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戰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它只對缺少防護裝備,防護組織不健全,措施不嚴密,訓練素質差的軍隊產生重大殺傷作用。

中文名. 化學戰. 外文名. chemical war. 別名. 毒氣戰. 原理. 化學藥劑的危害.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化學戰/1404535 複製 複製成功 化學戰 編輯 鎖定 化學戰是使用化學武器殺傷人畜,毀壞作物、森林的作戰。

它通過毒劑的多種中毒途徑及在一定的染毒空間和毒害時間內所產生的戰鬥效應,殺傷、疲憊和遲滯對方軍隊,以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

化學戰受天候、地形的影響較大。

它只對缺少防護裝備,防護組織不健全,措施不嚴密,訓練素質差的軍隊產生重大殺傷作用。

中文名 化學戰 外文名 chemicalwar 別    名 毒氣戰 原    理 化學藥劑的危害 首次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 特    點 殺傷性大、侷限性大 在戰爭中使用毒物自古有之。

公元前5世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曾使用燃燒硫磺等方法產生有刺激的毒煙,攻擊雅典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化學工業飛速發展,使毒物大量使用於戰爭成為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於1915年4月22日在伊普爾戰役中對英、法聯軍陣地吹放氯氣,造成對方重大傷亡,始開化學戰先例。

隨後,英、法等國軍隊相繼使用化學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華日軍曾多次使用化學毒劑,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

50年代以來,美國在侵略朝鮮、越南的戰爭中,也使用過化學武器。

尤其是在侵越戰爭中,美軍將大量植物殺傷劑及固態刺激劑投放到對方的戰略後方。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中,雙方都使用了化學武器,化學戰進行了6年,兩伊戰場成為現代化學武器最大的試驗場。

在化學戰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化學毒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作為毒劑使用過的物質共有100餘種。

主要有沙林、梭曼等神經性毒劑,通過破壞人體神經系統正常功能致人於死地;氫氰酸、氯化氰等全身中毒性毒劑,破壞組織細胞氧化功能,引起全身組織缺氧,同時發生中毒現象;氯氣等窒息性毒劑,能引起肺水腫;芥子氣、路易氏氣等糜爛性毒劑,通過呼吸道和外露皮膚侵入人體,使皮膚糜爛壞死;苯氯乙酮、亞當氏氣等刺激劑,強烈刺激眼、鼻、咽喉和上呼吸道黏膜或皮膚,使之失去正常反應能力;畢茲等失能性毒劑,造成受襲者思維和行動功能障礙;能使植物脱葉、枯萎的植物殺傷劑等。

化學戰受天候、地形影響較大。

使用化學戰手段一般採用隱蔽集中地實施突然襲擊,時間一般限定在1分鐘以內,使對方在未發現毒劑或採取防護措施之前就遭殺傷。

為達成突然、大量、集中地使用化學武器,主要措施是秘密制定計劃,採取偽裝和欺騙措施,在極短時間內,以數量充足而有效的武器系統實施襲擊。

化學戰可造成大規模殺傷,並對人類環境和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在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受到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

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與徹底銷燬化學武器。

1929年8月7日,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宣佈承認1925年日內瓦關於《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

1952年7月13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該議定書有利於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鞏固,並且是符合於人道主義原則的,茲特決定:予以承認,並在各國對於該議定書互相遵守的原則下,予以嚴格執行。

”1992年9月3日,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達成《禁止化學武器公約》,11月在聯合國大會通過。

1993年1月,中國政府正式簽署該公約。

到2014年4月,已有190個國家簽署。

但是,擁有化學武器的國家已有的化學戰劑並未徹底銷燬,二元化學戰劑、天然毒素等新型化學武器的研製仍在秘密進行,化學戰的威脅將仍然存在。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圖集 化學戰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7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郭飏 (2020-09-04)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