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大智若愚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大智若愚Sorrowishushedintopeaceinmyheartliketheeveningamongthesilenttrees.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701130024蘇軾〈水調歌頭〉賞析?近思軒的詩詞芬芳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

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

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

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

「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

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

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

』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

」「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

臨行,葉教他穿皮衣。

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援。

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

這裡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

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

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

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

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

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

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

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讚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裏失眠的人。

「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

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

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味深長,傳為佳句。

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都可以互相參看。

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

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

〈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原載】袁行霈《唐宋詞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chiahua0823/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chiahuahsieh0823's新文章隨園隨筆‧2012夏隨園隨筆‧2012冬末春初隨園隨筆‧2011冬隨園隨筆‧2011秋他們教會我的事隨園隨筆‧2011大暑隨園隨筆‧2011夏隨園隨筆‧2011春隨園隨筆‧秋末冬初隨園隨筆‧夏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chiahuahsieh0823'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旅遊日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