅強得依賴藥物⋯⋯彷彿吃藥帶來許多負面形象。

實際上,不吃藥並不會讓患者變正常,反而可能因為不吃藥、病情不穩,別人一看就知道有病。

所以不妨把藥當成是幫助我們的朋友,這樣心裡會輕鬆點。

至於人際互動上該留意什麼呢?儘管自己和家人接受生病的事實,專業人員也一直透過衛教宣導,莫將精神病污名化,甚至連精神分裂症的名字都改了,但不表示一般社會大眾就能以平常心包容對待生病的人。

建議可以先做好心理準備,對外來的偏見不需要照單全收,同時也虛心檢視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出現失當的言行舉止。

此外,到底該不該向雇主或同事透露自己的病情?說了怕被另眼對待,不說又怕在一般標準的要求下無法勝任工作。

其實,就算是身體方面的疾病,我們也不一定會對雇主或同事和盤托出。

比較重要的是,我們明白「量力而為」的重要,清楚了解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無法做到什麼,我想這才是和雇主溝通的重點。

家人和親友可以做什麼?如果家人罹患了精神病,親友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常是「怎麼勸他就醫?」特別是沒有「病識感(是否意識到自己生病)」的精神病患者。

其實,是不是精神病、是什麼樣的精神病,家人不用太傷神,只要以「關心」為出發點,告訴他家人注意到了最近他和之前不太一樣、擔心他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是否睡不好、吃不下、心情悶、靜不下、胡思亂想等等,鼓勵他接受協助。

陪同就醫時,提供客觀的報告,然後把診斷和說明的任務交給醫生就好。

很多家人朋友在聽聞摯愛的親人罹患精神病時,也會經歷一段心理歷程,有時「無法接受」的情緒反應甚至比患者本人還嚴重,反而造成患者的另一重壓力。

家人和患者必須目標一致,才能減輕彼此的負向情緒。

同樣的,對於疾病及用藥正確的認知,是幫助患者最重要的第一課。

有時家人太關心反而幫了倒忙,例如想鼓勵患者,希望他要靠意志力,不要依賴藥物;或者過度緊張,漏吃了一次藥,就以為馬上會復發,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有時過度保護,篩除所有可能的壓力源,卻也可能斷絕了有益的互動;甚至愛之深責之切,告訴病人再不振作、找個工作獨立生活,就只好送去療養院⋯⋯。

其實家人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只是在做法上不見得有效,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若家人相處原本就不融洽,很容易在壓力下將指責無限上綱。

醫院裡不時會出現家屬互罵的場面,責怪都是因為對方教養不當;也有人說「我們家這邊都沒這種遺傳,一定是你們家的基因有問題」;或是長輩怪罪女婿媳婦沒好好對待孩子,才會變成這樣。

這些話宣洩了一時的情緒,卻可能帶來更大傷害。

此外,家人間不一致的態度,也會讓患者無所適從,比如說爸爸不希望孩子吃藥,媽媽卻擔心不吃藥病情會惡化。

姊姊認為病人不該有任何壓力,不讓患者去找工作,弟弟卻看不慣哥哥整天在家無所事事,言詞間總是故意刺激。

還有熱心的眾家親戚,轉告從別的案例(多半是不同的病症)聽來的各種療法,以及很不一樣的治療結果,讓當事人和照顧者更加為難。

有的老爸爸老媽媽擔心自己百年以後,生病的兒子該怎麼辦,於是趕快幫他娶個老婆;也有的父母擔心結婚生子的壓力太大,儘管孩子已經恢復得很穩定,有了體貼懂事的對象,也絕不贊成婚事⋯⋯。

這讓我不禁嘆謂:這樣重要的人生大事,真的該用「有病」、「沒病」的二分法,當做決定的唯一標準嗎?的確,家屬和病患處在同一艘船上,他們的壓力有時不亞於患者。

目前很多地區有家屬自助團體,例如康復之友協會,可以分享訊息和資源,互相支持鼓勵。

建議家屬們也要積極學習、調適、向前看,才能和病患攜手朝康復之路前進。

書籍介紹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容易混淆的情緒問題——抑鬱症和躁鬱症2年前精神分裂症是什麼?2年前精障母親勒死女兒,你知道台灣有12萬精神障礙者嗎?4年前Tags:內湖殺童案女童斷頭案心理疾病精神病BrandStudio2022/07/12,環境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關鍵特務關鍵特務為關鍵評論網與讀者溝通品牌形象及表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專區,內容由BRANDSTUDIO團隊製作。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農民會運用許多不同的資材來讓農活更順利進行,其中最常見的資材之一就是「農膜」。

農膜是什麼呢?農膜是用於覆蓋農地或溫(網)室披覆的塑膠布,其中,覆蓋農地的塑膠布常見用於栽培草莓、小番茄、瓜果等農作物。

使用農膜的好處包含抑制雜草生長、防止雨水沖刷土壤,也能降低肥料與農藥的使用,雙色農膜的淺色面還有反射陽光、幫助日照均勻的效果,因此是許多農民不可或缺的資材。

然而農田覆蓋用的農膜屬於消耗品,必須年年更換,根據農糧署統計,每年農業生產過後所衍生的農膜超過一萬公噸,數量相當可觀。

這些用過的農膜大多夾雜泥土或植物殘株,難以回收再利用,因此有部分農民會將其作為垃圾丟棄,甚至是違法棄置掩埋、私下焚燒,造成環境負擔與空氣污染。

PhotoCredit:TNLBrandStudio農膜問題OUT!農委會與環保署攜手打造完整農膜回收流程為解決農膜對環境的影響,農糧署與環保署共同合作,一起解決農膜去化問題,由農糧署提供宣導與講習、輔導農民使用正確回收方式收集農膜,環保署負責協調地方環保單位集中清運,交由再利用業者進行回收處理,以跨部會合作方式建立完整農膜回收流程,有效解決廢棄農膜問題。

使用過的農膜可透過人工、機械方式進行回收,收集過程務必遵循「農膜回收三原則」,才能讓回收農膜的再利用性變得更好。

農膜回收三原則分別為: 在天氣好且土壤乾燥時進行回收 將農膜上的殘株、石子與沙土抖落,減少異物夾雜 將回收好的農膜折疊整齊並依照材質分類 PhotoCredit:農委會農糧署雙人手動回收農膜方式。

農民可以採取人工方式回收農膜,不論是單人、雙人回收,農糧署都建議依照回收三原則的執行方式讓回收效率最佳化;若以機械方式回收農膜,則能同時初步清潔與摺疊農膜,省時省力又增加回收可利用性,目前農糧署有補助購置農膜回收機(附掛式塑膠布回收機),個別農民補助1/3、農民團體補助1/2,幫助農民做好回收工作。

PhotoCredit:農委會農糧署農民使用小型農膜回收機進行農膜回收。

要解決農膜衍生的環境問題,需要農民與政府一同攜手努力達成,除了回收時遵循農膜回收三原則整理農膜外,也建議優先採購可回收利用材質,或者採用替代材料取代傳統塑膠農膜,例如改用稻殼、稻稈、生物性可分解農膜等,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改善農膜污染問題,讓環境變得更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廣告]猜你喜歡Tags:農膜農民回收人工農膜回收三原則農膜回收機農糧署青農農膜回收機補助資源回收土壤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美國為何拱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這要放在美軍全球戰略架構下,才看得出深層意涵1則觀點納米樓限呎政策漏招?地產商免改地契招數2則觀點本土新增2萬7708例、死亡71例,「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衛福部已與專家達成初步共識1則觀點《經濟學人》示警「晶片業榮景恐陷入超大型破滅」,專家分析IC設計、 DRAM業者壓力較大1則觀點中共祭出「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首個暑假:未成年遊戲時間加總不到一天,騰訊嚴防借用家長帳號鑽漏洞1則觀點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4大,中研院院士呼籲借鏡淡馬錫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有效運用1則觀點日本留學生看台灣交通環境(上):有如處於「戰爭狀態」,馬路上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1則觀點5年前從香港神秘失蹤:「肖建華案」開審,控罪未公布、加國外交官旁聽被拒1則觀點【關鍵眼中盯】強森歹戲拖棚的「不下台」秀:當制度是為君子設計,死皮賴臉的人就能予取予求1則觀點土耳其官媒:發現6.94億噸稀土儲量僅次於中國,可滿足全球千年需求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