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獻陵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后張氏的陵墓,陪葬恭肅貴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明獻陵/878626 複製 複製成功 明獻陵 編輯 鎖定 明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后張氏的陵墓,陪葬恭肅貴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中文名 明獻陵 外文名 MingXianling 地    點 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天壽山 建造時間 洪熙元年七月 墓葬人物 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 所屬陵園 明十三陵 目錄 1 修建歷史 ▪ 修建完工 ▪ 重修 2 建築特點 3 墓主信息 ▪ 明仁宗朱高熾 ▪ 誠孝昭皇后 ▪ 恭肅貴妃郭氏 明獻陵修建歷史 編輯 明獻陵修建完工 明獻陵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

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

他召尚書蹇義、夏原吉至皇宮,對他們説,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聖帝明王皆從儉制。

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並不想厚葬。

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

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蹇義等回答説:聖見高遠,發於孝誠,這是對千秋後世都有益處的事。

於是,宣宗親定陵園規制,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

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

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

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

明獻陵(5張) 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衞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徵調的民夫5萬人。

明獻陵重修 獻陵的陵寢建築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

在該次修繕中。

明樓,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樑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

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築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路。

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築大多被拆。

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

神功聖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於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牆。

以後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

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牆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牆又被拆毀。

現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明獻陵建築特點 編輯 明獻陵(5張)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

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

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

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

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

其朝向為南偏西200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

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

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

上登明樓的礓石察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

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説,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

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

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台,院後設單座門一道。

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

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

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

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

那麼,選擇中隔小山這種佈局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這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

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

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迴旋”,“龍虎環抱,近案當前”,當論內明堂格局。

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範圍內的小格局,正是風水術士們的內明堂格局。

所以,修建獻陵時只在明堂範圍之內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

而將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

經過這樣的經營設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面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面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複、殿台參差,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的美。

使幾何形體陵園建築在山、水、林木的映襯下,更加錯落有致。

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風水術士們所不能預想的。

明獻陵墓主信息 編輯 明獻陵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成祖長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於安徽鳳陽;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冊立為燕王世子。

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於飲安殿,享年48歲。

諡“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九月六日葬獻陵。

明獻陵誠孝昭皇后 誠孝昭皇后張氏,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之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

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

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諡“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啓聖昭皇后。

”葬獻陵。

明獻陵恭肅貴妃郭氏 恭肅貴妃郭氏(14世紀?-1425年),中國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仁宗的寵妃,明朝開國功臣之一郭英的孫女。

郭氏是明仁宗在太子府的妾,生有三子。

1409年生第八子朱瞻塏、1411年生第九子朱瞻垍、1417年生第十子朱瞻埏。

明仁宗在1424年即位,封她為貴妃。

圖集 明獻陵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33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随风旅行的音符 (2021-03-29) 1 修建歷史 1.1 修建完工 1.2 重修 2 建築特點 3 墓主信息 3.1 明仁宗朱高熾 3.2 誠孝昭皇后 3.3 恭肅貴妃郭氏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