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计划——送灵澈上人 - 新华网浙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诗君授业 传道解惑 领学团斗才 每天加两首,更上一层楼 诗友秀秀秀 第47天 2017-09-11 学诗计划|《送灵澈上人》:失意的文人遇上隐逸的僧人 学诗计划————送灵澈上人   来自新华网 在中国古代,文人与僧人的交往频繁而深入,比如白居易与韬光禅师,苏轼与参寥子,他们的交往都成为了艺林佳话。

而刘长卿与灵澈的友谊,也成就了这一首送别佳作。

因被贬而郁郁不得志的刘长卿遇上了云游四方的灵澈上人,到底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当失意的文人与隐逸的僧人相遇,似乎无一例外的,失意者都会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与神往,刘长卿也不例外。

但是,刘表现于诗笔的,却绝非常法。

不细细品读,还真不容易发现他的失意与怅惘、钦慕与希冀。

另外,此诗也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悲郁,倒反有他一贯的雅淡清远之味,让人顿有萧然意远之感,自合隐逸之旨。

此诗四句二十字,句句皆景,无一字及情,而情却自在其中。

绘色而不着于色,言情而不及于情,这正是优秀诗人之所以优秀的地方。

首句在色,次句在声,声色之间,便让人有悠然意远、潇洒出尘之味。

另外,开篇两句诗,极富音乐之美,关键就在于诗人善用叠音词,状竹林之苍苍,绘钟声之杳杳,皆取意渺远,亦正契上人绝俗之幽情。

刘长卿最常用的意象总给人一种幽寂苍茫、萧瑟淡远之感,诗中的青山斜阳正是如此,两个意象一出,就很自然很和谐的构筑出了上人这一高人的隐逸形象。

而“笠”,熟读古诗者都知道,当然也是隐逸者常用装备之一。

诗人目送着“荷笠”的上人缓缓远去,归向远方的青山,情怀动处,自身似已融入到笠上的斜阳里,并随之归去。

这说明了两人情谊之深,与李白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形是颇为相似的。

但青山斜阳的意象之味绝非仅此而已。

我们试想,青山静而斜阳动,青山不老而斜阳已暮,青山独立,而斜阳必有所依(诗人其它诗句“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等可作参照)。

这一对比,是不是让人惊心?而这,岂不正是上人与自己的写照么?于是,隐于内心也隐于文字中的潜意识缓缓流出,让我们缓缓的领略到诗人的一丝怅惘,一丝苦涩,一份淡淡的无奈来。

诗宝 诗君好,诗题中的灵澈上人是谁呀? 诗君 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是诗人的一位僧人朋友。

在中国古代,文人与僧人的交往频繁而深入。

“上人”是对出家人的尊称,表示的是有高深道行可作我们的教师之意。

诗宝 这首诗意境这么美,为何说刘长卿此时失意呢? 诗君 诗人生平坎坷,遭遇唐朝历史上最惨痛的安史之乱,加之性格刚直,不好逢迎,故数受陷害,两遭贬谪,生平确实很不得意,所以屡有隐逸之心。

诗宝 此诗末句“青山独归远”是采用了拟人手法吗? 诗君 由于诗歌格律要求,诗中常为了平仄对仗需要来适当倒装换序,构造出了别具风格的诗句来。

此诗原意当为“独归青山远”,换序后,青山顿时有了动感,似乎不是人动而是山动,这正是古诗的奇妙之处。

诗宝 知道了!谢谢诗君! 大师姐: 作诗一首。

别宴上作 似散何曾散,难分却已分。

樽前歌一曲,且作忘情人。

兰师兄: 唐楷,结构严谨,清秀脱俗。

今日书法一幅,配《送灵澈上人》。

十师兄: 作诗一首。

普陀山南即景 山幽待闲客,风轻逐淡云。

青天何其阔,东海只一樽。

妙法无穷已,大德烁古今。

秋蝉知佛意,噤声聆梵音。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任逍遥 邱宇林 灯影疏离,暗香微染,侧听风雨潇潇。

忆凤凰台上,弄玉吹箫。

知己回眸半世,山水越、万里相邀。

天涯近,江湖远矣,共度今宵。

飘飘,日随斗转,如远隔天边,怎断心桥? 问皓天明月,何似波涛。

伤故人烟霞散,情隐处,终剩寥寥。

寥寥去,诗书画中,再续逍遥。

中元夜怀远 介之 去年中元时,万里别故乡。

雁去荷满香,志愿好儿郎。

今年中元时,荷浮满池塘。

未见旧时雁,残雪照斜阳。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