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一周年|後真相時代的泥漿摔角尋索7.21、8.31傳聞原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香港,去年一場反修例風暴改變整個社會面貌。

在紛亂的局面之中,真假難辨的資訊十分容易流竄散播。

「後真相時代」成為近年國際時事的重要關鍵詞。

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更多服務登入港聞社會新聞突發偵查政情深度香港經濟天氣娛樂即時娛樂電影眾樂迷生活健康教煮親子寵物職場好生活網購攻略科技實用教學數碼生活遊戲動漫國際即時國際環球趣聞國際分析世界專題經濟財經快訊宏觀解讀地產樓市專題人訪觀點社論01觀點周報體育即時體育跑步Jumper武備志女生知性女生穿搭筆記談情說性美容手帳熱話熱爆話題開罐研數所中國即時中國大國小事藝文中國中國觀察台灣新聞好食玩飛食玩買旅遊社區社區專題18區新聞隱形香港社區伙伴藝文格物一物形而藝文哲學第二身扭耳仔影像紀實動感影像熱話攝影界請先登入享受更多會員獨家優惠及功能!登入新聞總覽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其他服務訂閱《香港01》周報政情修例風波一周年|後真相時代的泥漿摔角 尋索7.21、8.31傳聞原貌27修例風波一周年|後真相時代的泥漿摔角 尋索7.21、8.31傳聞原貌港聞政情政情修例風波一周年|後真相時代的泥漿摔角 尋索7.21、8.31傳聞原貌撰文:林劍出版:2020-06-0609:00更新:2020-06-0721:0527在香港,去年一場反修例風暴改變整個社會面貌。

在紛亂的局面之中,真假難辨的資訊十分容易流竄散播。

「後真相時代」成為近年國際時事的重要關鍵詞。

所謂後真相時代,意指受眾對於資訊「不問事實,立場先行」,真假變得不再重要,也無客觀準則。

於是不同立場的人圍爐取暖,只願接觸立場相近的資訊,繼續加固自己的既定立場。

在當下撕裂的社會,社交網絡的演算法鞏固了同溫層,不同陣營的人會形成「平行時空」,同樣的資訊,會拿出完全不同的演繹,變成自己口中的「真相」。

過去一年間,不論黃營藍營,雙方都有利用不實或未經證實的資訊,攻擊敵對政治陣營,相關資訊在各自陣營中廣為流傳。

有外媒分析,傳播謠言行為的背後,其實包含一種另類的政治戰略動機…政府推出電視廣告和宣傳影片,呼籲市民接收資訊時要小心,提防假新聞和假資訊。

外媒分析:重複不實消息 可將「事實」弱化成「立場」美國新聞評論網站Vox一則專題報道歸納,不斷重複謊言或未經證實的資訊,在政治上至少有兩大目的。

第一種是權力的展示。

這一點在華人社會相對容易理解,亦即「指鹿為馬」。

權臣趙高帶著一頭鹿,向眾人表示這是一隻馬。

眾臣有的附和這是馬,有的沉默,指正那是鹿的人都被趙高安插罪名處罰。

總之大家都明知那是假的,但說謊者就是要受眾公開承認2+2=5,作為自我權力的體現。

另一個較複雜的操作,則是將「事實性」的事物扭曲成「立場性」,從而達到政治目的。

什麼意思呢?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已知的事實,或經過嚴謹的科學考證,例如地球會自轉和公轉、人長期不飲水會渴死;有些事物則是明顯虛構的,例如我說香港是在1998年回歸中國,但事實上是1997年。

這些都是「事實性」的事物。

有些事物則是「立場性」的,例如有人說林鄭月娥是一名好特首,那是一個「立場」,因為反對者同樣可以列舉一些例子說明為何林鄭不是一個好特首,很難有完全客觀的準則。

不斷傳播未經證實的資訊,背後的戰略目的,就是將「事實」和「立場」的界線搞混,創造「另類真相」,令議題進入一種哲學上的糾纏,陷入「泥漿摔角」中,弱化對方的說服力。

在政治上,這行為可達到非常顯著的宣傳效果。

過去一年的社會紛爭中,雙方陣營都有運用類似的手法,傳播一些虛構或未經證實的資訊,以下會舉出數個較著名的例子。

為表公允,黃藍陣營皆會列舉。

 ▼元朗7.21事件▼+111.「7.21是林卓廷帶人入元朗搞事」去年7月21日晚,有大批白衣人在元朗西鐵站內外無差別襲擊市民,警方於接報後39分鐘才有人到場,未有當場制止襲擊,當晚亦無拘捕並當眾放走多名持棍棒的白衣人。

港台節目《鏗鏘集》亦揭發,當日傍晚起元朗多處有白衣人聚集,當時有警車在旁,但警方並無驅散。

7.21襲擊亦成為反修例風波至今,最具爭議的事件。

事後在深藍陣營中,流傳一個說法,指事件的起源是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帶人入元朗鬧事在先,元朗居民只是「保衞家園」。

但相關說法並無證據,網上流傳當日有「文宣」指號召網民到元朗遊行,相關截圖甚至被監警會專題報告引用,但那已被揭發是源自內地微博的假圖。

另翻查資料,白衣人早於當日傍晚已在元朗聚集,約8、9時開始有市民遇襲。

林卓廷是於晚上近11時接報到場後,遭白衣人打傷。

另外亦有區議員證實,事前一天已有地區人士計劃鬧事,並聯絡警方,但未獲警方回應。

「保衞家園」是否需要衝入西鐵車廂攻擊手無寸鐵的平民,也是另一個邏輯問題。

然而,此說法在親建制陣營中已廣泛流傳,更有親建制團體不斷引用這個說法,組織集會示威,要求警方「嚴肅跟進」林卓廷,並創造出「沒有林卓廷,哪有721」等口號。

▼8.31太子站事件▼+12.「8.31,打死人」2019年8月31日,有市民上街示威抗議8.31政改落閘五周年,港島的示威演變成騷亂。

當晚約10時45分,港鐵一列觀塘線列車內有兩批政見不同人士爭執,有人舉起鎚子揮動,亦有人向車廂使用滅火筒。

警方接報後到達太子站月台驅散、制服多人,並使用警棍、胡椒噴霧制服4號月台荃灣線列車上的人士,其後將記者、急救員驅離車站,與7.21元朗襲擊,並列為修例風波中最具爭議的事件。

目前官方的說法,是指當晚太子站內有「大批暴徒」在車廂內與其他乘客發生爭執,警察到場後有人「利用雨傘及其他物品」施襲,警方採取「適當武力」進行驅散和拘捕,在多人身上搜出汽油彈等武器,又稱有示威者在列車和月台上換衣服逃避追捕。

事件中警方拘捕逾60人。

然而,由於記者被驅離車站,出現資訊真空,黃營並不相信警方一面之詞,而警方、消防處對於傷者人數說法前後不一致。

於是隨後數日,網上開始流傳當日行動中有乘客死亡、被消失,甚至有網民將傷者和當時的失蹤人口、浮屍等拉上關係,但沒有任何人能提出確實證據。

其後《傳真社》成功訪問6名「懷疑遇害者」,證實他們仍健在。

不過,親示威者一方依然堅信當日有人死亡,並已將這融入示威口號中,用以批評警方。

而有關口號恍如成了圖騰,至今無任何人能拿出證據來證明是真的,但黃營中相信的人仍不少。

羅范椒芬傳播「14歲天使『慰勞』勇武派」的謠言。

(資料圖片)3.「14歲天使『慰勞』勇武派」自示威浪潮開始,藍營不時傳出示威者「收錢搞事」、「淫亂性交」之類的謠言。

去年9月9日,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在港台英語節目中,引述「朋友的朋友認識的家庭」指出,有14歲少女被他人誤導,為「勇武派」示威者提供免費性愛,但沒有提供具體證據。

當時親建制群組一直流傳類似資訊及截圖,但亦已被網民發現是來自外國成人網站的改圖。

 4.「汽油彈都是警察混入示威者扔的」去年8月開始,示威活動愈趨激烈,汽油彈登場,各區警署門口、示威現場的警察防線,都有人投擲汽油彈。

8月11日示威中,銅鑼灣有多名便衣警察混入示威者中,拘捕現場人士。

事後時任警務處副處長(現任一哥)鄧炳強承認,警方會派出「喬裝」探員拘捕核心暴力示威者。

警方做法惹起討論,黃營質疑,既然警方自己會派人混入示威者,還憑什麼說所有暴力行為都是示威者做;警方又憑何要人相信一面之詞,指喬裝警員不會做違法行為。

相關議題後來更被黃營「反方向操作」,部分人將所有投擲汽油彈,以至後來破壞商店、港鐵設施等行為,歸咎於警察混入人群所為。

然而相關說法一直未見有力證據,亦有多名參與破壞、遭定罪的人士,已被證實並非警察。

8月25日荃灣遊行演變成衝突,當時有網上片段指,警察向示威者方向投擲汽油彈,但其實片段經過剪裁,而且是角度問題令人誤解。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亦一度報道此事,後來澄清屬誤報;8月31日港島示威中,有記者拍得一名黑衣人手持汽油彈,腰間掛有疑似槍械,但警方澄清該支並非警槍。

不過,今年4月亦有一名葵涌警署的警長因涉嫌「自編自導」安排他人向警署放置汽油彈,涉妨礙司法公正被捕。

總而言之,部分黃營人士通過警方混入示威者,以及部分警察「自編自導」的舉動,將所有破壞、縱火等行為連繫到警察身上;部分人亦會於現場和網上片段,尋找疑似由警方混入的人,俗稱「捉鬼」。

不過由於大部分黑衣示威者身份難以辨認,亦難以有證據證明真假,相信日後類似問題只會繼續流於「口同鼻拗」。

 雙方都運用資訊的灰色地帶,攻擊敵對陣營。

傅景華相信,這種現象源於社會矛盾極深。

(資料圖片)學者:社會矛盾極深 暫時看不見出路將上文提及的政治操作套用在反修例事件中,相當容易理解:傳播消息的人,未必不知道「7.21林卓廷搞事在先」是虛構、「8.31有人死亡」欠缺證據。

不過黃藍雙方都會因應已方政治立場,將這些事件操作成「真假存在爭議」,形成「公婆各說有理」之局。

總之,一個說法成立與否,不再是建基於真假,而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向《香港01》記者表示,難以猜測發放謠言者的具體動機如何。

不過從客觀效果而言,不斷重複這些資訊,確實有轉移視線的作用,將一些事情轉化成「爭議」;訴諸一些難以證實或證偽的說法,可令議題陷入泥漿摔角。

他舉例指,藍營指控7.21是林卓廷帶人鬧事,即使有證據證明林卓廷是於襲擊後才到達現場,藍營都會先入為主,繼續指控林卓廷事前有帶人鬧事的動機:「邏輯上,你很難去證明一個『動機』不存在。

當事人要澄清,只能靠口頭否認,但很難拿出什麼證據。

」同樣道理,在8.31的案例中,由於現場資訊太過不透明,說有人死亡,固然沒有確實證據,「但要百分百證明無人死亡,又會引起質疑,因為我們確實在直播中見到有人傷勢很嚴重。

」於是,雙方都在這些灰色地帶內,指控敵對陣營。

不過傅景華認為,「事實」也好,「爭議」也好,終究只是眾多現象之一,核心問題還是社會、政治矛盾無法解決,導致社會信任度極低,受眾選擇性地相信自己想見到的「事實」。

他相信,社會撕裂一日沒有解決,上述問題只會不斷出現,短時間內亦難以看見什麼出路。

【修例風波】「資訊戰」降臨?藍營網絡KOL湧現 學者:抗衡泛民【逃犯條例】一聲遲來的「撤回」:經歷88天、至少41場遊行示威反修例示威假新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