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時間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句話,1644是明朝首都被攻破的時間,1662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被殺時間,1683是最後有人使用」明「為正朔的時間。

那麼究竟以誰為明亡的時間才合理呢!? 一般認為是1644年 ... 標籤:明朝 明朝滅亡的時間 05-25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朝代,也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

同時由於他建立於兩個少數民族朝代元和清之間,他就擁有他的特殊性。

用一個字概括明朝,最合適的就是「剛」字,剛強的剛。

明朝從不對他人妥協,想跟明朝談判,簽訂某某條約,那是別做夢了,他寧可亡國。

  今天我們來講講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就是明朝的起止時間問題。

簡單地說,明朝何時建立,何時滅亡。

  首先,我們在百度百科裡,輸入兩個字:明朝。

得到的結果,第一句話是: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然後再輸入四個字:明朝皇帝。

得到第一句話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再輸入四個字:大明帝國,得到的第一句話是:大明帝國(1368年1月23日-1662年元月,另明鄭仍奉永曆年號;至1683年亡,),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皇朝帝國。

  好了,分歧就來了,明朝建立的時間看來沒有問題,1368年,以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起點。

而終點卻有三個版本,分別是1644,1662,1683。

這三個年份分別有啥標誌性事件呢?聽我一一道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檢在景山上吊自殺。

1662年,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朱由榔被清朝政府殺害,明朝最後一個曾經登基過的皇帝被殺,明朝在大陸的勢力全部喪失,就剩下一個台灣。

台灣仍然使用永曆年號,就是以明為正朔。

但是並沒有朱家的人稱帝。

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鄭克爽投降清朝,明朝從此消失,成為歷史。

此後又有各自農民起義,打著明朝的旗號,說自己是崇禎皇帝幾世孫什麼的,又起來抗清,這種到了200多年後才有。

不過這些應該不算了。

  一句話,1644是明朝首都被攻破的時間,1662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被殺時間,1683是最後有人使用」明「為正朔的時間。

那麼究竟以誰為明亡的時間才合理呢!?  一般認為是1644年,北京淪陷明就亡了。

中學歷史教科書上這麼寫,新華字典最後中國歷代簡介也這麼寫,大多數資料都寫1644。

好吧,我們首先來看看1644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644這一年,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天崩地裂。

1644年2月6日,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

於是中國大地上同時出現了三個政權:大明、大清、大順。

好一場三國演義啊,這場演義雖然因為大順的短時間滅亡而沒持續多久,但是光1644這一年,其精彩程度一點也不亞於魏、蜀、吳那個三國演義。

  下面我們以時間順序來看看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大明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天干地支紀年屬於甲申年。

前面說了,正月初一,李自成正式稱帝,公開舉起反明的大旗,開始與明朝叫板,並且李自成公開向崇禎皇帝寫下挑戰書,要來攻打北京。

二月初七,陽曆3月15日,李自成攻佔太原;三月初六,4月12日,崇禎皇帝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進京勤王;三月十八日,陽曆4月24日,北京城被破;三月十九日,陽曆4月25日清晨,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殺,此時吳三桂才到河北豐潤,於是退守山海關;四月初九,陽曆5月15日,崇禎皇帝的堂哥,萬曆皇帝的三子朱常洵的兒子朱由菘,在南京被諸大臣擁立為皇帝,繼續使用崇禎年號,次年改元弘光元年,是為弘光帝;四月廿一,陽曆5月27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並且同時發生山海關大戰,李自成敗退,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獲勝;四月廿九,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京;五月初一,6月5日,清軍進入北京;九月初六,10月6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九月三十日,10月30日,愛新覺羅.福臨定都北京。

  可以看到,1644年的確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了。

一個北京城,一年之內就坐上了三個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後的。

由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時間太短,到了北京屁股還沒坐熱就被人趕走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討論大明和大清兩個政權。

  有一種觀點,那就是說,北京是當時全國的首都,是中央政府,所以一旦北京城北攻破,該政權就宣告滅亡,同時攻破原政權的新政權就佔據了正統地位。

按照這個觀點,1644年初至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中國歷史算明朝;李自成攻破北京至順治遷都北京,算大順朝;順治遷都北京之後,歷史屬於清朝。

這麼一來,明朝滅亡是1644年沒問題,而清朝的起始時間也是1644年。

但是這種觀點我認為不正確。

一個偌大的王朝,首都被攻破了,就算滅亡嗎?中央政府倒台了,還有地方政府,他可以另立中央。

  現在的歷史書上都寫著明朝1644滅亡,主要原因是受清朝所編寫的《明史》的影響。

1644年,清朝入關後就計劃開始編修《明史》,並在1645年正式開始編纂《明史》。

當時,清政府在中國立足未穩,而且僅僅佔據北邊半個中國,南邊的明朝弘光政權依然存在,繼續著反抗清朝,恢復明朝。

清朝在此時編寫《明史》,道理很簡單,第一是向天下宣告,明朝已經滅亡了,換句話說,不承認南京的弘光政權的存在的合法性;第二是以此籠絡明朝遺臣,通過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漢族官員有一種情感上的寄託。

你們明朝已經滅亡了,乖乖為我們新朝效力吧。

而在清朝編寫的《明史》里,包括弘光帝在內的南明諸帝,並無本紀,而是以列傳的方式附在崇禎皇帝的後面。

這樣就有了明朝1644年滅亡,而明朝總共有16個皇帝的說法,也就是目前普遍的說法。

  從成王敗寇的角度出發,這個說法也是合理的,因為弘光政權存在僅僅一年時間就被清朝所滅。

但是我們讀歷史,不該有成王敗寇的觀點,應該從客觀事實出發。

要說真的成王敗寇,那從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開始,他就可以說明朝滅亡了,當時明朝還處於萬曆末期。

  現在主要來說說這個南明弘光政權。

先介紹下弘光皇帝的家譜。

弘光帝朱由菘(1607年生),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第三個兒子朱常洵的長子,其年齡在天啟皇帝朱由校(1605年生)和崇禎皇帝朱由檢(1610年生)之間,所以是朱由校的堂弟和朱由檢的堂兄。

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殺,朱由菘於是繼承了福王的王位,成了第二代福王。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大明北方各地土崩瓦解,但是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效忠明朝,於是需要選出一個朱氏子弟來當皇帝,北伐,收復北方大片土地。

朱由菘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台,在南京被擁立為皇帝,改次年為弘光元年,是為弘光帝。

弘光帝屬於明朝的第十七個皇帝,是一般說法中明朝十六個皇帝之外的。

  好,本文現在進入主題,南明弘光政權,是不是一個合法政權,能否作為明朝的延續?這種延續已經不是全國性的大統一政權了,而是像從北宋到南宋那樣的延續,像西晉到東晉那樣的延續。

  判斷一個政權是不是合法政權,單純從理論出發,本人認為要看以下幾點:  一,該政權是否在首都定都;二,該政權的皇帝跟上一個皇帝是否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規則;三,該政權是否得到全國範圍內的認可,這個全國範圍,已經不是指全中國了,而是還沒有淪陷的區域,沒有被大清和大順攻佔的區域,也就是大概南邊半個中國;四,該政權所控制的區域是否足夠大,大到足夠抗衡全國範圍內的其他政權;五,該政權不能對其他政權稱臣,不能是其他政權的屬國,必須有獨立的主權。

  本人大致列出這幾點,我們就一點點來看弘光政權是否滿足要求。

第一,弘光政權是否在首都定都?答案是肯定的。

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後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但是南京並不是成為一個省了,他還是首都,仍然是一個政治中心,仍然設有北京有的六部、都察院等等機構,只是由於皇帝在北京,所以南京是作為留都的形式而存在的。

這種兩京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隋唐都是西京長安為首都,東都洛陽為陪都。

北宋有四個首都,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

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都有五個首都。

明朝把南京作為陪都,第一是因為他是舊都,第二是因為北京這個地方太危險,北京往北馬上就是長城,過了長城就是元朝殘餘勢力的地盤了,一旦外敵入侵,北京就首當其衝。

這也是明朝的一個特點:天子守國門。

萬一北京有個什麼閃失,皇帝可以南遷到南京來,繼續號令天下,收復北京。

所以南京是明朝的首都,弘光政權定都南京,他就是在首都建都的政權。

這一點滿足。

  第二,弘光政權的皇帝也就是朱由菘,是否是以嫡長子的形式繼承了上一個皇帝的皇位。

前面說過了,朱由菘是朱由檢的堂哥,本來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

嫡長子繼承製是這麼幾句話: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若無子,兄終弟及。

(特殊情況下應該包含弟終兄及)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由檢死了,應該由他皇后的長子繼位。

長子太子朱慈烺,母周皇后,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日生,1644年李自成封為宋王,李敗退時不知所終。

次子懷隱王朱慈烜,母周皇后,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三生,不久薨,崇禎三年追封。

三子定哀王朱慈炯,母周皇后,1644年不知所終。

四子永悼王朱慈照,母田貴妃,1644年不知所終。

五子悼靈王朱慈煥(1633年-1708年),母田貴妃。

康熙四十七年被捕,後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為罪名遭處死。

這個人就是清楚有名的朱三太子。

六子悼懷王朱慈燦,母田貴妃,崇禎十年生,崇禎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卒,追封。

七子悼良王,母田貴妃,三歲殤。

這樣朱由檢的七個兒子,三個早夭,三個在北京淪陷後不知所蹤,另外一個朱三太子,當時也隱姓埋名了,等於他的七個兒子都沒辦法繼承皇位了,那麼就由下一句,兄終弟及。

本來朱由檢就是他哥哥朱由校死了沒兒子而繼位的,他爹朱常洛,其他兒子都夭折,朱由檢是唯一活著的兒子了,所以朱由檢兄弟也沒了。

這種情況和正德皇帝朱厚照死時一樣,沒子,沒兄弟,這樣就由他堂兄弟來繼承皇位。

朱厚照的繼承人是他堂弟朱厚熜,現在朱由檢血緣關係最近的,就是他爸爸朱常洛的三弟,朱常洵的兒子,福王朱由菘。

朱由菘年齡比朱由檢大,是他堂哥,但是前面說了,兄終弟及特殊情況應該包括弟終兄及,我說的特殊情況就是現在這種情況。

所以朱由菘繼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規則。

  第三,弘光政權是否得到全國範圍內的承認,也就是南邊一半江山範圍內其他藩王,各地的官員,各地將領,是否都承認朱由菘的皇帝合法性?當時北京城破,清軍還沒入關,所以山海關外都已經全部落入清軍之手。

至於關內,大順控制的區域應該包括陝西、陝西、直隸(今河北省)、山東,河南等區域,四川則在張獻忠手裡,而剩下的湖廣(湖南和湖北)、南直隸(江蘇和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各省應該還在明朝控制範圍內,這些範圍內的軍事將領,在北京危急的時候各有各的打算,不進京勤王,處於觀望狀態。

理由很簡單,他們覺得明朝氣數已盡,一旦明朝滅亡,可以各自佔地為王,成為地方性的割據政權。

但是名義上,他們都承認明朝時唯一的合法政權,並且朱由菘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們擁立的,名義上他們仍然效忠明朝。

名義上的承認也是承認,否則東漢從董卓之亂開始就滅亡了,唐朝從黃巢起義開始也該滅亡了,而不是現在說的那樣。

所以,全國範圍內大家應該都承認朱由菘是明朝唯一的皇帝的,所以這一條依然滿足。

  第四,該政權控制區域是否足夠大?太小了不行,就像五代十國那樣,五代所在地方是原來唐朝中央地區,而且地盤大,被認為是正統政權,而十國則被認為是地方性割據政權,原因第一是他們的地盤不處於原唐朝的中央地區,第二就是地盤太小。

從哲學角度出發,我們考慮事物,也必須抓住主要矛盾。

當時,南邊大部分地區都在明朝控制中,至少有半壁江山,足夠有實力北伐,收復中原。

至於最後為什麼弘光政權僅一年就滅亡了,那還是自己內部出了問題。

明之亡,亡於黨爭。

北京淪陷了到了南京依然黨爭,還有不亡的道理?當然這是後話了,不能說他存在一年就滅亡了就忽略他的存在啊。

於是這一條仍然滿足。

  第五,弘光政權有沒有對外稱臣,成為別人的屬國?這個不用解釋了,整個明朝300年,從不稱臣!打不過你也要跟你拼了,拼到亡國,就是不稱臣,不像南宋!  好了,弘光政權,建立在明朝原來的首都上,他的皇帝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該政權也得到全國的承認,地盤足夠大,兵力足夠多,足夠和大順和大清抗衡,試問這時候可以說明朝已經滅亡了嗎?弘光政權憑啥就是不合法政權了?這是沒道理的。

  所以,明朝的滅亡時間至少可以算到1645年,南京城破,弘光帝做了俘虜那一天。

雖然離北京城破的1644年就差一年,但是這一年,前面說了,天崩地裂,可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年了,這一年怎麼可以被忽略呢?  那麼弘光政權之後呢?弘光元年(1645)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

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是為隆武帝。

同時,隆武元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注意是同時啊。

朱聿鍵稱帝是閏六月二十七日,朱以海監國是在閏六月二十八日,二者僅差一天。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兩個政權是否合法,依然看前面五條。

  第一,首都問題。

紹興、福州都不是原來明朝的首都,所以這兩個政權只能叫做流亡政府。

這一條不符合。

  第二,法統問題。

朱由菘死了應該他兒子繼位,貌似這貨沒兒子,那麼應該他弟弟繼位,沒弟弟就找最近那支的同宗弟弟。

這朱聿鍵是朱元璋九世孫,朱以海則是十世孫,而朱由菘是十一世孫。

這樣按輩分,朱聿鍵是朱由菘爺爺輩,朱以海是他爸爸輩。

明朝沒有輩分從小傳到大的,當然造反的朱棣不算。

所以這一條不符合。

  第三,是最重要的一點。

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為了爭明朝的正統地位,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各自用各自的年號,甚至為了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打起來了。

想想也是個笑話,是個鬧劇,國家都亡了,自己人還互相打起來,哎,明朝真是沒救了!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皇帝,嚴格說就是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合法的皇帝同時存在,那麼誰又不能說服誰,那就只能大家都不合法了。

所以這一點也不符合。

  第四,地盤問題。

你看他倆都互不承認了,估計隆武政權就一個福建省,魯王政權就一個浙江省吧。

太小了,這一點不符合。

  第五,這點符合沒有問題。

  既然這兩個政權不符合前面五條中的四條,只能說他們都是不合法政權了,從正統觀念看,這兩個政權不能算在明朝歷史裡面,只能算作明朝滅亡後的殘餘勢力或者割據勢力。

  之後還有個邵武政權,永曆政權,就都不說了。

  綜上所述,明朝滅亡於1645年南京被攻破,朱由菘是明朝第十七個皇帝,也是亡國之君。

不過同時,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亡國之君。

明朝開國之君不是有朱元璋和朱棣兩個嗎?那亡國之君難道不能有兩個嗎?崇禎丟了北京,弘光丟了南京,明由是而亡,這樣理解沒有問題。

  好了,我再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弘光政權的合法性。

前幾天去北京景山拜訪朱由檢同志,下面有棵樹,旁邊寫著,明思宗殉國處。

請注意這個明思宗。

思宗是一個皇帝的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但是亡國之君沒有廟號,很簡單,改朝換代了,誰還在太廟供奉著前朝的皇帝?應該供奉新朝的皇帝了。

亡國之君一般都叫哀帝,廢帝,末帝啥的,這些都不是廟號,一般新的那個朝代的皇帝會給亡國之君一個謚號,這謚號肯定不怎麼好聽。

但是清朝貌似對朱由檢這個可憐蟲情有獨鍾,聽說順治後來還跑到崇禎陵墓里大哭一場,口口聲聲喊著兄弟……不知道是不是作秀。

清朝給了他一個並不難聽的謚號,叫庄烈帝,注意是庄烈不是壯烈。

廟號則是沒有。

另外再說兩個人,一個是朱允炆。

這個悲劇的皇帝被他的壞叔叔廢除了帝號,還廢除了年號,壓根就沒這個人似的,那謚號、廟號就別說了,肯定沒有了。

弘光政權恢復了他的歷史地位,上廟號惠宗,謚號……(16個字,8個詞語)讓皇帝。

還有一個是朱祁鈺,也是個悲劇男,被哥哥廢掉了,去帝號,改為峸王,陵墓也不在十三陵之內。

後來朱見深登基,給他平反,上謚號恭仁康定景皇帝,謚號就5個字,明朝皇帝謚號都是17個字,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多,有21個字。

同時朱祁鈺沒有廟號,直到弘光時期,才給他上廟號代宗,謚號增加到17個字。

由於清朝不承認弘光政權的合法性,那麼弘光政權追加的這些封號的合法性也就沒有了,於是在《明史》里,十六個皇帝寫本紀,十三個都是xx祖本紀或者xx宗本紀,朱允炆卻是恭閔帝本紀,這是乾隆給的謚號。

朱祁鈺是景帝本紀,使用朱見深給的謚號。

朱由檢是庄烈帝本紀,使用清朝給的謚號。

在清朝,誰要是敢說惠宗、代宗、思宗之類的,其後果很嚴重,等同謀反!因為這些都是弘光政權給的,你使用這些廟號等於承認弘光政權的合法性,承認弘光政權合法性等於否認弘光政權存在期間清朝的合法性,你想幹啥?反清復明?拉出去砍了,滅族!現在清朝滅亡了,這個問題不存在了,我們現在依然使用代宗、思宗之類的詞,不就是從側面證明了弘光政權的合法性嗎?證明和弘光政權的合法性,不就是證明了明朝至少可以算到弘光政權的滅亡嗎?  於是可知,大明,由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12代、17個皇帝、18朝(朱祁鎮一個人兩朝),於1645年滅亡,國祚277年,是中國歷史上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這個也是百家講壇毛佩奇教授在明十七帝疑案里第一集開頭的觀點。

注意,是十七帝疑案,不是十六帝。

  明亡清興之際,在1644年北京淪陷之前,雖然清朝已經建立,但是應該以明為正統;而1645年南京淪陷之後,明朝勢力依然存在,卻應該以清為正統;1644至1645之間這一年,二者就跟南北朝一樣,分不出誰為正統,那隻能說二者同時為正統了。

可以理解為南北朝那種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南宋和金那種關係。

於是明朝,1368-1645;清朝,1644-1911。

明朝十七個皇帝,清朝十個皇帝,應該從順治開始算起。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像隆武帝,魯王,永曆帝那樣,不能算在內的。

  再說句總結性的話。

大明,作為全國性的統一政權,結束於1644年北京淪陷;大明,作為地方性的正統政權,結束於1645年南京淪陷;大明,作為地方性的非正統政權,也就是所謂的割據政權,結束於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所殺;大明,所謂一個正朔,結束於1683年鄭克爽降清,台灣淪陷;大明,作為一面旗幟,一面反清復明的旗幟,一面國人反抗清政府統治的旗幟,結束於1868年,這已經是200多年後的事了,這時候清朝都快滅亡了,可見明朝生命力之頑強!因為1683年之後,仍然有朱一貴、舒光富、朱明月等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自稱崇禎皇帝的後代,起兵反抗清朝的統治。

而大明,作為一種精神,一種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剛烈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個堅定的信念!  大明,雖然沒有漢唐的強盛,沒有宋朝的富有,但是究其剛烈,其氣節,沒有哪個朝代能夠比得上,哪怕是一點點,都不用比,這就是我喜歡明朝的最大原因。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明末小說《遼海丹忠錄》里袁崇煥一炮摧毀三十里外後金營寨?※朱棣被鐵鉉詐降後為什麼不繼續水淹濟南城?炮轟前本來決定水淹的!※朱元璋的長相真的很醜嗎?※明朝內閣有駁回皇帝旨意的權力嗎? TAG:明朝|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