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指漢語由日語引入的借詞(日源外來詞)。

是華語圈與日語圈之間語言交流的一部分。

...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 「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有爭議。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語言 監視 編輯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7年10月26日)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準確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7年10月26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10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漢語中的日語借詞"—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指漢語由日語引入的借詞(日源外來詞[1])。

是華語圈與日語圈之間語言交流的一部分。

漢語從日本借用辭彙發生在近代,主要以漢字為媒介。

日語借詞對現代漢語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目次 1概說 1.1和製漢語 1.1.1日本自製漢語詞 1.1.2原來來自漢語,被日本人賦予新意的漢語詞 1.1.3古已有之的漢語詞,常被誤認為來自日語 1.2來源於「宛字」的詞 1.2.1來源於和語宛字的詞 1.2.2來源於外來語宛字的詞 1.3和語詞以漢字寫法引入 1.4日語自身讀法的音譯 1.5流通於台灣的日語借詞 1.6日本流行文化引進的和製漢語 2接受日語借詞的矛盾 3釐定 4注釋 5參考文獻 5.1引用 5.2來源 6相關條目 7外部連結 概說編輯 中國與日本在東漢以來即產生有記載的聯繫。

隋唐時期交流達到高峰。

整個古代,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傳播可以認為是單向的,即由中國傳入日本。

漢語中找不到由日本傳入的辭彙。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不少有識之士先後開始洋務運動與西學東漸,學習並翻譯西方書籍。

由於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成功學習西方的技術與制度,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一方面自行翻譯西方詞語,另一方面也開始向日本學習,借鑑日本已經翻譯成漢語的西語。

由於日本西化較中國早,相當多西語詞彙首先經日本學者翻譯成漢字詞彙,然後透過中日的文化交流流傳到中國。

由於同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日製漢語和中國自己翻譯的漢語詞彙在經過相當時間的演變之後,逐漸進入漢語圈並成為漢語的新興詞彙,這些辭彙對現代漢語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之後的中日兩國的長期文化交流中,也還有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譯以及新造詞語逐漸在漢語圈使用。

早在民國初年,漢語中通用的和製漢語就有數百條。

其中不乏「~主義(-ism)」「~化(-ise)」這類造詞性很強的詞尾,在現代漢語中佔有相當的份量。

比較常見的詞綴如下: ~團。

例:工團、法團 ~力。

例:購買力 ~型。

例:大型、小型 ~場。

例:現場、廣場 ~法。

例:憲法,刑法 ~性。

例:技術性,主觀惡性 ~制。

例:共和制,總統制 ~主義。

例:資本主義,保守主義 ~會。

例:工會,協會以下分類別討論現代漢語中來自日語的辭彙。

和製漢語編輯 主條目:和製漢語 日本自製漢語詞編輯 19世紀時中國從日本輸入新詞,大部分進入漢語的日語借詞都是日語中的「和製漢語」。

舉凡「電話」「幹部」「藝術」「否定」「肯定」「假設[註1]」「海拔」「直接」「雜誌」「防疫」「法人」「航空母艦」「象徵」「商業」是屬於和製漢語日語借詞[2]。

但並不是所有日語中的「和製漢語」都在現代漢語中通用,如「介錯」「油斷」這類和製漢語詞都沒有進入漢語。

原來來自漢語,被日本人賦予新意的漢語詞編輯 參見:借詞回收§ 漢語和日語和和製漢語§ 半和製漢語 部份抽象化漢語原有詞彙而意義有所改變的半和製漢語詞彙,如「社會」「經濟」,原先雖為漢語,但現今使用的意義已經與古漢語相異,是否認定為日語借詞有爭議,有些學者稱這類詞彙為「回歸詞」[3]。

古已有之的漢語詞,常被誤認為來自日語編輯 有些詞古漢語已經有了,且意義差別不大,不應當認為是來自日語。

如: 革命:湯武革命、神龍革命,古義與今義幾無差別。

所為:《易·繫辭上》:「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序:「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也。

」 政府:《資治通鑑·唐宣宗大中二年》:「前鳳翔節度使石雄詣政府自陳黑山、烏嶺之功,求一鎮以終老。

」 紀律:《左傳·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 宗旨:《北齊書·儒林傳·孫靈暉》:「靈暉年七歲,便好學,日誦數千言,唯尋討惠蔚手錄章疏,不求師友。

《三禮》及三《傳》,皆通宗旨。

」 封建[4][5]:柳宗元《封建論》,中國之「封建」一詞與英文之feudalism有相同之處,此義非日本人自造。

契約:《魏書·鹿悆傳》:「契約既固,未旬,綜果降。

」 警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藍摩國》:「野象群行,採花以散,冥力警察,初無間替。

」古義警戒監察,與今義有關聯,此義非日本人自造。

科學:《欽定千叟宴詩》「歐邏巴州西天西意逹里亞,臣所棲六城環以地中海,高墉架海橫天梯,人有醫、治、教、道四科學,物有金剛、珊瑚、哆囉珠、象犀。

康熙九年入覲貢,自後歲奉金牒、航狻猊,懐仁、若望始守職跪奉。

」來源於「宛字」的詞編輯 「宛字」,日語「当て字/宛て字」。

日語傳統上多用漢字,有時非漢語詞也利用漢字的讀音(音讀與訓讀皆可能用到)以漢字紀錄,如「滅茶苦茶(めちゃくちゃ)」。

這種做法最初是在假名未出現的時代使用(如萬葉假名),但假名出現後仍然常用。

這種做法類似於六書的假借,但為區別於中國的假借,本文稱之為「宛字」。

來源於和語宛字的詞編輯 此類較少,常見的用例如「壽司(すし)」(本字是「鮨」,「寿司」是宛字)。

來源於外來語宛字的詞編輯 由於明治時期翻譯西洋詞(主要是專有名詞)時學術詞彙使用漢字詞表達還是主流,所以頻繁使用宛字翻譯。

如クラブ「倶樂部」、ロマン「浪漫」、ガス「瓦斯」、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リンパ「淋巴」等,都被漢語借用。

此類詞彙雖然看起來像是漢語詞,但實質上是對西語的音譯,故對日語來說,這些詞不屬於和製漢語,而是外來語。

和語詞以漢字寫法引入編輯 主條目:基於漢字寫法引入中文的日文非和製漢語詞彙 絕大部分的和語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是以漢字寫法而非讀音直接引入漢語。

部分一般辭彙亦以漢字寫法直接引入漢語,如:取消(取り消し)、場合(ばあい)、立場(たちば)、手續(てつづき)、出口(でぐち)、入口(いりぐち)、取締(とりしまり)、見習(みならい)等。

韓語中有更多此類用語的案例,如:賣上(매상、売り上げ)、小包(소포、小包み)、手入(수입、手入れ)等。

日語自身讀法的音譯編輯 此類詞彙多是日語本身非以漢字表達的詞彙,但華人習慣於以漢字引入日本辭彙(包括專有名詞),所以以音譯方式輸入了若干日本詞。

如「卡拉OK」(カラオケ),「榻榻米」(畳)等。

商標的例子較多,如「馬自達」(マツダ,松田)、「日產」的俗名「尼桑」、「立邦漆」(NipponPaint)等。

流通於台灣的日語借詞編輯 由於台灣歷經日本五十年統治,無論是臺語或中華民國國語,日常所用的日語借詞數量相對於中國大陸、香港等其他地區比例又明顯更高。

如「便當(弁当)」、「歐巴桑(おばさん)」、「秀逗(ショート)」。

和製漢語詞彙數量在臺語中較中華民國國語多。

在日治時期的漢文報紙中,夾雜和製漢語非常普遍。

例如改札係(剪票員)、驛(車站)等,其中不少在戰後已被國語詞彙取代並以臺語讀之。

但現今尚有「水道水tsuí-tō-tsuí(自來水)」、「注射tsù-siā(打針)」、「注文tsù-bûn(訂購)」、「案內àn-nāi(帶路)」、「看板khang-pang(招牌)」,甚至外來語如「oo-tó-bái(オートバイ,摩托車)」、「bì-lù(ビール,啤酒)」、「jiàn-bà(ジャンパー,夾克)」、和語如「a-sá-lih(あっさり,果斷)」「oo-bá-sáng(おばさん,阿姨)」「sa-sí-mih(刺身,生魚片)」,這些日語詞彙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臺語當中。

客家話亦有不少和製漢語。

許多早年曾在中國大陸使用而目前已少用的和製漢語詞,如「攝護腺」(前列腺)等[3],在台灣仍繼續使用。

另外,在粵語裡亦有「防疫注射」,亦用了「注射」這個和製漢語詞來構詞。

日本流行文化引進的和製漢語編輯 20世紀末起,由於日本電玩、動漫、流行音樂、影視等大量進入中文圈,也有許多詞語,如「聲優」「女優」「攻略」等已經開始在漢語打開知名度。

如「暴走(失控)」一詞因新世紀福音戰士而進入ACG迷的生活圈,而「達人(專家)」一詞也開始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上。

一般來說這個時期進入漢語的和製漢語詞由於時期尚短,社會仍持保留態度看待,只將它們當作一種「流行用詞」,並沒有真正將他視為「漢語」的一部分。

但部份用來描述社會現象,無法準確翻譯成中文的和製漢語,如「暴走族」、「援交」、「少子化」、「人氣」等詞彙,已經經常被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的社交媒體或新聞媒體直接採用了。

接受日語借詞的矛盾編輯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

例如嚴復就強烈反對冒用日語借詞,他提倡使用「計學」取代「經濟學」、使用「群」取代「社會」(類推「群學」取代「社會學」)、使用「玄學」取代「形上學」、使用「天演」取代「進化」等,學界習稱「嚴譯」。

而嚴復也不是一概否定日本譯詞,例如他接受「自由」一字作為「liberty」、「freedom」之譯名,並嘗言:「西名東譯,失者固多,獨此無成,殆無以易。

」[註2]不過,嚴復對使用日語借詞持相當的反對態度,他曾說過:「近聞青年人多用『自由』『運動』之外詞,艱深難懂,其實不必。

吾國自可翻譯,何須拾人牙慧?」1899年起,開始採用「自繇」而非「自由」,這是因爲「繇」與「由」字在含義上有微妙的差異[6]。

也有少數新製漢語取代日語借詞的例子,如「邏輯(logic的音譯)」取代和製漢語的「論理」。

從和製漢語的特徵來說,日本人製造和製漢語,好用兩字詞。

而精通文言文的中國學者翻譯時好用單字單詞。

在白話文運動後,由於溝通上的需要,兩字詞較為穩定、口語上容易理解,或許是和製漢語借詞最後於中文紮根的主因。

釐定編輯 漢語詞彙眾多,要判斷某個詞是否來自日語有時並不容易[7],因為近代日語也通過中文的書籍(例如《海國圖志》)和英華字典吸收了許多當時的漢語新詞[8],許多詞難以考證。

尤其有些「半和製漢語」原為漢語詞,只是日本學者先確立其作為某西語詞的對譯語後,漢語再傚仿。

此類詞彙是否屬於日語借詞也有爭議。

注釋編輯 ^此處指數學、科學上「未經證實的論點」之意的假設(hypothesis,名詞)。

作為「如果」解釋的假設是純正漢語詞。

^「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有爭議。

古漢語亦常用「自由」,指不受拘束的狀態;而作為譯語的自由更強調行動權、發言權等人權概念。

而根據紀錄,福澤諭吉選自佛教用語的「自由」(無我、盡情自我之意)作為「liberty」的譯語[1]。

在此舉此例,只是舉例說明嚴復所認同的「日本譯詞」,而不評論「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崔崟;丁文博(2012)《日源外來詞探源》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日本から中国へ伝来した和製漢語.[2009-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3.03.1汉语中的新词语.新華網.2006-07-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1).  ^陳心慧譯、岡田英弘著《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將西洋史的feudalism誤譯為封建制,這是因為西洋史學者不具有中國史的知識,而東洋史學者也不具有歐洲史的知識,雙方沒有相互糾正錯誤的能力。

……日本的西洋史將feudalism誤譯為封建制的結果,影響了日本的東洋史,讓人有一種在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實行feudalism的錯誤印象。

」,頁210-211。

^日知在《「封建主義」問題(論feudlism百年來的誤譯)》一文中說嚴復是最早把feudlism翻譯為「封建」的(載《世界歷史》1991年第6期),黃仁宇在《大歷史》自序的注中,則說是日本人首先把feudlism翻譯成「封建」。

外來詞詞典記述來自日本的外來詞中確實列有「封建」一詞。

日本何時以「封建」對譯「feudalism」,尚待查考,但1903年初馬君武在《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一文中即提到「歐洲封建分立之制」,這裡的「封建」顯然是「feudalism」的對譯,可能是沿用了日本的譯文。

這時《社會通詮》還沒有出版。

所以不能排除嚴復採取日本譯名的可能性。

^肖瀾、李海默:試說「氣類自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光明网:中西日文化对接间汉字术语的厘定问题.[2009-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纵览中国.www.chinainperspective.com.[2020-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來源編輯 蔡明傑等,台灣話中的日語,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 這些都是日本人創出的現代語詞 相關條目編輯 日語 和製漢語 日本漢字音 日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 朝鮮漢字#辭彙外部連結編輯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沈國威:〈新名詞與辛亥革命時期之中國[永久失效連結]〉。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王彬彬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漢語中的日語借詞&oldid=7250217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